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综述 
论著
七氟醚不同吸入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中的效果 观察   收藏
熊虹飞, 王龙, 张会娟, 吴刚, 薛荣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对3种七氟醚吸入方法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 方法 选择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择期手术患儿90例, ASA分级Ⅰ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逐步递增法组(A组)、潮气量法组(B组)、肺活量法组(C组),每组30例。吸入七氟醚160 s后行静脉穿刺,之后行进一步全身麻醉诱导。观察3组患儿入亲情诱导室(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吸入160 s后静脉穿刺时(T2)的MAP、HR、SpO2,意识消失时间、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麻醉诱导期间患儿合作程度、有无体动反应及副作用,手术结束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c)、拔管时间(Td),并行躁动评分。 结果 患儿意识消失时间A组为(58.1±0.3) s,B组为(41.2±0.3) s,C组为(33.8±0.8) s,A组最长而C组最短(P<0.05);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A组(96.7%)高于B组(16.7%)、C组(13.3%)(P<0.05);诱导期体动反应发生率A组(100%)高于B组(13.3%)、C组(10%)(P<0.05),仅在A组发现患儿发生心动过缓和唾液分泌各1例;诱导期患儿合作程度评分B组(0.20±0.07)分最低,A组(0.77±0.13)分次之,而C组(1.43±0.13)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不增加副作用发生的前提下,潮气量法吸入8%七氟醚更易为小儿所接受,更加适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

七氟醚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及海马miR-132 表达的影响   收藏
陆瑜, 李锦, 熊蔚, 韩如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七氟醚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miR-132表达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18~20月龄,行水迷宫训练5 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30只。S组2%七氟醚,C组纯氧处理后6 h、1 d、3 d、7 d进行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各时点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组织内miR-132的表达。 结果 与C组比较,S组麻醉后6 h、1 d、3 d、7 d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距离明显延长,海马miR-132表达(0.41±0.03、 0.43±0.04、 0.51±0.03、 0.62±0.05)明显降低(P<0.05)。S组内,与麻醉后6 h比较,麻醉后1 d及以后时间点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69±10)、(61±11)、(43±9) s]明显缩短(P<0.05);麻醉后3、7 d水迷宫测试的游泳总距离[(1 424±198)、(1 052±134) cm]明显缩短(P<0.05),海马miR-13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S组内,麻醉后7 d与麻醉后各时间点比较,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距离明显缩短(P<0.05),海马miR-13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 结论 七氟醚可导致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海马组织内miR-132表达有关。

婴幼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前并行期间降温速度对 血乳酸值变化的影响   收藏
钟超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通过回顾性资料的分析,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CPB前并行期间血乳酸(lactic acid, Lac)水平变化与降温速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44例,性别不限,年龄≤5岁。于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后取桡动脉血2 ml,测定Lac浓度、动脉血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 PaO2)、Hb,记录患儿的MAP、体表面积、CPB预充的胶体量、晶体量、5%NaHCO3量、阻断升主动脉时鼻咽温、从降温到阻断升主动脉所用时间,同时计算出Lac变化量、降温速率。将Lac变化量≥0.5 mmol/L的患儿分为A组,将Lac变化量<0.5 mmol/L的患儿分为B组,每组22例。 结果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ac变化量与降温速度相关度较高( OR=3.85, 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继而采取t检验分析发现两组的Lac均较麻醉诱导后升高,A组为(0.8±0.3) mmol/L 比 (1.8±0.4) mmol/L(P<0.05); B组为(0.9±0.4) mmol/L 比 (1.4±0.9) mmol/L(P<0.05),A组升高较B组明显,为(0.8±0.4) mmol/L 比 (0.3±0.1) mmol/L(P<0.05),而B组的降温速度大于A组,为(0.9±0.2) ℃/min 比 (0.5±0.2) ℃/min(P<0.05),其他因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PB前并行期间,在水温与血液温差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降温速度可以抑制此阶段Lac的升高水平。

