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综述  其他 
论著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谭和莲, 徐丽, 史宏伟, 魏海燕, 葛亚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CABG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0岁~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 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6 μg/kg(15 min),随后以 0.2 μg·kg-1·h-1速率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其余麻醉措施两组相同。于麻醉后手术前(T1)、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开始后 30 min(T2)、CPB结束后 30 min(T3)、术后 6(T4)、24 h(T5)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 IL)-6水平及S100β蛋白浓度。分别于术前 1 d及术后第1、4、7天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测验。 结果 T2~T5时,D组血清TNF-α、IL-6水平及S100β蛋白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与T1比较,T2~T5两组血清TNF-α、IL-6水平及S100β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D组患者MMSE评分术后第4天[(25.2±1.4) 分]、第7天[(26.6±1.3) 分]明显低于术前1 d[(29.3±0.8) 分],C组患者MMSE评分术后第4天[(23.2±1.0) 分]、第7天[(25.6±1.3) 分]也较术前1 d[(29.4±1.0) 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4、7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发生率D组(36.7%、30%)均明显低于C组(46.7%、36.7%)(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CPB下行CABG的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以及S100β蛋白表达有关。

石杉碱甲预处理对老年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李廷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石杉碱甲(huperzine A, Hup A)预处理对老年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Hup A组(H组),每组12只。H组老年大鼠每日1次经口灌胃0.15 mg/kg剂量的Hup A,C组经口灌胃等量蒸馏水,两组大鼠均吸入3%七氟醚100 min/d,连续5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及旷场试验测定大鼠认知功能,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跨格次数、直立次数及中央格停留时间。 结果 H组老年大鼠逃避潜伏期较C组缩短,穿越平台次数[(2.3±0.8) 次]较C组[(2.0±0.5) 次]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老年大鼠跨格次数[(66±18) 次]较C组[(38±9) 次]增多,中央格停留时间[(15±4) s]较C组[(35±8) s]明显减少,直立次数[(8.2±2.1) 次]较C组[(4.0±1.3) 次]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p A预处理可以改善老年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认知功能。

连续股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侯蕾娜, 宋凤香, 朱晗月, 赵海莹, 邓立琴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CFNB)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疼痛程度和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60例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首次TKA的患者,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前施行CFNB,对照组于手术后施行CFNB。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监测术中循环功能变化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记录术中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和麻醉时间等。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双盲法测定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7 d的认知功能,以术后评分和术前1 d评分比较下降大于1个标准差即判断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于上述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 结果 超前镇痛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为(1.7±0.4) mg,低于对照组的(1.9±0.3) mg(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1 d和3 d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3 d POC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比26.7%)(P<0.05)。 结论 CFNB超前镇痛可促进老年患者TKA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超前镇痛降低了TKA术后功能锻炼时的疼痛程度有关。

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收藏
宋杰, 姜秀丽, 杜伯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45 kg~70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术后72 h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进行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于诱导前(T0)、切皮后即刻(T1)、二氧化碳气腹后0.5 h(T2)、手术结束即刻(T3)、术后第1天(T4)、术后第3天(T5)抽取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水平;记录72 h内POCD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术前24 h MMSE评分[C组(28.2±1.2) 分、P组(28.8±1.0) 分]比较,C组和P组患者术后24 h的MMSE评分[(23.0±2.5)、(25.0±2.8) 分]均下降(P<0.05);P组[(25.0±2.8) 分]术后24 h时MMSE评分高于C组[(23.0±2.5) 分](P<0.05);P组72 h内的POCD发生率较C组低(P<0.05)。与C组比较,T3~T5时P组血清TNF-α[(11.8±1.7)、(13.8±1.3)、(12.3±1.6) ng/L]和IL-6[(40±12)、(48±11)、(50±13) ng/L]浓度降低(P<0.05);与T0比较,两组T3~T5时血清TNF-α和IL-6浓度升高(P<0.05)。 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减少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POCD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右美托咪定对小儿鼾症手术苏醒期不良事件的影响   收藏
干晗, 江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小儿鼾症手术苏醒期不良事件的影响。 方法 选取年龄2岁~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吸割术的鼾症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40例。患儿入室后均开放外周静脉,监测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ETC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D组、M组、P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前20 min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10 min输注完毕。记录患儿麻醉前(T0),使用相应药物前(T1),使用相应药物结束后1(T2)、5 min(T3)、拔管前1 min(T4),拔管后即刻(T5)及拔管后3(T6)、5(T7)、10(T8)、20 min(T9)各时点的HR、MAP,并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M组的苏醒时间[(14±4) min]较P组[(11±4) min]和D组[(12±4) min]明显延长(P<0.05),而M组到达恢复室即刻改良Aldrete评分(6分)明显低于P组(8分)和D组(8分)(P<0.05);D组在T2~T8时点的HR[(95±16)、(96±16)、(101±17)、(103±17)、(101±16)、(100±16)、(101±17) 次/min]和MAP[(73±10)、(71±9)、(78±10)、(79±11)、(77±10)、(77±10)、(75±10) 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M组和P组(P<0.05);D组的喉痉挛发生率(5%)、喉痉挛评分(0)、呛咳评分(1分)、SpO2下降至92%以下的发生率(5%)明显低于M组和P组(P<0.05),D组的屏气发生率(12.5%)明显低于P组(P<0.05);D组和M组的儿童麻醉后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评分在进入苏醒室后10(8分和9分)、20 min(9分和10分)和30 min(8分和9分)明显低于P组(P<0.05)。 结论 在手术结束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少小儿鼾症手术苏醒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造成拔管和苏醒延迟。

