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1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推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围手术期精准多模式肺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收藏
王天龙, 冯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16 )   HTML( 108 )     PDF( 122 )

/

中国老年麻醉十年回顾(2012—2022)   收藏
麻醉编辑部, 王天龙, 王东信, 李民, 李茜, 严敏, 肖玮, 欧阳文, 梅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12 )   HTML( 114 )     PDF( 114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2%,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9%;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8.7%,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5%,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91亿。从2010至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近5%,我国人口呈现快速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论著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收藏
杨大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8 )   HTML( 107 )     PDF( 119 )

目的 探索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患者肺内分流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在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的基础上,L组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持续静脉输注1.5 mg·kg−1·h−1,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换利多卡因。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心率和MAP,记录两组患者双肺通气时(T0)、OLV 15 min(T1)、OLV 30 min(T2)时的心率、MAP、Hb、PaO2、PaCO2并计算肺内分流率,记录两组患者T0、术毕(T3)时血清IL‑6、IL‑8、TNF‑α水平。 结果 与插管前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1 min和拔管即刻的MAP、心率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插管后1 min、拔管即刻的MAP和心率均降低(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L组T3时IL‑6、IL‑8、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PaO2、PaCO2、肺内分流率、Hb、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时肺内分流率均增加、PaO2均降低(P<0.05)。 结论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应激反应,减少术中炎症因子释放,对行OLV患者肺内分流无明显影响。

七氟醚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收藏
付瑶, 李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8 )   HTML( 101 )     PDF( 100 )

目的 探讨七氟醚通过炎症类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影响。 方法 108只10~12周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6只),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模型+七氟醚组(C组)。B组和C组采用线穿法制作SAH模型,A组做相同的手术,但不刺破大脑中动脉。C组于SAH模型建立后1 h,持续吸入3%七氟醚和空气1 h。各组小鼠进行SAH分级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水含量,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染色法计算EB渗出量评判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法检测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 MMP‑9)和紧密连接蛋白[闭合小环蛋白‑1(zonula occludens‑1, ZO‑1)、咬合蛋白(occludin)、靠停蛋白‑5(claudin‑5)]及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 ASC)、裂解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LRP3 mRNA、caspase‑1 mRNA的表达水平;caspase⁃1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1的活性;TUNEL和NeuN双重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焦亡情况。 结果 SAH分级和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A组比较,B组的SAH分级明显增高(P<0.05);与B组比较,C组SAH分级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B组的神经系统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水含量及EB渗出量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B组的脑含水量与EB渗出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的脑含水量与EB渗出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中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LRP3、ASC、裂解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B组比较,C组中ZO‑1、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NLRP3、ASC、裂解caspase‑1、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中MMP‑9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B组比较,C组中MMP‑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与A组比较,B组中NLRP3和caspase‑1的mRNA水平明显增加;与B组比较,C组中NLRP3和caspase‑1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的caspase‑1活性明显增加;与B组比较,C组的caspase‑1的活性明显减少(P<0.05)。TUNEL染色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B组的TUNEL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TUNEL神经元细胞阳性数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七氟醚能够抑制SAH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SAH后的EBI情况。

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   收藏
李修良, 万磊, 董鹏, 田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5 )   HTML( 100 )     PDF( 116 )

目的 观察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行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I组患者不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时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组患者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切口肋间水平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10 mg共20 ml,术毕时也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后l、3、6、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是否存在静息时伤口疼痛以及NRS疼痛评分。 结果 P组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不能明显降低开胸患者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但可缓解术后6、24、48、72 h时急性疼痛程度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慢性疼痛程度。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有效量   收藏
乔迎帅, 冯爱敏, 卢锡华, 张震, 冯永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9 )     PDF( 98 )

