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过下调肌质网Ca2+‑ATP酶2α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收藏
宋楠, 嵇富海, 马焦, 孟晓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1-1.  
摘要( 4 )   HTML( 335 )     PDF( 392 )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肌质网Ca2+‑ATP酶2α(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 2α, SERCA2α)信号通路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5只),其中A组用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B组用于检测心肌组织p38MAPK和SERCA2α蛋白量,C组用于检测心肌组织SERCA2α mRNA。分别将A组、B组和C组组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R组)、I/R+SB203580组(I/R+S组)。I/R+S组于术前1 h腹腔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2 mg/kg),其余两组于术前1 h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30 min后再灌注1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I/RI动物模型。再灌注结束后,动脉血气分析法监测大鼠内环境状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磷酸化p38MAPK(phospho‑p38MAPK, p‑p38MAPK)、SERCA2α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SERCA2α mRNA水平,伊文蓝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 3, 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双染色法测定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 结果 各组大鼠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与I/R+S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组织中p‑p38MAPK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SERCA2α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R+S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p38MAP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SERCA2α蛋白和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p38MAPK可能通过介导SERCA2α参与大鼠心肌I/RI。

帕瑞昔布钠对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收藏
吴炜炜, 徐月红, 邹月宁, 金彩香, 杭太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2-2.  
摘要( 0 )   HTML( 323 )     PDF( 373 )

目的 探析帕瑞昔布钠对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诊治的97例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治疗组(帕瑞昔布钠,50例)与对照组(生理盐水,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的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FABP)、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D‑乳酸(D‑lactate, D‑Lac)、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水平以及治疗后的病死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炎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指标I‑FABP、DAO、D‑La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I‑FABP、DAO及D‑La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IL‑6、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IL‑6、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28 d内病死率治疗组(12.0%,6/50)明显低于对照组(31.9%,14/47)(χ2=4.683,P=0.03)。 结论 帕瑞昔布钠在缓解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的同时还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丙泊酚与七氟醚对老年患者日间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王凯, 高红梅, 贺广宝, 李先华, 李波, 晨光, 鲍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3-3.  
摘要( 0 )   HTML( 322 )     PDF( 415 )

目的 探讨丙泊酚和七氟醚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对老年患者日间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日间手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4 h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含量及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量表评分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 结果 两种麻醉维持方式均造成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神经认知功能改变,其中七氟醚组2例(6.9%),丙泊酚组2例(6.7%),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及术后24 h炎性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全身麻醉维持方式对老年患者日间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改变无影响,对术后24 h血液炎性因子水平也无影响。

促血管生成素/Tie2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表达的动态观察   收藏
徐继红, 朱佳丽, 陈霞, 李金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4-4.  
摘要( 0 )   HTML( 318 )     PDF( 359 )

目的 观察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Tie2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择期行CPB下心脏手术患者31例。分别于术前(T1)、术后6 h(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3 天(T4)及术后第5 天(T5)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并比较血浆中乳酸(lactic acid, Lac)水平和血细胞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Ang‑1、Ang‑2、可溶性Tie2(sTie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Ang、Tie2水平与CPB心脏手术患者术中CPB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与T1比较,T2~T5时WBC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T2时Lac水平明显升高,T3、T4时Ang‑1浓度明显降低,Ang‑2浓度明显升高,T2~T4时Ang‑1/Ang‑2及sTie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2比较,T3~T5时Lac水平明显下降,T3、T4时Ang‑1浓度及Ang‑1/Ang‑2明显降低,Ang‑2浓度明显升高,T4、T5时sTie2明显升高(P<0.05)。与T3比较,T4时Ang‑1/Ang‑2明显降低,T5时Ang‑1/Ang‑2及sTie2明显升高(P<0.05)。与T4比较,T5时Ang‑1浓度及Ang‑1/Ang‑2明显升高(P<0.05)。T3时患者血浆中Ang‑1/Ang‑2与手术CPB时间、ICU停留时间存在负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59(P<0.01);血浆sTie2的浓度与手术CPB时间、ICU停留时间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3和−0.69(P<0.01)。 结论 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Ang、Tie2水平发生动态改变,有利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管理,从而减少ICU停留时间。

麻醉诱导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困难及处理策略:11 017例胸科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收藏
邱郁薇, 吴镜湘, 徐美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5-5.  
摘要( 0 )   HTML( 322 )     PDF( 430 )