手术期间采用地佐辛辅助镇痛双向调节妇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质量   收藏
吴品, 鲁显福, 方卫平, 李元海, 顾尔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考察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给予地佐辛辅助镇痛对妇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对照组,在同等时间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维库溴铵闭环输注0.1 mg/kg诱导。采用统一标准的精确化麻醉管理,丙泊酚靶控输注2.0 mg/L~2.5 mg/L,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维持在40~50,气体浓度监测七氟醚0.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0.5 MAC吸入,维库溴铵闭环输注维持肌松(增药条件:T1>7%),舒芬太尼持续泵注0.2 μg·kg-1·h-1(术前0.5 h停药),手术结束,BIS>60,T1>90%,送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观察PACU期间苏醒质量[PACU驻留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有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2、6、24 h随访,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及患者总体满意度。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清醒时间比较:A组(12±2) min,B组(8±1) min,C组(13±3) min,B组较A组、C组苏醒迅速(P<0.05),A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比较:A组3/30(10%),B组0/30(0),C组0/30(0),A组较B组、C组呼吸抑制发生明显增多(P<0.05),B组、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 h VAS评分:A组(0.50±0.73) 分,B组(0.33±0.48) 分,C组(1.36±0.72) 分,A组、B组明显优于C组(P<0.05),A组、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A组0例,B组0例,C组2/30(6.7%),A组、B组优于C组(P<0.05)。术后恶心发生率比较:A组5/30 (16.7%),B组4/30 (13.3%),C组9/30(30%),A组、B组优于C组(P<0.05)。术后呕吐发生率比较:A组1/30 (3.3%),B组2/30 (6.7%),C组4/30(13.3%),A组、B组优于C组(P<0.05)。3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均平稳。 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单次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减少恶心、呕吐等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能增加患者PACU驻留期呼吸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七氟醚减量法对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苏醒时间的影响   收藏
孙波, 陆季娟, 乔世刚, 王琛, 谢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七氟醚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 方法 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4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65岁~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单纯七氟醚组(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七氟醚丙泊酚复合组(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七氟醚滴定组(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醚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醚,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ETCO2)]。 结果 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醚吸入后的苏醒时间[Ⅱ组(12.20±1.97) min,Ⅲ组(10.33±1.54) min]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Ⅱ组(15.07±2.25) min,Ⅲ组 (12.20±1.74) min]均显著短于Ⅰ组[苏醒时间(14.87±2.77) min,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17.41±2.75) min](P<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各时点的Stewar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醚逐步减量法,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及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参与小剂量氯胺酮降低小鼠缺血性脑损伤   收藏
舒洛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 MSK1)及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在氯胺酮保护小鼠缺血脑组织中的作用。 方法 80只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5组[每组16只,其中包括行为学检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10只,Western blot 检测6只]: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生理盐水组,MCAO+25、50、100 mg/kg氯胺酮组。利用小鼠MCAO模型,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小鼠脑皮质不同缺血区域内MSK1和CREB磷酸化水平和蛋白总量的表达,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结果 与MCAO+生理盐水组比较,MCAO+25 mg/kg氯胺酮组小鼠脑缺血后神经行为学表现明显改善[(8.2±0.4) 分比(6.7±0.3) 分],脑缺血皮质梗死体积减少[(28.3±2.0)%比(21.0±2.2)%],水肿率降低[(10.6±0.4)%比(6.9±0.9)%],缺血半影区内MSK1[(52.3±7.7)%比(81.1±6.9)%]和CREB[(56.6±5.9)%比(78.6±7.1)%]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MSK1和CREB总蛋白表达量在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内均无明显改变。MCAO+50、100 mg/kg氯胺酮组小鼠行为学表现,缺血皮质梗死体积,水肿率,及缺血半影区MSK1、CREB磷酸化水平无明显改变。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降低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可能与缺血皮质半影区MSK1及其底物CREB的磷酸化水平增高有关。

