2024年, 第3期  上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共识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专家共识
依托咪酯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3版)   收藏
依托咪酯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专家组, 麻醉编辑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0-0.  
摘要( 0 )   HTML( 8 )     PDF( 85 )

依托咪酯(etomidate)是一种非巴比妥类催眠性静脉麻醉药,其起效和清除迅速,具有对心脑血管影响轻微、呼吸系统抑制较小的优势。依托咪酯可用于手术室内/外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短时间镇静/麻醉以及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顺序插管,特别适合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不稳定的患者。指导意见围绕依托咪酯的药理学基础、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注意事项4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利于临床上安全、有效地应用依托咪酯。

论著
N‑乙酰半胱氨酸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收藏
金振帅, 高雷, 纪延炜, 文昕郁, 唐赫鹏, 雷少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1-1.  
摘要( 0 )   HTML( 4 )     PDF( 14 )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减轻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可能机制及线粒体自噬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个复孔):对照组(N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N‑乙酰半胱氨酸组(H/R+NAC组)。NC组细胞正常培养,H/R组细胞进行缺氧4 h复氧4 h处理,H/R+NAC组细胞进行缺氧4 h复氧4 h的同时给予终浓度为1.5 mmol/L的NAC。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5,5′,6,6′‑四氯‑1,1′,3,3′‑四乙基苯并咪唑羰花青碘化物(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分子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的蛋白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 与NC组比较:H/R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LDH和ROS水平升高(均P<0.05),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P62、LC3Ⅱ、PINK1、Parkin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H/R组比较:H/R+NAC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LDH和ROS水平降低(均P<0.05),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和P62、LC3Ⅱ、PINK1、Parkin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NC组比较,H/R+NAC组细胞存活率,LDH、ROS、线粒体膜电位水平,P62、LC3Ⅱ、PINK1、Parkin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AC可以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减轻H/R对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

MCC950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改善体外循环大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研究   收藏
丁国鹏, 付益计, 孙莹杰, 刁玉刚, 宋丹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2-2.  
摘要( 0 )   HTML( 3 )     PDF( 11 )

目的 研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对体外循环(CPB)大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的保护作用。 方法 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50~4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和CPB+MCC950(CM组)。S组不建模,C组和CM组建立大鼠CPB模型。CM组在CPB前24、1 h和术后24 h注射MCC950 10 mg/kg,S组和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3 d大鼠进行水迷宫测试,记录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随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8和IL‑1β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胱天蛋白酶(caspase)‑1活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衔接蛋白(ASC)、胱天蛋白酶原(pro‑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S组比较,C组和CM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长(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较少(均P<0.05);海马组织中IL‑18、IL‑1β含量和caspase‑1酶活性较高(均P<0.05),NLRP3、ASC、pro‑caspase‑1和GSDMD蛋白含量较高(均P<0.05),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较高(均P<0.05)。与C组比较,CM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较多(P<0.05);海马组织中IL‑1β、IL‑18含量和caspase‑1酶活性较低(均P<0.05),NLRP3、ASC、pro‑caspase‑1和GSDMD蛋白含量较低(均P<0.05),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较低(均P<0.05)。 结论 MCC950可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改善体外循环大鼠PND。

帕金森病患者术前认知功能和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的关系   收藏
王家莉, 常馨宁, 杨春晖, 仇一青, 余喜亚, 卞金俊, 卢文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3-3.  
摘要( 1 )   HTML( 1 )     PDF( 8 )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术前基线认知功能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谵妄(POD)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PD相关症状量表评分[包括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评分、KINGS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术前及术后24、72 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术后3 d内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对患者进行谵妄评估,根据是否出现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认知功能和POD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26例患者,其中37例(16.37%)患者发生POD。与非POD组比较,POD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发生率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前及术后24、72 h MMSE评分更低,NMSS评分更高,MDS‑UPDRS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评分更高(均P<0.05)。两组患者女性例数、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受教育水平、高血压发生率、冠心病发生率、NMSS评分、KPP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及MDS‑UPDRS第四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MMSE评分[比值比(OR) 0.83,95%置信区间(CI) 0.75~0.93,P=0.001]、年龄(OR 1.16,95%CI 1.08~1.26,P<0.001)、糖尿病(OR 3.79,95%CI 1.12~12.81,P=0.032)和POD独立相关。 结论 较低的术前MMSE评分、高龄和糖尿病是PD患者DBS后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联用艾司氯胺酮对分娩镇痛和产后抑郁的影响   收藏
郑薇, 曹明, 陈倩, 贾济, 徐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4-4.  
摘要( 0 )   HTML( 5 )     PDF( 25 )