目的 分析麻醉诱导期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插管困难的发生率,并探讨解决DLT插管困难及实现术中肺隔离的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信息系统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拟行DLT插管的患者,检索同时满足“困难插管”“DLT插管”“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3个关键词的病例,主要研究终点为DLT插管困难的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困难插管患者术前气道的评估情况、插管困难时的解决策略、实现术中肺萎陷的方式及围麻醉期与插管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有11 017例患者纳入了此研究。112例患者发生了插管困难,发生率为1.0%。112例患者中22例(19.6%)患者为可预期或可疑的困难气道,其余90例(80.4%)患者诱导前无明显困难气道表现。90例(80.4%)使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插管器械。22例在诱导后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的患者中,2例经交换导管引导成功置入DLT进行肺隔离,13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放置支气管阻塞器,7例实施了低潮气量的策略。无一例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结论 DLT对声门暴露的条件要求更高,麻醉前气道评估更应谨慎。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提高了DLT插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支气管阻塞器为DLT困难插管提供了更多选择。

视神经鞘直径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增高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王莹莹, 阮正上, 王艳, 江来, 杜隽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6-6.  
摘要( 0 )   HTML( 315 )     PDF( 370 )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变化在预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因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的患者120例,术中由外科医师置入有创ICP监测,根据术后ICP水平分为ICP增高组(ICP>20 mmHg,1 mmHg=0.133 kPa,60例)和ICP正常组(ICP≤20 mmHg,60例),测量其ONSD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探究ONSD检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ICP增高组及ICP正常组的双眼平均ONSD分别为(5.4±0.4) mm、(4.3±0.4) m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ONS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床旁超声ONSD与同期对应个体的ICP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771)。ROC曲线得出的ONSD临界值为4.9 mm,敏感度88.3%,特异性90.0%。 结论 ONSD与IC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ONSD诊断颅脑外伤术后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为4.9 mm。由于受到测量技术、设备、观察者的经验以及受试者的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ONSD最佳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剖宫产术中产妇寒战与羊水入血关系的探索   收藏
王敏, 王瑞, 王娟红, 李玉兰, 王晓慧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7-7.  
摘要( 0 )   HTML( 315 )     PDF( 403 )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寒战与羊水入血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中寒战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病例对照研究。ASA分级Ⅰ、Ⅱ级产妇57例,全部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麻醉医师观察产妇术中寒战程度并分级。记录产妇的一般情况(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出血量、液体入量、孕龄、新生儿体重、手术时长、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和寒战分级等,测量并记录产妇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术终3个时点的肛温。按照Dewitte寒战分级法将产妇分为4组:0级为非寒战组(0组),寒战1~3级分别为1组、2组、3组,其中1、2、3组合称寒战组。所有产妇均于手术结束前抽取静脉血2 ml检测唾液酸Tn(sialyl Tn, sTn)抗原浓度。分别对寒战程度与sTn抗原浓度、孕龄、出血量、液体入量、手术时长、新生儿体重、3个时间点肛温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各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出血量、液体入量、孕龄、新生儿体重、手术时长、3个时间点肛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和3组sTn抗原浓度明显高于0组和1组(P<0.05),1组sTn抗原浓度明显高于0组(P<0.05)。寒战组sTn抗原浓度明显高于非寒战组(P<0.05)。寒战程度和sTn抗原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95(P<0.01),而孕龄、出血量、液体入量、手术时长、新生儿体重、3个时点肛温与寒战程度并无相关性。 结论 剖宫产术中产妇寒战与羊水入血相关。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时对产力的影响   收藏
潘永英, 王青宁, 区信栩, 李品, 宋兴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8-8.  
摘要( 0 )   HTML( 327 )     PDF( 396 )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时对产程中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自然分娩初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初产妇分为0.062 5%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组,50例)和0.062 5%左布比卡因组(左布比卡因组,50例),选取同期经阴道分娩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初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的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于分娩镇痛开始时(T1)、分娩镇痛后15 min(T2)、分娩镇痛后30 min(T3)和分娩镇痛后45 min(T4)4个时点采用VAS评分评估产妇疼痛情况。记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爆发波能量参数[包括爆发波次数、爆发波持续时间、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功率及峰值频率],综合评估产妇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 结果 3组产妇在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第一产程时长和第二产程时长延长,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在T2、T3、T4时点,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产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产程中,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产妇子宫肌EMG的RMS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产妇的EMG功率明显降低(P<0.05)。第二产程中,与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左布比卡因组产妇子宫肌EMG的爆发波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和左布比卡因组的RMS明显降低(P<0.05)。 结论 0.062 5%的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产妇产力无明显影响,且不延长产程。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腰方肌阻滞用于腰椎手术的效果评价   收藏
林金兵, 杨承祥, 梁桦, 刘幸清, 文先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9-9.  
摘要( 0 )   HTML( 319 )     PDF( 379 )