开放性输液对肠梗阻手术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收藏
谢鹏程, 吴一鸣, 段宏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开放性输液对肠梗阻手术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方法 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期间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肠梗阻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常规量输液组(N组)和开放性输液组(L组)。输液量:诱导前N组和L组患者分别输入4 ml/kg和15 ml/kg乳酸钠林格液,术中两组患者分别输入15 ml·kg-1·h-1和40 ml·kg-1·h-1至缝皮结束。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及血红蛋白含量,选择性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或浓缩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患者入室时、肠梗阻解除时、关腹时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尿量(urine volume, UV)。 结果 L组较N组HR[(81±5) 次/min比(102±12) 次/min]、MAP[(98±10) mmHg比(77±8) mmHg(1 mmHg=0.133 kPa)]、CVP[(9.5±0.7) cmH2O比(6.5±0.5) cmH2O(1 cmH2O=0.098 kPa)]等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明显降低(P<0.05),L组UV也显著高于N组[(320±50) ml比(90±20) ml](P<0.05);N组中有7例患者需用升压药麻黄素来维持血压的平稳。 结论 对于肠梗阻患者,手术中施行开放性输液治疗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并能保证患者重要器官与组织的充分血液灌注,更有利于保证患者手术期间的生命安全。

“J”状塑型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操作对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咽喉痛的影响   收藏
吕晓红, 王虎山, 顾晓营, 张文文, 段宗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双腔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DLT)塑型对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声嘶)、咽喉痛的影响,从而为寻求更好的DLT塑型插管提供依据。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患者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DLT插管塑型组和非塑型组(每组80例),两组根据左右DLT插管各分为两组(A、B、C、D组,每组40例),又根据性别再各分为两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塑型组采用塑成“J”状的DLT进行插管,非塑型组采用未经塑型保留原有弯度的DLT进行插管。观察DLT插管时间、插管尝试次数及插反情况,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 塑型组插管时间[(154±6) s]明显短于非塑型组[(185±13) s](P<0.05);塑型组插管尝试次数[(1.4±0.4) 次]明显少于非塑型组[(1.7±0.8) 次](P<0.05);塑型组插反情况(3次)明显比非塑型组少(11次)(P<0.05),且与性别无关,但左DLT比右DLT易于插反(P<0.05)。患者术后声嘶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3/80)(P<0.05);患者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1/80)(P<0.05),且与性别有关,女性较男性术后易发生声嘶、咽喉痛。 结论 “J”状DLT塑型插管成功率高、刺激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综述
围术期冠状动脉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收藏
秦晨光, 翁浩, 高鸿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围术期发生的心肌缺血使得冠状动脉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对冠状动脉血流量监测的相关文献,为围术期冠状动脉监测提供参考。 内容 综述近年来冠状动脉监测的方法,并分析其相关优缺点。 趋向 近年来冠状动脉监测的技术不断更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可作为一项更加有效的监测手段。

心脏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欧阳鹏荣, 仝黎,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随着心脏外科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疑难、老年心脏病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即是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药物,因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目的 提高对心脏手术后POCD的重视程度,减少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内容 从POCD的定义、诊断与评估、病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趋向 对心脏手术后POCD的病理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术前诊断急需建立一套精确、全面的评估

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杨犇, 马金芝, 巴桂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依托咪酯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由于其苏醒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影响小、具有脑保护作用等特点,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麻醉。但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影响了麻醉医师临床应用的热情。近年由于少有关于依托咪酯诱导或短时间输注引起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肾上腺皮质抑制的新报道,其应用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目的 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探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及危重患者的可行性,了解针对减轻其肾上腺毒性的新的研究方向与实验设计。 内容 对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趋向 随着对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其用于非危重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已得到认可,而用于危重患者仍具有较大争议。小剂量药物预处理减轻其肾上腺毒性以及改变分子结构的新方法已成为研究减轻依托咪酯肾上腺毒性的热点和新方向。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收藏
黄小聪, 薛庆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可降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病死率,但因损伤的肺组织未得到及时修复,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目的 审视干细胞疗法对ALI或ARDS的疗效。 内容 阐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诱导多能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及内源性肺干细胞治疗ALI的研究进展。 趋向  MSC由于细胞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和增殖、实验证据丰富而最具临床转化前景。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收藏
吴淋, 段满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 binding protein, CIRP)是一种低温诱导的,在脑组织广泛表达的冷休克蛋白。新近研究表明CIRP在缺血诱发的脑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的 对CIRP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内容 概述了CIRP的结构特征及其在脑部的表达情况,阐述了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趋向 CIRP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为治疗脑缺血提供了新的方向。

