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七氟烷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收藏
王乐, 赵建华, 栾恒飞, 方志源,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观察吸入七氟烷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可能机制。 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 ①对照组;②模型组(LPS组);③七氟烷预处理组。LPS组气管内滴注LPS,5 mg/kg,正常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七氟烷组吸入2.5%七氟烷30分钟后气管内滴注LPS,5 mg/kg。观察12h后放血处死,取肺组织, 行肺组织HE染色, 观察病理变化,测定肺湿重/干重(W/D)比值,以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Fas,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含量。结果 HE染色可见,LPS组较对照组肺泡间隔明显增宽、间质充血水肿、肺泡腔变窄、炎症细胞渗出及小气道损伤,七氟烷LPS组损伤明显减轻。LPS组肺W/D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七氟烷LPS组肺W/D明显低于LPS组(P<0.05)。透射电镜证实细胞凋亡样改变,七氟烷LPS组肺损伤明显减轻。流式以及TUNEL法检测发现,LPS组肺组织内细胞凋亡指数(A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七氟烷LPS组较LPS组明显下降。LPS组Fas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七氟烷LPS组较LPS组Fas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结论:LPS导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产生大量凋亡细胞,七氟烷通过Fas途径减轻肺损伤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

喉罩通气全麻在脑血管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收藏
赵晶, 单宇, 吴强, 张晓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评价喉罩通气全麻应用于脑血管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气管插管全麻作比较。方法 选择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80例,年龄 25-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 40例。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3 min、股动脉穿刺插管时、动脉瘤栓塞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3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进行比较,并观察术毕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罩)时病人是否有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及术后有无咽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 结果 (1) 插管 (罩) 期和拔管 (罩) 期T组HR、MAP升高明显 ( P < 0.05) , 与L 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 < 0.05) 。(2) T组手术结束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高于L组(P < 0.05)。(3)拔管(罩)期T组体动及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L 组( P < 0.05) ;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T组明显高于L 组( P < 0.05) 。(4)两组患者均无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结论 喉罩刺激小,通气可靠,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好,较气管插管更适合应用于颅内动脉栓塞术。

喉罩与气管插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躁动影响观察   收藏
李仁虎, 李元海, 李家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Supreme喉罩预防/减少全麻术后躁动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8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喉罩置入组(L组,n=90)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n=90)。全程观察患者在手术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按0~3级评估)。结果 术后躁动发生率L组(7.78%)明显低于T组(18.89%)(P<0.01),术后躁动程度L组较T组也明显减轻(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病人使用Supreme喉罩,能有效预防/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

异丙酚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1表达的影响   收藏
杨艳琴, 古妙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 SOD1)表达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HUVEC,采用Western blot及MTT等方法,观察HUVEC细胞在过氧化氢刺激下,异丙酚对HUVEC细胞中SOD1表达影响的量效与时效关系,以及对HUVE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H2O2(200μmol/L)刺激HUVEC细胞后, 能明显抑制HUVEC细胞中SOD1的表达。当HUVEC细胞给予异丙酚预处理后,能部分逆转H2O2对HUVEC细胞中SOD1的抑制作用。异丙酚浓度为100μmol/L,H2O2刺激时间为24h时,逆转效应达高峰。结论:异丙酚可通过上调SOD1表达而减轻H2O2诱导HUVEC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预注射麻黄素与维库溴铵对麻醉诱导时维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收藏
刘苹, 杨艳, 姚尚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全麻诱导前预注射麻黄素和维库溴铵对维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和诱导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4个小组:Ⅰ组麻黄素70μg/kg和0.01mg/kg维库溴铵、Ⅱ组0.01mg/kg维库溴铵、Ⅲ组麻黄素70μg/kg和Ⅳ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预注和预处理4min后,Ⅰ、Ⅱ组静注维库溴铵0.09mg/kg,Ⅲ、Ⅳ组静注维库溴铵0.1mg/kg。2分钟后行气管插管并评价插管条件,四个成串刺激(TOF)评价维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同时观察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后5分钟内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I、Ⅱ 、Ⅲ、Ⅳ组的维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99±12.5)、(131.3±23.7)、(1142.5±19.6)和(185±26.2)s,Ⅰ、Ⅱ 、Ⅲ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Ⅳ组(P

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剂量反应曲线测定   收藏
刘中杰, 徐世元, 张庆国, 梁启波, 曾繁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采用单次剂量注射法建立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剂量反应曲线,确定其量效关系及ED95,为癫痫患者合理应用顺式阿曲库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癫痫手术患者40例,ASA Ⅰ~ Ⅱ级,年龄16~42岁, 病史3~26 年,均具有服用抗癫痫药物史,术前无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患者随机分为20μg/kg组、30μg/kg组、40μg/kg组、50μg/kg组共四个剂量组,每组10例。记录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反应中第一次反应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将顺式阿曲库铵的首次剂量进行对数转换, 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顺式阿曲库铵的剂量-反应曲线,并记录起效时间。结果 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ED50、ED75、ED90、ED95值分别为36.3μg/kg、46.1μg/kg、57.4μg/kg、65.4μg/kg,起效时间在四个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 本研究测得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ED95值为65.4μg/kg,比目前临床采用的正常人ED9550μg/kg增加30.8%。