目的 评价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用于腰椎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和QLB组(N组)。全身麻醉诱导前N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在每侧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的筋膜注射0.5%盐酸罗哌卡因15 ml。C组不做QLB,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记录患者术前(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结束时即刻(T3)、患者清醒拔管后即刻(T4)时点的MAP、心率、SpO2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补液量、术者对肌松满意度评分;记录患者T4、术后4 h(T5)、术后8 h(T6)、术后12 h(T7)、术后24 h(T8)和术后48 h(T9)时静态VAS评分,T7~T9时动态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量;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总按压次数、需额外使用静脉镇痛药补救镇痛的例数;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N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用量比C组降低(P<0.05);N组术后镇痛补救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手术医师对N组的肌松满意度高于C组(P<0.05)。 结论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QLB用于腰椎手术患者的麻醉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降低术后VAS评分,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收藏
赵尧平, 陶岩, 蔡楠, 郑少强, 程龙, 王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10-10.  
摘要( 0 )   HTML( 319 )     PDF( 404 )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椎板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R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R组患者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阻滞20 min后测量患者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副作用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R组椎板阻滞20 min后测量锁骨中线处感觉阻滞节段为(5.7±0.9) 个,R组患者术后2、6、18、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明显低于G组(P<0.05);R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按压次数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其中R组2例(10%)患者、G组13例(65%)患者追加了曲马多补救镇痛,两组补救镇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患者满意度高。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全身麻醉拔管后咽喉疼痛的临床研究   收藏
王美容, 欧阳惠碧, 林逸诚, 李志鹏, 何妹仪, 柳垂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11-11.  
摘要( 0 )   HTML( 312 )     PDF( 390 )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内支(in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ibSLN)阻滞对全身麻醉拔管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拔管后出现中重度咽喉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L组)及喉上神经内支阻滞组(S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即刻(T0)、治疗后10 min(T1)、治疗后30 min(T2)、治疗后1 h(T3)、治疗后2 h(T4)、治疗后4 h(T5)、治疗后8 h(T6)、治疗后24 h(T7)POST的VAS评分及镇痛显著有效率,记录T0~T7时MAP、心率及SpO2,观察并记录两组饮水呛咳、反流误吸、声音嘶哑(声嘶)、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 结果 S组T0~T6时咽喉疼痛VAS评分低于L组(P<0.05),镇痛显著有效率S组在T1~T6时高于L组(P<0.05);S组于T1~T4时心率低于L组(P<0.05),MAP于T1~T3时低于L组(P<0.05);满意度评分S组高于L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饮水呛咳、反流误吸、声嘶、呼吸困难等。 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ibSLN阻滞可有效治疗全身麻醉拔管后POST,镇痛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激素复合局部麻醉药雾化吸入,为全身麻醉拔管后POST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法。

双侧胸椎旁阻滞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收藏
侯代亮, 李成文, 宋成伟, 张康, 张广敬, 于宁, 王士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12-12.  
摘要( 0 )   HTML( 312 )     PDF( 397 )

目的 探讨双侧胸椎旁阻滞(bilater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 b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TLE)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拟行TLE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bTPVB复合全身麻醉(B组),每组35例;5例患者因术中输血、改为传统开放手术等原因而排除,最终G组和B组分别纳入32例和33例患者。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全身麻醉,B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行右侧T7‑T8、左侧T8‑T9的两点椎旁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记录PACU舒芬太尼和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药物的应用,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转入和转出PACU时镇静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术后谵妄和术后48 h时肺功能,记录术后0、4、8、12、24、36、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 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中硝酸甘油使用率、PACU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降低(P<0.05),且G组低于B组(P<0.05)。G组术后0、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均高于B组,且术后24 h时点咳嗽VAS评分亦高于B组(P<0.05)。B组术后4、8、12、24、36、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低于G组(P<0.05)。 结论 bTP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TLE可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肺功能,从而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病例析评
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卡瓣1例   收藏
梁燕, 杨天德, 李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0-0.  
摘要( 1 )   HTML( 319 )     PDF( 390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生卡瓣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当此类患者需再次行非心脏手术时,该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报道1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及术后发生卡瓣的管理过程,最后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准备和麻醉管理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讨论,供临床借鉴。

综述
丙泊酚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收藏
季淋淋, 郭雷, 李恩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1-1.  
摘要( 3 )   HTML( 327 )     PDF( 404 )