环境温度对小鼠空间记忆、体重和运动的影响   收藏
楚帅帅, 王嫘, 夏天娇, 崔银, 马正良,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究短时间外部高温和低温环境刺激对小鼠空间记忆、体重及运动的影响。 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24只,2~3月龄,体重21~24 g,将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高温组和低温组。3组小鼠在20 ℃常规饲养环境温度下适应3周后,将高温组小鼠置于38 ℃高温环境,低温组小鼠置于4 ℃低温环境,对照组置于20 ℃的室温环境中,环境温度刺激持续6 h。采用小鼠智能鼠笼自动监测小鼠空间记忆和运动,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体重水平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温组小鼠在处理后第3~6天出现明显的空间记忆提高[第3天(82±7)%比(74±8)%,第4天(87±12)%比(71±4)%,第5天 (80±9)%比(67±6)%,第6天(84±6)%比(73±7)%](P<0.05),且其体重水平持续降至处理后第8天[第5天(27.5±1.2) g 比 (29.1±0.7) g,第6天(28.6±1.0) g比(30.1±0.7) g,第7天 (28.7±1.0) g比(30.4±0.8) g,第8天(29.9±0.5) g比(30.6±0.5) g](P<0.05)。高温及低温处理后第2~4天均表现出明显的鼻触时间减少[第2天(361±74) s比(576±88) s,第3天(487±104) s比(631±81) s,第4天 (532±88) s比(678±35) s](P<0.05)。低温组未见明显空间记忆及体重水平改变;在处理后3~4 d表现为鼻触时间减少[第3天(501±103) s比(631±81) s,第4天(492±74) s比(678±35) s](P<0.05)。 结论 高温环境可升高小鼠空间记忆水平,减轻体重,减少运动量,低温环境可减少运动量。

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应用   收藏
许波, 汪小海, 王志萍, 高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影响。 方法 将90例ASA分级Ⅰ级、择期全身麻醉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右美托咪定+复方利多卡因乳膏(DL)组和空白对照(N)组(每组30例)。D组和DL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后以0.6 μg·kg?蛳1·h?蛳1 持续泵注,N组静脉输注等剂量0.9%氯化钠;手术开始前15 min DL组给予1 g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棉球涂抹鼻腔, D组、N组用不含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泵注镇痛镇静[MAP维持于7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诱导前15 min(T0)、手术开始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及拔管即刻(T4)的HR、MAP,观察术野质量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modified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MOAA/S)和术后3 h VAS评分。 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D组和DL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而D组与D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 DL组T0~T4时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MAP在T0~T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显著升高(P<0.05),N组HR在T1~T4时显著升高(P<0.05),DL和D组 T4时MAP、HR显著低于T0,而N组显著高于T0(P<0.05);D组和DL组术野质量评分优于N组(P<0.05),D组和D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49±9) min]比较,N组PACU停留时间[(35±6) min]缩短(P<0.05),DL组[(50±10) min]无明显变化;与D组[(3.0±0.3) 分]比较,N组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4.5±0.5) 分]升高(P<0.05), DL组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2.9±0.5) 分]无明显变化;与D组[(1.8±0.6)分]比较,N组VAS评分[(2.8±0.5) 分]升高(P<0.05),DL组VAS评分[(0.9±0.5) 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全身麻醉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术野质量,减少拔管反应,提高患者拔管期的舒适度和术后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 监测的比较   收藏
仇焕容, 魏威, 田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麻醉期间TL-300系统测得的连续无创血压(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CNAP)和有创血压(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IAP)监测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72例,麻醉诱导前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记录IAP及相应时间点CNAP,以及相关的并发症。 结果 CNAP与IAP所测SBP、DBP和MAP偏倚分别为(-0.6±7.0)、(-7.8±9.8)和(-5.8±6.2) mmHg(1 mmHg=0.133 kPa),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4.6~13.4 mmHg、-27.4~11.8 mmHg、-18.2~6.6 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6.1%和94.9%。两种BP监测方法的SBP、DBP和MAP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7、0.711和0.903(P<0.01)。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 结论 TL-300 CNAP和IAP比较,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提供无创实时连续、准确的BP监测,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