磷酸肌酸钠复合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和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   收藏
李长营, 郭爱华, 张宗旺, 张雷, 张学俊, 敖虎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磷酸肌酸钠(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及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对缺血心肌的保护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将280例随机分为四组,记录各组间胸液引流量、围术期心肌酶谱变化、输血量等以观察磷酸肌酸复合氨甲环酸对于OPCABG患者的心肌及血液保护效果。 结果 通过试验组和其他各组比较,磷酸肌酸复合氨甲环酸组OPCABG患者在术后6h、12h、24h、48h、72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组;胸液引流量及输血量也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 结论 在OPCABG中,磷酸肌酸钠及氨甲环酸能够减少术后出血及因失血引起的并发症,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磷酸肌酸钠复合氨甲环酸用于OPCABG术则能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作用。而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己酮可可碱对术后痛模型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收藏
刘志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对术后痛模型大鼠的抗痛觉过敏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90~220g,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NS组),实验组(PTX组)。本研究选择趾部切口术后痛大鼠模型。PTX组从术前15分钟起至术后5天,每日一次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50mg/kg,生理盐水治疗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h、2h、3h、5h、1d、2d、3d、5d天腹腔注射药物后30~55分钟后,随机取6只大鼠,进行累计疼痛评分(cumulative pain score)和机械缩足反射时间(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的测定,并于术后1、2、3、5天测定结束后处死,免疫组化观察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抗体(Ionized calcium binding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结果 ①术后1h、2h、3h、5h、1d、2d、3d累计疼痛评分,PTX组分别为2.98±0.43、3.96±0.84、6.65±0.57、8.68±0.74、10.28±0.48、7.05±0.68、5.65±0.54,和NS组4.06±0.67、6.09±0.18、8.82±0.24、11.08±0.56、13.12±0.23、9.56±0.78、7.82±0.67相比下降(P<0.05);②术后1h、2h、3h、5h、1d、2d、3dPWT,PTX组分别为5.84±1.60、5.25±1.17、4.47±0.67、4.90±0.48、5.25±1.17、7.60±1.85、10.49±1.62,和NS组2.48±0.87、2.14±0.56、2.08±0.53、2.19±0.38、2.37±0.56、4.54±0.96、8.13±1.49相比增加 (P<0.05);③术后1d、2d、3d脊髓背角GFAP表达,PTX组分别为181.21±4.18、205.67±4.26、230.24±3.24和NS组244.12±4.92、258.60±4.12、276.27±3.48相比表达下调(P<0.05)。④术后3d、5d脊髓背角Iba-1表达,PTX组分别为168.24±3.24、170.66±3.99和NS组230.27±3.48、205.28±4.05相比表达下调(P<0.05)。结论 腹腔注射己酮可可碱减轻术后痛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静脉内谷氨酰胺支持下调牛磺胆酸钠诱导ASP猪血浆内毒素水平及PLA2和NE活性   收藏
屠伟峰, 郄文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静脉内滴注谷氨酰胺(Gln)对牛磺胆酸钠混合液诱导的急性重症胰腺炎(ASP)猪血浆内毒素及磷酯酶A2(PLA2)和弹性蛋白酶(NE)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长白种猪21头,体重16~22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ASP 对照组(ASP 组,n=5)、ASP+甘氨酸)组(Gln对照组,n=5)、ASP+Gln组(Gln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内注入1ml/kg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000~10000 BAEE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ASP。以0.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即为Sham组。分别于ASP诱导前30min、ASP诱导后6、24、48、72h采集腔静脉血样本以测定血浆内毒素、Gln水平、PLA2、弹性蛋白酶。凡涉及内毒素采样、保存和测定过程中所有物品都须进行去热原和无菌处理。结果 静脉内Gln支持不仅可显著增加血浆Gln浓度,与Sham组和Gly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还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PLA2和弹性蛋白酶水平。结论 结果提示保持高水平血浆Gln可下调ASP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PLA2和弹性蛋白酶活性,有利于减轻这些促炎介质促发的瀑布样炎性反应及胰腺外器官功能损害。