目的 探讨复合5 μg舒芬太尼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有效量。 方法 纳入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50例,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5 mg/kg,根据患者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根据患者用药剂量,计算复合5 μg舒芬太尼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和90%有效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90)。记录患者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情况,记录患者给药后发生注射痛、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心动过缓、瘙痒、尿潴留、试验药物过敏的情况。 结果 复合5 μg舒芬太尼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EC50、EC90分别为0.146(0.027~0.155) mg/kg和0.163(0.149~0.317) mg/kg。50例患者中,1例(2%)出现注射痛、1例(2%)出现低氧血症、3例(6%)出现恶心呕吐,其余未发现不良反应。 结论 复合5 μg舒芬太尼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EC50及EC90分别为0.146(0.027~0.155) mg/kg、0.163(0.149~0.317) mg/kg。

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的对照临床研究   收藏
武江霞, 李璐, 刘跃丹, 张加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4 )   HTML( 98 )     PDF( 87 )

目的 建立并验证气管导管拔除评分法(tracheal extubation score, TES),探讨更合适、更精准的拔管时机。 方法 根据气管拔管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取气管拔管中3个关键因素(意识、肌力、呼吸),请麻醉科专家分别就这3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赋分,建立TES。纳入2020年1月—2020年5月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83例。患者TES评分≥2分时可拔除气管导管,并按拔管时患者的情况将183例患者分为深麻醉拔管组(A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之不应)、清醒拔管组(B组,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肌力≥3级、完全清醒并能遵指令)和实验组(C组,TES评分≥2分的其余患者),每组61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① SpO2<90%; ② 拔除气管导管时咬住导管或牙垫; ③ 需抬下颌或插入口咽通气道处理的部分上气道阻塞; ④ 完全性喉痉挛; ⑤ 支气管痉挛; ⑥ 持续10 s以上的严重咳嗽)发生情况、拔管时患者舒适度及躁动发生率(Riker镇静躁动评分≥5分)。对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3组患者ASA分级、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P<0.05)、麻醉时间短(P<0.05)、女性占比高(P<0.05),C组患者年龄大(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年龄大(P<0.05)、麻醉时间长(P<0.05)。C组患者拔管后呼吸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舒适度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③的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患者不良事件①、②、④、⑤、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组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呈正相关,与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 结论 TES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并将气管导管拔除时机进行了细化、分值化,可为气管导管拔除时机提供参考。

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   收藏
吴裕超, 王炫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7 )     PDF( 80 )

目的 观察右美托美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面罩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 方法 100例1~5岁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小儿,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合氯醛组(C组,34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33例)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组(DS组,33例)。C组患儿予经直肠灌注0.5 ml/kg 10%水合氯醛;D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DS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面罩吸入2%~3%七氟醚;给药后所有患儿Ramsay镇静评分达到4分或以上,行增强CT扫描。记录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未完成增强CT扫描定义为镇静失败),记录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复苏时间、镇静效果满意度,以及整个监护期间的不良事件,包括缺氧、呼吸抑制、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 结果 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分别为DS组97.0%、C组73.6%、D组87.9%。DS组患儿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为(4.0±0.8) min,短于C组[(21.9±7.4) min,P<0.001]和D组[(32.3±8.3) min,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短于D组[(21.9±7.4) min 比 (32.3±8.3) min,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复苏时间为(77.1±19.1) min,长于D组[(57.0±21.7) min,P<0.001]和DS组[(60.0±23.9) min,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复苏时间和DS组比较[(57.0±21.7) min 比 (60.0±23.9) min,P=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为(8.9±0.4)分,高于C组[(7.5±2.3)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8.0±1.6)分,P=0.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低于D组[(7.5±2.3)分 比 (8.0±1.6)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共有5例患儿心率下降;部分患儿血压下降,但降幅都没有同龄儿童正常值的20%;所有患儿无呼吸抑制、缺氧事件。 结论 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镇静与单用右美咪定或水合氯醛相比,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收藏
张志梅, 宋永波, 刘采采, 潘龙, 刘振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4 )     PDF( 110 )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hip injection, HI)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应用罗哌卡因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髋关节囊内骨折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HI组)和对照组(FICB组),每组30例。HI组:超声探头平行股骨颈,识别髂股韧带,将罗哌卡因注射到关节腔和转子囊之间。FICB组:超声引导下识别“山坡征”,识别腹横肌、髂肌、髂筋膜,将罗哌卡因注射到髂筋膜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区域麻醉前(T0)、区域麻醉后20 min(T1)、区域麻醉后12 h(T2)、区域麻醉后24 h(T3)、区域麻醉后48 h(T4)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记录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FICB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与FICB组比较,HI组T1~T4时运动VAS疼痛评分降低(P均<0.05),HI组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I对于髋关节囊内骨折患者术前镇痛效果优于FICB,其对于运动疼痛的镇痛效果更好。