目的 观察在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泵中加入艾司氯胺酮(ESK)对产妇分娩疼痛和产后抑郁(PPD)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8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ESK组(41例)。镇痛泵药液总体积均为140 ml,对照组镇痛泵内含有0.75 g/L的布比卡因和0.5 mg/L的舒芬太尼;ESK组镇痛泵内除含有上述浓度的布比卡因和舒芬太尼外,还含有50 mg的ESK。镇痛方式为硬膜外镇痛,镇痛泵的泵注速度为5 ml/h,单次按压药量为5 ml,两次按压间隔时间不小于15 min,每小时最大泵药量15 ml。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产妇镇痛前、镇痛开始30 min和分娩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分娩后第42天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产妇镇痛前、镇痛开始30 min和分娩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镇痛开始30 min和分娩后,ESK组产妇心率、MAP、SBP和DBP较低(均P<0.05),VAS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也较低(均P<0.05)。分娩后第42天,与对照组比较,ESK组产妇EPDS评分和PPD发生率较低(均P<0.05)。镇痛前两组产妇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分娩镇痛联用ESK可显著缓解产妇分娩疼痛并降低PP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TAPB联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收藏
张海霞, 余云兰, 郭云秀, 季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5-5.  
摘要( 0 )   HTML( 3 )     PDF( 10 )

目的 评价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TAPB组(T组)、TAPB联合氟比洛芬酯组(TF组)。C组仅接受全身麻醉;T组全身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每侧各予0.375%罗哌卡因20 ml;TF组全身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记录3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T组、TF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较少,术后2、6、12、24 h VAS疼痛评分较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较长,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较少,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均P<0.05);TF组补救镇痛率较低(P<0.05)。与T组比较:TF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较少,术后2、6、12 h VAS疼痛评分较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较长,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较少,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较短(均P<0.05)。 结论 TAPB联合氟比洛芬酯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改善术后疼痛,加速患者康复。

比较手法肺复张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收藏
郭哲源, 陈雪梅, 苏尔古格其其格, 山承鑫, 李敏, 王新辉, 齐向欣, 许丹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6-6.  
摘要( 0 )   HTML( 3 )     PDF( 24 )

目的 比较手法肺复张与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90例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空白对照组(A组)、手法肺复张组(B组)、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组(C组)。3组患者均采用容量控制模式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设置保持一致并在气管插管后每小时及术毕时进行肺复张操作(A组不进行肺复张、B组进行手法肺复张、C组进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5 min(T0)、插管后5 min(T1)、肺复张前(T2)、肺复张后10 min(T3)、术毕(T4)、拔管后15 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T1~T4时的动态肺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T0、T5时进行肺超声检查并采用改良肺部超声检查评分(LUS)对肺复张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术后1 d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术后7 d内3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 结果 3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重指数(BMI)、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T3、T4时MAP、心率、Ppeak、PETCO2高于B组、C组(均P<0.05),SpO2、Cdyn低于B组、C组(均P<0.05);C组T3、T4时MAP、心率、Cdyn高于B组(均P<0.05),Ppeak低于B组(均P<0.05)。A组T5时改良LUS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T5时改良LUS高于C组(P<0.05);3组患者T5时改良LUS高于T0(均P<0.05)。A组术后1 d CPIS及术后7 d PPC发生率高于B组、C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两种肺复张方法均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肺不张程度,且一定程度上降低PPC的发生率。同时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患者术中气道改善效果更好,对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术后肺不张发生率更低。

中度镇静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收藏
齐立杰, 周赞宫, 冀翔宇, 王黎, 于宁, 张勇, 王萍萍, 刘印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7-7.  
摘要( 0 )   HTML( 1 )     PDF( 16 )

目的 探讨中度镇静在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3年4月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肥胖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中度镇静,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给药结束时(T1)、胃镜通过咽喉时(T2)、胃镜检查结束时(T3)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胃镜检查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量及胃镜检查过程中的贲门暴露程度评分及胃镜检查后24 h内患者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医师满意度评分,记录检查过程中及苏醒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T1、T2时SpO2高于对照组(均P<0.05),T1、T2、T3时MAP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T1、T2时SpO2低于T0时(均P<0.05),T1、T2、T3时MAP低于T0时(均P<0.05);观察组T1、T2时MAP低于T0时(均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贲门暴露程度4分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采用中度镇静相对于全身麻醉能有效减轻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提高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且贲门暴露程度更好,缺氧、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及医师满意度均较高。

BISpro指数和Narcotrend指数监测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对比研究   收藏
黎建金, 黎治滔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8-8.  
摘要( 0 )   HTML( 2 )     PDF( 14 )