鞘内注射Akt抑制剂Ⅳ对注射式根性神经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   收藏
马擎, 顾小萍, 彭良玉, 朱蓓蓓, 宋丽华, 孙晓凤,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鞘内给予Akt抑制剂Ⅳ对注射式根性神经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功鞘内置管后无运动障碍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溶剂对照组(C组)和 Akt抑制剂 组(A组),每组6只。C 组和A 组均采用注射surgiflo制备注射式根性神经痛模型, A 组于造模前 30min 给予Akt抑制剂Ⅳ 0.6 μg/10 μl。S 组和 C 组则给予等量的 10% 酒精。各组均于造模前、造模后第1 d, 4 d, 7 d, 10 d, 17 d, 28 d 测量双侧足底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和热辐射刺激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n=6)。结果 与 S 组相比,造模后第1 d C 组同侧肢体 PWMT(9.56±1.49 vs 14.03±0.94)和 PWTL (9.91±1.80 vs 19.96±1.69)明显降低(p<0.05), 持续至术后28 d ;而对侧PWMT和 PWTL与 S 组则无明显变化 (p> 0.05)。与 C 组相比, A 组痛行为学明显增加(PWMT:4.88±1.36 vs 7.51±0.88;PWTL:5.83±1.19 vs 8.19±1.66),并持续至术后7 d。结论 鞘内注射Akt抑制剂Ⅳ可以加重慢性背根神经节 压迫引起的痛行为学,Akt在注射式根性神经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氧自由基在异氟醚诱导小鼠前脑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收藏
康鑫鑫, 董海龙, 桑韩飞, 朱正华, 王枫, 阎文军, 熊利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鼠暴露于异氟醚后前脑Caspase-3蛋白和氧自由基的变化,以了解氧自由基在异氟醚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5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so组,n=20)、二甲基硫脲+异氟醚组(DMTU+Iso组,n=8)、二甲基硫脲组(DMTU组,n=8)和对照组(Con组,n=20)。Iso组和DMTU+Iso组暴露于1.4%异氟醚2 h,重复三次,其中DMTU组在氧气暴露前、DMTU+Iso组在首次暴露前各30 min腹腔注射50 mg/kg的自由基清除剂DMTU。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前额皮质Caspase-3的表达,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前脑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Iso组显著增加(为Con组的3.38倍,P<0.05),而DMTU+Iso组(为Con组的1.43倍)和DMTU组(为Con组的0.74倍)无明显变化(P>0.05)。 Iso组的SOD活性(25±10)与Con组(20±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Iso组MDA含量(13.7±6.1)比Con组(5.7±2.7)明显升高(P<0.05)。结论 1.4%异氟醚可以引起小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其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增加有关。

蛛网膜下腔注射Ro 25-6981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收藏
蒋明,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Ro 25-6981,一种新型选择性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拮抗剂,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鞘内注射Ro 25-6981 50.0μg/25μl组(R1组)、鞘内注射Ro 25-6981 200.0μg/25μl组(R2组)。C组和I组均鞘内注射5%DMSO溶剂25μl。I、R1和R2组在鞘内注射后行右后足切口痛模型制备。所有动物接受鞘内注射和手术均在吸入七氟醚麻醉下进行。术前24h、术后2h、6h、24h检测大鼠痛行为学指标,包括50%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同时测定鞘内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C组和术前基础值比较,I组术后各时间点50%PWMT和PWTL均降低(P<0.05);与I组比较,R1组各时间点50%PWMT和PWTL无明显差异(P>0.05);R2组术后2h 50%PWMT和PWTL与I组相比均升高(P<0.05),6h、24h痛行为学无明显差异;鞘内给药前后大鼠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鞘内注射选择性的NR2B拮抗剂Ro 25-6981 200.0μg可以对切口痛大鼠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运动功能。

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收藏
李杉, 王强, 薛富善, 袁玉静, 熊军, 廖旭, 王卫利, 刘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350g,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组(POES组)。除S组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12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HR和MAP乘积(RPP)作为心肌氧耗指数。记录缺血期和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再灌注120 min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肌型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实验结束取心脏采用伊文氏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IR组、IPC组和POES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值(IS%值)分别是(71.6±8.7)%、(36.0±12.5)%和(46.5±11.9)%,并且三组的血清cTnI浓度分别是(0.99±0.14)ng/ml、(0.37±0.08)ng/ml和(0.40±0.08)ng/ml。与IR组比较,IPC组和POES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显著降低,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与IPC组比较,POES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大,但血清cTnI和CK-MB浓度以及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其心肌保护效应较缺血预处理弱。

病例析评
腹腔镜胆道手术麻醉后并发急性肺损伤   收藏
招伟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综述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围术期处理   收藏
杨丽静, 于钦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合并颈动脉狭窄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处理CABG患者并存颈动脉狭窄的问题应引起重视。目的:为了探索CABG患者并存颈动脉狭窄的最佳处理方法,本文将CABG患者并存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及麻醉处理进行了分析汇总。内容: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最佳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既往外科治疗多采用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但近年来随着经皮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可以采用分期或同期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保证大脑的有效灌注压,避免脑缺血和栓塞。趋向:同日CAS-CABG“杂交”手术已显示出可行性,并有待进一步研究。

麻醉与小儿围术期应激反应   收藏
杨理巧, 王英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小儿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典型表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系统的变化。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以及麻醉、手术创伤均可影响小儿围术期应激反应,其剧烈程度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本文就小儿围术期应激反应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小儿围术期心理状况、常用麻醉药物、麻醉方法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作一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炎症机制   收藏
何永涛, 储勤军, 张卫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目前POC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与衰老有关的认知功能减退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手术创伤和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围术期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近年来炎症反应在POCD发生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对POCD发生中炎症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全身性感染中的变化及治疗意义   收藏
张朋书, 刘军, 邱海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全身性感染(sepsis)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全身性感染病程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与脾脏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脏DC大量丢失,细胞因子表达谱也发生明显改变,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探讨脾脏DC在全身性感染中作用有助于开辟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全身性感染中脾脏DC变化及其治疗意义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