钾氯共转运体-2和痛觉过敏关系的研究进展   收藏
代淑红,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钾氯共转运体-2(K+-Cl- cotransporter 2, KCC2)是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cation-chloride cotransporters, CCCs)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蛋白表达或离子转运活性下降破坏神经细胞内Cl-稳定性,引起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神经细胞发生去抑制,使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提高,产生痛觉过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tyrosine receptor kinase B, BDNF/TrkB)信号通路可以调节KCC2的蛋白表达和离子转运活性,参与多种病因导致的痛觉过敏的发生。目前发现BDNF/TrkB信号通路阻断剂和KCC2激动剂均能够缓解或者翻转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性痛觉过敏。 目的 探讨KCC2在痛觉过敏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 就KCC2与痛觉过敏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趋向 为痛觉过敏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志芬, 元元, 王国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 AMPA)受体是一种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离子通道型受体,谷氨酸可以与之结合并介导突触后膜电流,引起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痛觉信息上传增加,进而引起痛觉敏感化。 目的 探讨 AMPA受体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发生及维持中的作用。 内容 对AMPA受体的基本特征、运输、功能及其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趋向 通过 AMPA受体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中的研究,为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脊髓电刺激术治疗内脏痛的研究进展   收藏
谢芳, 包萌萌, 张忱,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可以缓解多种原因导致的疼痛,改善器官功能,尤其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明显。最近研究发现,其对内脏痛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目的 通过综述SCS在内脏痛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参考。 内容 SCS的发展及其对内脏痛的镇痛机制,对各种内脏痛相关疾病的治疗效应和进展。 趋向 SCS可以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内脏痛疾病,为内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工具。

组蛋白修饰调节异常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收藏
宋立娟, 胡兴国, 张励才,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证实组蛋白修饰调节异常在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 阐述组蛋白修饰调节异常在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内容 讨论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与病理性疼痛的关系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抑制剂对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 趋向 鉴于组蛋白修饰调节异常在病理性疼痛的重要作用,组蛋白修饰的调节将为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CC类趋化因子亚家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   收藏
李楠, 张麟临, 舒瑞辰, 王国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现有的药物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因而需要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最近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 综述趋化因子在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 内容 就趋化因子家族CC类亚家族参与疼痛调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趋向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CC类亚家族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其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疼痛的一个新靶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杨娇娇, 贾敏, 纪木火, 杨建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已知多种因素可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然而其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综述目前PTSD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从动物模型和恐惧记忆形成的不同阶段出发,阐述PT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趋向 PTSD形成涉及多种神经生物学改变,然而这些改变如何引起PTSD尚需进一步研究。

针刺抗炎研究进展   收藏
郭键, 贾济, 陈绍洋, 王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12-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创伤、烧伤、手术等容易导致机体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 MODS),甚至死亡。调控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防治脓毒症和MODS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 阐释针刺抗炎的作用及机制。 内容 针刺对多种炎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脓毒症和MODS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针刺可通过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的调节,发挥抗炎作用。此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胆碱能抗炎通路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了针刺的抗炎机制。 趋向 针刺抗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机制参与针刺的抗炎作用还有待阐明。

其他
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亚专业设置情况现状调查   收藏
喻洁, 左云霞, 刘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亚专业设置情况。 方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包括61家综合医院、4家专科医院在内的全国共6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麻醉科亚专业设置情况。 结果 81%的医院有独立的重症医学科。78%的医院开设有疼痛诊疗科,其中35%为独立临床科室。麻醉科进行了亚专业划分的医院占85%。有8个主要的亚专业分布于超过50%医院的麻醉科中。42%医院的麻醉科有固定的亚专业麻醉科医师。 结论 本次调查中的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麻醉科已经建立了亚专业,但亚专业的设置和亚专科医师的确认方法各医院有较大差别,有待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