目的 比较BISpro指数(BISpro)和Narcotrend指数(NT)监测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准确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方法 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55岁。使用效应室模式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浓度为1.0 mg/L,每2 min增加0.5 mg/L,直至患者入睡。每30 s记录1次BISpro、NT、心率、丙泊酚靶浓度(Ces)和镇静/警觉评估(OAA/S)评分。比较不同OAA/S评分之间的BISpro和NT;计算BISpro、NT、心率、Ces和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BISpro和NT的相关系数;使用Bland‑Altman法对BISpro和NT进行一致性研究;比较BISpro、NT、心率、Ces对OAA/S评分预测概率(PK)是否存在差异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BISpro和NT判断患者意识消失时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与OAA/S评分为3分、4分和5分比较,OAA/S评分≤2分时的BISpro和NT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ISpro(r=0.761)、NT(r=0.831)和Ces(r=0.884)与OAA/S评分相关性良好(均P<0.001),BISpro与NT呈正相关(r=0.689,P<0.001)。BISpro和NT的一致性界限为−21.4~23.7,一致性界限内两者的最大差值为20。BISpro对OAA/S评分的PK值为0.884,稍低于NT(0.927),但明显比Ces高(0.768)。BISpro和NT均能准确预测清醒与深镇静(BISpro 0.909,NT 0.965)、清醒与意识消失(BISpro 1.000,NT 1.0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预测清醒与浅镇静效能较差(BISpro 0.666,NT 0.796),明显低于Ces(0.927)。BISpro的最佳临界值为7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4.9%,曲线下面积(AUC)为0.98(P<0.05);NT判断患者意识消失的最佳临界值为67,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3.7%,AUC为0.97(P<0.05)。 结论 丙泊酚镇静时,BISpro和NT一致性较差,不能准确预测患者的浅镇静状态,但可以准确监测全麻患者的镇静水平。

ISBAR麻醉交接框架的构建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应用   收藏
姜蒙丽, 徐怡琼, 邱芝晴, 罗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9-9.  
摘要( 0 )   HTML( 1 )     PDF( 3 )

目的 构建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应用的ISBAR[身份(Identification, I)、现状(Situation, S)、背景(Background, B)、评估(Assessment, A)、建议(Recommendation, R)]麻醉交接框架,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函询以确定PACU交接指标、根据ISBAR麻醉交接框架构建PACU交接核查表(下文简称为核查表),并对参与研究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020年9月—10月共入组42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12例):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不使用核查表组(A组);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使用核查表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交接项目、交接用时,两组患者在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0)、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T1)、出PACU(T2)时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PACU不良事件、二次交接发生率及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次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 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患者交接项目多、交接用时长,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短(均P<0.05)。B组患者T0时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T0~T2时的VAS疼痛评分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患者不良事件及二次交接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T1及T2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和RSS躁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护人员对核查表的满意率为91.3%。 结论 ISBAR麻醉交接框架成功建立,并具有可行性,有效避免交接遗漏,提升交接质量,降低并发症与不良事件,使医护人员间沟通简明、省时,提高医护人员满意率。

病例析评
小儿术中急性肺栓塞抢救成功1例   收藏
高婷婷, 杨振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0-0.  
摘要( 2 )   HTML( 3 )     PDF( 22 )

患儿,女,14岁,因“卵巢扭转并坏死”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出现急性肺栓塞,行紧急溶栓治疗,并维持循环稳定。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状态下转入小儿重症医学科,经积极抗感染、抗凝治疗,患儿顺利脱机,安全出院,随访恢复良好。小儿麻醉状态下发生急性肺栓塞异常凶险,诊断和抢救难度更大,因此麻醉医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术前访视,严密观察术中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综述
床旁即时超声检查在指导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靖君, 贾莉莉, 孙英, 刘伟华, 喻文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1-1.  
摘要( 1 )   HTML( 7 )     PDF( 17 )

机械通气在重症医学科、麻醉学科等广泛应用,是重症患者及全麻手术患者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或缩短均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准确评估撤机时机尤为重要。床旁即时超声检查因其无创、高效等优点在撤机过程中广泛应用。文章将从导致撤机失败的呼吸肌功能和心脏负荷两大方面入手,阐述呼吸肌超声、肺部超声、心脏超声检查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器官联合超声指标指导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或成为趋势。

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评估以及预测中的作用   收藏
韩登阳, 皮悦, 郭向阳, 韩彬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2-2.  
摘要( 4 )   HTML( 10 )     PDF( 25 )

脑电图(EEG)可以记录脑细胞群自发性节律及非节律性电活动,是评估认知、觉醒和意识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于传统EEG线性分析方法,EEG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在解析认知缺陷患者中枢脑网络障碍等更具有优势。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文章从线性与非线性角度解析目前EEG在AD诊断、评估以及预测中的应用现状,旨在探究EEG在评估认知障碍相关疾病中应用前景,以改善认知障碍患者预后。

