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9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不同剂量TAK-242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收藏
鲁义, 欧益金, 陈陈燕, 周朴, 劳俊铭, 尧新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374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TAK-242(瑞沙托维)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镇痛效果,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 TLR4)(HMGB1-TLR4)轴在DPN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腹腔注射法制备DPN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PN大鼠模型)、低剂量组(TAK-242,1 mg/kg)、中剂量组(TAK-242,3 mg/kg)、高剂量组(TAK-242,10 mg/kg)和曲马多组(曲马多,20 mg/kg),每组10只。设立空白对照组(10只)。在造模前1 d(B1)及造模后第7、14天(A7、A14),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分析以及刺激试验,比较热辐射刺激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大鼠足趾缩足反射潜伏期(plantar withdrawal latency, 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IL-12、IL-6水平。 结果 模型组大鼠热辐射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 (P<0.05)。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干预后,各刺激试验的潜伏期及疼痛阈值均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升高(P<0.05)。 ELISA检测显示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治疗后,促炎因子IL-12及IL-6表达量较模型组、低剂量组、曲马多组下降(P<0.05)。 结论 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可提高DPN大鼠的疼痛阈值,在减少促炎因子(IL-12、IL-6)的表达量方面优于传统药物曲马多。TAK-242可能是治疗大鼠DPN的有效药物。

脊髓多巴胺D2受体在度洛西汀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收藏
陈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568 )

目的 评价度洛西汀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以及脊髓多巴胺D2受体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实验Ⅰ,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组(DS组)、度洛西汀3 mg/kg组(D1组)、度洛西汀10 mg/kg组(D2组)、度洛西汀30 mg/kg组(D3组)。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14 d后腹腔注药,于SNL术前(T0)、注药前(T1)、注药后15 min(T2)、注药后30 min(T3)、注药后60 min(T4)、注药后120 min(T5)、注药后180 min(T6)时测定大鼠术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实验Ⅱ,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SNL 7 d后行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 DMSO+DMSO组(DS+DS组)、舒必利+DMSO 组(Sul+DS组)、DMSO +度洛西汀组(DS+Dul组)、舒必利+度洛西汀组(Sul+Dul组)。鞘内置管7 d后腹腔注药,于T0、T1、T2、T3、T4、T5、T6时测定大鼠术侧后足MWT。实验Ⅲ,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6只):DMSO组(N组)和度洛西汀组(D组)。L3~L6脊髓行微透析,于腹腔注药前(T7)、注药后30 min(T8)、注药后60 min(T9)、注药后90 min(T10)、注药后120 min(T11)、注药后150 min(T12)、注药后180 min(T13)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的多巴胺浓度,记录多巴胺浓度和平衡透析液浓度的百分比。 结果 与DS组比较,D3组T2~T6 时MWT升高(P<0.05);与DS+Dul组比较,Sul+Dul组T2~T6时MWT降低(P<0.05);与N组比较,D组T8~T13时多巴胺浓度与平衡透析液浓度比值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度洛西汀可抑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脊髓多巴胺D2受体有关。

颈椎间孔射频复合激素注射治疗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收藏
张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09 )

目的:评价超声联合CT引导颈椎间孔外侧入路行射频热凝复合消炎镇痛液注射治疗同单纯消炎镇痛液注射治疗老年CSR患者,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CSR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老年CS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试验组(T组)行射频热凝(55℃ 60s,60℃ 120s,65℃ 60s)+消炎镇痛液(配方:0.2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10mg+碘海醇共4ml)注射治疗。对照组(C组)单纯行消炎镇痛液(配方:0.2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10mg+无菌生理盐水共4ml)注射治疗。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病变颈椎间孔外口靶点穿刺。评价术中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术后有无麻木、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个月以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评价治疗结束后6个月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患者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上肢活动情况好转,术后无麻木、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实验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达85%,对照组优良率仅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临床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均较高。结论:超声联合CT引导颈椎间孔外口行射频热凝联合激素治疗老年CSR患者为一种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继续深入推广和研究。

银质针疗法联合高能量激光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收藏
刘尧, 熊苗苗, 孙凯, 申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821 )