成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中通气管理临床实践:区域性调查研究   收藏
贺佳鑫, 玉红, 李雪霏, 饶倩倩, 余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5 )     PDF( 75 )

目的 调查四川省成年人CPB心脏手术术中通气管理现状。 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在2021年8月—2021年10月向四川省12家医院(心脏手术量>100台/年)的麻醉医师发送电子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回复率65.3%。在非CPB期间,实际联合使用“小潮气量(tidal volume, VT)、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及肺复张(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 ARM)”作为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策略的麻醉医师有114人(61.0%),176人(94.1%)采用6~8 ml/kg的小VT通气,174人(93.0%)使用PEEP,95人(50.8%)PEEP设置水平<5 cmH2O(1 cmH2O=0.098 kPa),129人(69.0%)常规实施ARM,170人(90.9%)采用手控肺活量法。在CPB期间,172人(92.0%)不进行肺通气,164人(87.7%)会在手术操作需要时实施ARM。 结论 四川省大多数麻醉医师会联合使用“小VT、PEEP及ARM”作为LPV策略,除小VT的应用较为一致,其他通气参数设置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差异。

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   收藏
王坚, 宋杰, 姚雷, 孙佳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89 )     PDF( 96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与臂丛神经周围阻滞对膈肌麻痹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行肩关节以下上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丛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5 ml注射在“角袋”+1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试验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角袋”区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射在“角袋”+5 ml注射在神经丛周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 min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麻痹率;针刺法测定患者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记录和比较麻醉阻滞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15、30 min两组患者FEV1、FVC、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降低(P<0.05)。麻醉后15、30 min,试验组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后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总麻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麻醉后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所属区域皮肤痛觉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角袋”区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患者膈肌麻痹率,改善肺功能,缩短术区神经麻醉时间,安全性好。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   收藏
杨静茹, 王立伟, 闫莉, 王凯, 刘莹, 朱璇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5 )   HTML( 89 )     PDF( 81 )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1·h−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腔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 结果 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 结论 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病例析评
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管理1例   收藏
苏洋, 周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4 )   HTML( 92 )     PDF( 79 )

随着无痛胃肠镜检查和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接受了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麻醉管理对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快速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例患者术前合并严重的冠心病(三支病变)、不全肠梗阻、陈旧性脑梗死、轻度贫血和低钾血症,围手术期遵循肠道患者加速康复策略,术者选择了目前微创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麻醉以优化心肌氧供需平衡为目标,患者预后良好,顺利出院。

气管扩张致气管插管漏气1例   收藏
陈培章, 石翊飒, 李雅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4 )   HTML( 91 )     PDF( 111 )

气管支气管巨大症(tracheobronchomegaly, TBM)为罕见病,多因肺部感染就诊发现,胸部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或CT检查见气管和(或)支气管管径异常不均匀增宽,气管镜检查亦可确诊本病。无症状患者行非胸部手术时往往不做胸部详细检查,这将导致此类患者漏诊,全麻后常规气管导管可能会无法有效堵塞增粗软化的气管,这给麻醉带来风险。此病例在患者术前麻醉访视时未发现合并TBM,麻醉后行常规气管插管发现漏气严重,多次调整气管插管置入深度后最终有效堵塞气道并进行机械通气。总结此病例资料以期为麻醉医师提供警示和参考。