艾司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张丽, 录亚鹏, 刘艳, 曹璐, 张伟, 王迎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3-3.  
摘要( 1 )   HTML( 6 )     PDF( 28 )

艾司氯胺酮是集镇静、镇痛、麻醉于一体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具有起效迅速、代谢快、副作用小等特点,临床常用于程序化镇静、围手术期、减轻癌痛和抑郁症患者等。由于儿童药理学代谢特点及临床用药经验不同于成年人,文章针对艾司氯胺酮应用于小儿麻醉,对其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经验进行综述,着重阐述了该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对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不同的临床适用场景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儿童患者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艾司氯胺酮在妇产科围手术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宋文学, 曹天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4-4.  
摘要( 1 )   HTML( 8 )     PDF( 25 )

艾司氯胺酮与消旋氯胺酮有着相似的药理学特点,同时又克服了很多缺点,具有效能更高、可控性更强、副作用更少的优势,相信会逐步取代消旋氯胺酮制剂应用于临床。文章总结和概括目前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妇产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综述该药物在妇产科椎管内麻醉、全麻,门诊短小手术、日间手术,以及术后镇痛、预防寒战、拮抗抑郁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艾司氯胺酮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和开拓新的思路及新的研究方向。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麻醉方式的现状与未来   收藏
李玉红, 李佳, 邓胜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5-5.  
摘要( 0 )   HTML( 2 )     PDF( 11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现外科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微创手术。然由于患者多为高龄,各系统并发症多,以及手术需俯卧体位等原因,导致麻醉管理难度较大、麻醉方式选择困难。已有文献显示全身麻醉(GA)、局部浸润麻醉(LIA)、椎管内麻醉、竖脊肌阻滞(ESPB)等均可用于PVP/PKP。文章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就PVP/PKP麻醉方式的现状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选择PVP/PKP最适宜的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旨在从麻醉角度为此类患者在临床上的快速康复提供支持。

计算机视觉在麻醉学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李昊鹏, 王宇, 姚尚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6-6.  
摘要( 0 )   HTML( 2 )     PDF( 9 )

计算机视觉(CV)在麻醉学中的应用已日渐显现其潜力和价值,CV技术可以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工作效率。文章回顾了CV在麻醉学中的现有应用,包括气道管理、神经阻滞和穿刺、麻醉深度(DoA)监测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预警等;也讨论了当前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获取、模型训练、解释性、鲁棒性等;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采用混合学习、迁移学习和联邦学习等新的方法或技术。CV技术有望对麻醉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其向更高的精准医疗水平迈进。

腰交感神经与下肢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收藏
王晨, 魏明, 冯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7-7.  
摘要( 0 )   HTML( 1 )     PDF( 2 )

下肢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对其治疗仍不满意,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交感神经系统参与或维持疼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交感神经调控因其明确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慢性疼痛的有力治疗方式。然而目前其治疗机制仍不清晰。文章综述了腰交感神经节的解剖结构,腰交感神经参与下肢慢性疼痛的形成以及腰交感神经调控在下肢慢性疼痛中的应用。通过对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的回顾,以期为解决下肢慢性疼痛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收藏
沈阳, 钟梓文, 缪长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8-8.  
摘要( 0 )   HTML( 1 )     PDF( 10 )

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特征为带状疱疹发病或愈合后持续的单侧皮瘤样的刺痛和灼痛。PHN引发的疼痛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针对PHN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PHN的定义、流行病学、高危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对PHN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治思路。

右美托咪定对内脏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柯鹏, 翁婧, 吴燕琴, 吴晓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9-9.  
摘要( 0 )   HTML( 3 )     PDF( 13 )

内脏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目前仍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挑战。右美托咪定作为围手术期和重症监护室常用的药物,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均显示出良好的内脏镇痛作用,为内脏痛带来新的镇痛策略。文章综述了内脏痛的概况和发生机制,回顾近年来右美托咪定治疗内脏痛的临床证据,对右美托咪定治疗内脏痛的给药方式和使用剂量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讨论右美托咪定的新型药物制剂,总结右美托咪定治疗内脏痛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硬脊膜穿刺后头痛研究进展   收藏
吕洪伟, 李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3): 10-10.  
摘要( 0 )   HTML( 6 )     PDF( 8 )

硬脊膜穿刺后头痛(PDPH)是椎管内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指由于穿刺导致硬脊膜破损引起的低颅压性头痛。以往多采用自体硬膜外血补丁(EBP)治疗,但由于其潜在的并发症患者接受度不高。近年来有研究证明一种新的、简单且微创的手术——蝶腭神经节(SPG)阻滞可以有效缓解PDPH。文章回顾SPG阻滞的解剖基础、发展历史、治疗PDPH的机制及相关操作方法,以期为SPG阻滞治疗PDPH的应用提供参考。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