目的 评价银质针疗法联合高能量激光治疗(high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疗效。 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9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银质针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两次。在此基础上,B组患者每日行HILT,A组患者接受假激光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2周治疗及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采用VAS评分、Lequesne指数和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评分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经过2周治疗,两组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各时段以及随访至3个月时的疗效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银质针疗法联合HILT对KOA疗效确切,可以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和颈浅丛阻滞效果的影响   收藏
孙世宇, 陈明慧, 沈伟军, 张玲玲, 牛小引, 傅舒昆, 林福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21 )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罗哌卡因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对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和颈浅丛阻滞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肩袖损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超声引导下单侧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下肩关节镜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罗哌卡因组(D组)和Dex复合罗哌卡因组(E组),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后,D组注入0.35%罗哌卡因12 ml,E组注入含1 μg/kg Dex的0.35%罗哌卡因12 ml。之后给予全身麻醉。记录术前(T0)、手术开始5 min(T1)、手术开始30 min(T2)和拔除喉罩30 min后(T3)患者的HR、MAP和SpO2,记录T1、T2时BIS值,记录手术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停用七氟醚至拔除喉罩时间)、阿片类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用量、七氟醚使用量以及患者在术后6、12、18、24 h的VAS评分等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ASA 分级、BMI、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以及T1、T2时的BIS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E组舒芬太尼、七氟醚使用量明显减少(P<0.05),T1~T3时MAP明显降低,T3时HR降低(P<0.05),术后6、12、18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E 组发生心动过缓2 例,发生率明显高于D 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后48 h 内均未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结论 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相比,肩关节镜手术中采用Dex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能够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及七氟醚的用量,提供更加平稳的麻醉状态,减轻术后疼痛。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引导下靶点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收藏
赵丽, 王立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558 )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CT引导下靶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合并胶原酶治疗。采用VAS评分标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记录术后恢复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缓解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且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椎间盘感染,无脊髓、血管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行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2周VAS 评分平均3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平均2.6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达到稳定状态,VAS评分平均1.3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平均1.2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估结果为优的患者共30例(51.7%),评价结果为良的患者共15例(25.8%),评价结果为可的患者共8例(15.5%),评价结果为差的患者共5例(7%),优良率达到89.7%。 结论 多种微创技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脉冲射频治疗阴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收藏
王胜涛, 杨聪娴, 傅志俭, 宋文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722 )

目的 观察阴部神经脉冲射频在阴部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对16例确诊为阴部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阴部神经脉冲射频调节治疗,于治疗前(T0)、治疗后1周(T1)、治疗后1个月(T2)、治疗后3个月(T3)和治疗后6个月(T4)进行VAS评分及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价,并记录并发症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16例患者全部随访成功,T1、T2、T3和T4时患者VAS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T0时(P<0.05)。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复发,经再次脉冲射频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随访期间疼痛较前加重,经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本组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及副作用发生。 结论 脉冲射频是治疗阴部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坐骨棘入路脉冲射频治疗阴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收藏
季锋, 周书转, 陈辉, 熊源长, 许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589 )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经坐骨棘入路阴部神经阻滞成功率和脉冲射频治疗阴部神经痛(pudendal neuralgia, PN)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Nantes诊断标准,共入组20例诊断为PN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 57岁),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坐骨棘入路经皮穿刺至阴部内动脉附近,在感觉及运动测试覆盖治疗靶区满意后行脉冲射频治疗。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定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共18例患者完成随访,18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在脉冲射频治疗7 d后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并且疗效稳定持续至治疗后6个月,且这些患者在治疗后7、14 d的坐位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而治疗后7 d与治疗后14 d的坐位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脉冲射频治疗PN是一种简便、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红外热成像及抑郁量表用于评价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效果的作用分析   收藏
高雅, 王秋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80 )

目的 观察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病变区域皮肤红外热成像图的影响并分析疗效差异性与情绪的关系。 方法 收集30例病程2~4个月躯干部位带状疱疹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评估患者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HAMD-17)评分,摄病变部位皮肤的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皮肤的温度差。治疗均在CT引导下进行,完成标准的600 s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术中治疗参数保持一致(频率3 Hz,脉宽30 ms,电压50~70 V)。记录患者术后1、3、7、14 d VAS评分,记录术后1、3 d红外热成像图,记录术后7、14 d HAMD-17评分。 结果 患者术后1、3 d 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 VAS评分有所上升,与术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红外热像图术前病变部位相对于健侧温度平均升高(0.53±0.28) ℃,术后1 d双侧温差变为(0.27±0.22)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双侧温差为(0.28±0.24) ℃,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AMD-17评分,其中24例术前评分>17分并且术后未明显改变。术前患者VAS评分与HAMD-17评分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6,r=0.492);而术后,对于VAS评分上升的患者,其与HAMD-17的相关性较强(P=0.023,r=0.872)。 结论 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后带状疱疹病变区域与正常部位皮肤红外热成像图温度差缩小。治疗1周后疗效欠佳患者与其并存的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病例析评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与伴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病例报道及分析   收藏
程祝强, 金毅, 朱红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768 )

慢性疼痛症状一般为躯体器质性病变所致,也可在非器质性病变时出现,可能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的症状或是由精神因素或心理障碍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常见以典型的疼痛症状为主诉,未见器质性病变,同时伴随或未伴随明显的情绪变化的患者。随着近年来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这部分患者往往首诊于疼痛科,但该病表现独特,容易造成误诊。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SPD)和伴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depression disorder with pain symptoms, DDPS)在此类疼痛病例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通过两个典型的病例回顾,探讨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疼痛,帮助疼痛科医师提高对本病认识及临床诊疗。

综述
疼痛中枢敏化的新机制——肠促胰岛素信号的作用   收藏
孙雨晴,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99 )