综述
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细胞自噬的影响   收藏
高晓沛, 郑凯月, 高露月, 王娜, 汪芳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4 )     PDF( 82 )

大型肝脏手术及肝移植手术时常伴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其与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并发症等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均已证实预处理可通过调节体内肝细胞自噬水平来减轻HIRI。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通过调节肝细胞自噬水平减轻HIRI的预处理方式及其简要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采用合理的预处理方式以减轻HIRI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激活蛋白‑1在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魏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1 )     PDF( 77 )

疼痛是人类大脑对机体一定部位组织损伤或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的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 AP‑1)复合体是一种二聚体转录因子,在各种类型的疼痛中通过不同信号通路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参与伤害性疼痛信号的传递。文章分析总结AP‑1组成及在疼痛模型中作用与靶向治疗的文献资料,重点描述了AP‑1的结构、功能、不同类型疼痛中的调节机制以及靶向AP‑1的相关药物开发,深入探讨AP‑1在疼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疼痛研究以及临床疼痛治疗提供新思路。

肥大细胞参与调控胰腺癌疼痛的研究现状   收藏
商旭颖, 陆智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4 )   HTML( 90 )     PDF( 70 )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高侵袭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多表现为慢性顽固性内脏痛(visceral pain, VP)。PC疼痛发生机制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有研究指出,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在参与PC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MCs参与PC疼痛的分子机制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MCs脱颗粒物质发挥的作用。文章主要综述了PC疼痛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对MCs及其脱颗粒物质参与PC疼痛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深入了解MCs在PC疼痛中的调控作用,为后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新的治疗靶点。

机械通气诱发肺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柏伦, 王月兰, 谷长平, 张艺, 张芮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91 )     PDF( 104 )

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可引起或加重肺损伤,称为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机械通气导致的肺纤维化则是VILI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文章综述机械通气引起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及肥大细胞产生胶原、类胰蛋白酶等,都参与机械通气诱发的肺纤维化;汇总了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中期因子(midkine, MK)、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等细胞因子及Wnt等信号通路在机械通气肺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多方面探索机械通气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为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化酶信号通路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收藏
张录, 赵伟红, 钱克俭, 罗佛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4 )   HTML( 88 )     PDF( 83 )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由肺内或肺外致病因素导致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氧合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ALI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关,但其具体的调控通路尚不清楚。文章着重介绍了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 Nrf2)/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 1, HO‑1)信号通路在AL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Nrf2/HO‑1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细胞焦亡及铁死亡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ALI提供新思路。

糖皮质激素相关信号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 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收藏
程佳婷, 孙岐瑞, 孙建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87 )     PDF( 93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有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s, GC)可诱发或促进AD的发生、发展。文章着重介绍了GC介导多种信号通路抑制Tau蛋白降解或促进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来促进AD的发生、发展。AD的病理表现主要有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形成的斑块和Tau蛋白的过度和异常磷酸化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nerve fiber tangles, NFT)。文章旨在为调控GC代谢以预防或早期干预AD提供理论基础。

DNA甲基化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佩, 于明懂, 张英立, 任万陆,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3 )   HTML( 87 )     PDF( 75 )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修饰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肺是脓毒症时最容易受损害的器官,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其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已对DNA甲基化在肺损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在简要介绍DNA甲基化原理和脓毒症ALI机制的基础上,就DNA甲基化与脓毒症ALI时的炎症反应、肺血管屏障破坏、免疫紊乱的关系以及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对脓毒症ALI治疗效果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脓毒症ALI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医疗保障谈麻醉科医师在高山滑雪比赛现场救援中的价值   收藏
白鹏, 王军, 郭向阳, 周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11): 0-0.  
摘要( 5 )   HTML( 89 )     PDF( 83 )

在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中,中国滑雪医师首次走上国际舞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滑雪医师共同圆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其中,麻醉科医师占有重要比例,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的医疗保障介绍麻醉科医师在滑雪比赛现场救援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为麻醉科医师未来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开创性探索和尝试。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