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的主要代表,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功能恢复完善的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实时监测其浓度的方法。由于传统方法样本预处理复杂、测量时间长、某些测定方法体积较大无法置于手术间内等缺点,丙泊酚的快速检测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就丙泊酚浓度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综合阐述,主要阐述丙泊酚血药浓度与呼出气浓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原理,以期早日应用于临床,实现快速、实时地指导麻醉医师评估麻醉深度。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中枢炎症之间的可能联系   收藏
戴瑜彤, 吴昊, 陈颖, 顾小萍, 夏天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2-2.  
摘要( 3 )   HTML( 317 )     PDF( 480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一种手术麻醉后新发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关于POC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中枢炎症被认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对POCD与中枢炎症可能联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手术麻醉引起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以直接通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BBB或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等方式引发中枢系统炎症;中枢炎症进一步通过炎症消退迟缓、炎症因子直接作用或非炎性介质间接影响等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引发POCD;POCD的风险因素也与中枢炎症密切相关;基于POCD中枢炎症机制的干预措施对POCD预防可能有积极意义。

预给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收藏
王祯, 陶玉竹, 王仲菲, 张麟临, 王国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3-3.  
摘要( 4 )   HTML( 317 )     PDF( 402 )

阿片类药物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通过与阿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极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带来的呼吸抑制、痛觉过敏、阿片耐受等副作用也备受关注。纳洛酮、纳美芬等阿片受体拮抗剂常用于麻醉后催醒及解除呼吸抑制,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改善术后阿片耐受及痛觉过敏,并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文章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就预先给予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及归纳、总结,旨在为解决阿片类药物临床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爆发抑制及其与麻醉药物关系   收藏
陈会敏, 卢悦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4-4.  
摘要( 6 )   HTML( 318 )     PDF( 552 )

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是大脑皮质电活动严重受抑制的表现,麻醉药物是常见的BS诱发因素。目前BS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各种药物单用及混用诱发BS的剂量是重要研究方向。文章旨在综述BS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包括BS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各种药物与BS的关系、BS的预后。爆发抑制率(burst suppression ratio, BSR)可作为临床麻醉的常规监测指标,使麻醉医师更易调节麻醉深度。

丙泊酚与睡眠障碍   收藏
王培, 陈怀龙, 秦伟伟, 王明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5-5.  
摘要( 5 )   HTML( 317 )     PDF( 452 )

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生理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睡眠‑觉醒环路引起意识消失,从而在短时间内对人体的睡眠产生一定的影响。丙泊酚是全身麻醉药的一种,进一步观察和研讨丙泊酚对睡眠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丙泊酚对患者预后和康复产生的影响,但是丙泊酚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文章通过介绍睡眠产生的机制和调节因素、睡眠障碍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丙泊酚对睡眠的影响及导致意识消失的分子靶点,综述丙泊酚对睡眠障碍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机制。

T细胞亚群在脓毒症中的免疫代谢反应   收藏
郭品豪, 薄禄龙, 卞金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6-6.  
摘要( 6 )   HTML( 318 )     PDF( 367 )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即使在脓毒症恢复后仍会持续。免疫抑制阶段CD4+T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和γδT细胞减少并伴有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的增加,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代谢。文章总结分析CD4+ T细胞、CD8+ T细胞、Th17细胞、Tregs和γδT细胞在脓毒症导致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代谢反应及其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探究免疫代谢对T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有助于发现脓毒症期间T细胞免疫代谢的相关靶点,并开发治疗脓毒症免疫的代谢调控疗法。

线粒体跨细胞转运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收藏
蒲凯瑞, 张占琴, 吴梅艳, 闫超颖, 王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7-7.  
摘要( 2 )   HTML( 317 )     PDF( 364 )

线粒体是细胞氧化磷酸化及合成ATP的主要场所,在维持钙稳态、调节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能量平衡与代谢、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线粒体可在细胞间发生转移,对机体产生保护或有害的影响。多种转运方式介导线粒体的跨细胞转运,然而深入的转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发现线粒体跨细胞转运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就线粒体功能、线粒体跨细胞转运及其转运机制、线粒体跨细胞转运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概述。

小胶质细胞在病理性Tau蛋白所致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   收藏
韩登阳, 杨宁, 郭向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2): 8-8.  
摘要( 2 )   HTML( 315 )     PDF( 381 )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被认为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并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文章探讨了病理性Tau蛋白中枢神经毒性作用,分析了小胶质细胞与病理性Tau蛋白相互作用在认知功能损害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分化方向调控分化后小胶质细胞分泌因子,干预病理性Tau蛋白所致的认知功能损害。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