背景 脊髓中枢敏化是引起疼痛的主要机制之一,以往对肠促胰岛素的研究局限于胰岛素相关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肠促胰岛素可能参与了疼痛中枢敏化过程。 目的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促胰岛素参与疼痛中枢敏化的研究。 内容 肠促胰岛素的生理特点和受体表达分布,胰高血糖素样肽-l(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及其受体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及其受体参与中枢可塑性和痛觉中枢敏化的机制,GLP-1和GIP信号系统“交叉对话”参与中枢敏化的潜在机制。 趋向 肠促胰岛素信号系统及其“交叉谈话”机制是疼痛中枢敏化的重要新机制。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在慢性疼痛中调制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收藏
汤文昕, 李治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504 )

背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蛋白变化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导致了伤害性进展基因的异常转录,而这些基因的异常转录与慢性疼痛紧密相关,并且研究证实炎症和神经损伤上调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促进了组蛋白的乙酰化进而引起疼痛的发生。据报道,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inhibitor, HATI)能通过阻止趋化因子和环氧化酶-2(cyclooxgenase-2, COX-2)等细胞因子的上调从而缓解疼痛。 目的 探讨HATI减轻疼痛的机制以及各自的临床应用,完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作用于慢性疼痛的理论。 内容 对目前关于HATI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趋势 通过对HATI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研究,为临床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更多新思路。

成年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痛防治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晓敏, 杨宁, 彭雅雯, 黄英, 徐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929 )

背景 术后咽喉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尽管具有一定自限性,但大大降低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因此,近年来此问题引起了麻醉医师的关注。 目的 综述防治POST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以期为降低POST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内容 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药物(利多可因、甾体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他)和非药物方法(套囊管理、管芯应用、气管导管软化)进行综述。 趋向 对于防治POST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降低POST发生率,完善麻醉管理,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慢性疼痛患者基于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的研究进展   收藏
袁杰, 喻田, 张马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548 )

背景 近几年的MRI结构像研究提示,持续的慢性疼痛可导致大脑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患者脑内主要负责疼痛调控脑区的灰质出现损伤或减少,而大脑结构的改变在慢性疼痛得到充分治疗后常能够逆转。 目的 综述几类常见慢性疼痛综合征诱发的大脑结构改变,提高研究者对慢性疼痛过程中发生皮质重塑的理解。 内容 以往研究发现慢性背痛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灰质减少,幻肢痛患者外侧丘脑的灰质减少,并且丘脑灰质减少程度与截肢时间呈正相关,而头面部疼痛等慢性疼痛综合征可导致疼痛功能网络中多个脑区的灰质出现减少。 趋向 这类基于大脑MRI结构像的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对慢性疼痛综合征是一类进展性疾病的认识。慢性疼痛过程中发生的皮质重塑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将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微RNA15至微RNA30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中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汤南南, 闫明超, 李治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395 )

背景 已知微RNA(microRNA, miRNA)的表达与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相关联,了解miRNA的异常表达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具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就miRNA15~miRNA30分子与NP的外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内容 概述NP的概念、miRNA15~miRNA30分子的作用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趋向 研究miRNA15~miRNA30分子与NP关系有助于阐明其发生、发展机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慢性疼痛中脊髓结构重塑的研究进展   收藏
孟笑炎, 俞卫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12 )

背景 慢性疼痛并不仅仅是急性疼痛的持续状态,涉及更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慢性疼痛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改变与行为、感觉变化的关系。 目的 综述急性疼痛慢性化过程中,痛信号转导通路从外周到中枢水平发生的结构性改变。 内容 脊髓是痛觉信息传导的重要部位。外周伤害性信号的持续输入会引起脊髓的突触、细胞和神经环路中发生一系列结构重塑,这些结构性的改变与疼痛的慢性持续状态密切相关。 趋向 慢性疼痛中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性改变可能是外周损伤因素去除后慢性疼痛仍持续存在的病理机制,是未来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方向。

脊髓电刺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难治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   收藏
郑莹, 黄腾, 吕丹, 郑伟, 王准, 贺永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481 )

背景 难治性疼痛因对传统药物、物理等常规治疗手段不敏感而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目前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难治性疼痛,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得到多方验证。 目的 对SC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详细介绍SCS在难治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为难治性疼痛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内容 介绍SCS的原理、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总结SCS在难治性疼痛的临床应用、SCS患者的选择与禁忌证。 趋向 SCS用于治疗难治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它的临床效果肯定,应用广泛,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基因编辑技术和光遗传学技术联合钙成像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褚文广, 赵芝威, 王福东, 吴文斌, 解柔刚, 罗层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8,39 (9):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181 )

背景 疼痛的机制以及环路十分复杂,涉及外周、脊髓和脊髓上多个水平,并且相互交叉、抑制或促进,要解决疼痛的问题,就要清晰认识疼痛环路和机制。 目的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光遗传技术的发展,联合在体的光纤和显微成像记录技术,推进这些方法的联合使用,为探究复杂的外周、脊髓和脊髓以上水平疼痛环路提供新的机会。 内容 综述迄今在疼痛研究领域的钙成像技术,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光遗传学技术,联合在体的光纤和显微成像记录技术的研究进展,并介绍脊髓水平在体的光纤和显微镜固定问题的解决,并阐明其在疼痛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趋向 上述方法的联合使用为探究复杂的外周、脊髓和脊髓以上水平疼痛环路和机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人们终将解决有关疼痛的未知问题。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