硬膜外腔注射氢吗啡酮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收藏
李丹, 陈琦, 康宇, 张丹, 孙婷婷, 吴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3组分别于术毕前10 min经硬膜外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稀释的盐酸氢吗啡酮0.1、0.2、0.3 mg。记录术后3、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24 h镇痛药物追加的例数及术后副作用发生的情况。 结果 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C组低于A、B两组,B组低于A组(P<0.05);镇痛药追加例数C组(2例)少于A组(8例)(P<0.05);副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硬膜外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盐酸氢吗啡酮用于剖宫产术后早期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0.3 mg的盐酸氢吗啡酮效果更佳。

乌司他丁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肝脏和凝血功能影响的 回顾性研究   收藏
赵品, 高金鉴, 张亚军, 彭细娟, 姚立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创伤性休克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的治疗作用。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3月唐都医院ICU收治的128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及住院期间是否应用UTI治疗,分为6组:轻度、中度、重度休克UTI治疗组及轻度、中度、重度休克常规抗休克治疗组。统计分析患者入院时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i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APACHEⅡ)评分、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AST、ALT、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 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D-dimer, D-D)的值,分析UTI对不同程度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 结果 ① 轻度、中度创伤性休克组,UTI治疗后患者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1.0±3.0)、(14.0±4.0) d,较常规治疗组分别降低26.7%、30%;ICU住院时间(6.2±1.8)、(9.5±2.0) d,较常规治疗组分别降低42.1%、33.6%(P<0.05)。② 轻度、中度、重度创伤性休克组,UTI治疗7 d后患者AST值分别为(46±19)、(68±63)、(258±133)U/L,较常规治疗组分别降低21.1%、29.4%、32.1%;ALT值为(58±16)、(68±25)、(199±53) U/L,分别降低13.9%、41.3%、41.3%(P<0.05);③ 轻度、中度创伤性休克组,UTI治疗7 d后患者FDP (20.6±3.2)、(32.0±8.5) mg/L、较常规治疗组分别降低42.0%、34.0%;D-D为(2.2±0.5)、(4.0±0.9) mg/L,分别降低35.76%、24.5%;PT为(10.5±1.2)、(11.2±1.2) s,分别降低7.1%、11.4%;APTT为(26.5±2.8)、(34.2±3.1) s,分别降低15.6%、9.6%;Fib为(4.3±0.4)、(4.1±0.4) g/L,分别升高19.3%、22.1%;PLT为(200±24)×109/L、(186±28)×109/L,分别升高9.6%、40.0%(P<0.05)。 结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存在异常,UTI可改善轻中度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缩短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对重度患者无明显治疗作用。

椎管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Meta分析   收藏
曾丽, 高鸿, 林少锋, 刘艳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椎管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8月。收集椎管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0项研究,共677例,其中试验组390例,对照组287例。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体现在芬太尼、哌替啶可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合并效应的比值比(odda radio, 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为(OR=0.29,95%CI 0.14~0.59)、(OR=0.09,95%CI 0.04~0.18)、舒芬太尼椎管内给药与对照组比较,并不能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OR=1.74,95%CI 0.33~9.02)。 结论 芬太尼、哌替啶椎管内给药可有效且安全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发生,而舒芬太尼椎管内给药可能并不能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在椎管内给予上述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关并发症。

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施锋, 李金宝, 邓小明, 许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改良抬胸位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脑氧代谢和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0~82岁,体重44~69 kg,ASA分级 Ⅰ、Ⅱ级,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M组加用定制体位垫使患者呈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体位(简称T位),T组采用T位。于常规全身麻醉插管后平卧位5 min(T1),气腹改良抬胸T位/T位即刻(T2)、30 min(T3)、60 min(T4)和90 min(T5),气腹放气平卧位15 min(T6),分别采集桡动脉和颈静脉球血样,记录血气分析、血糖、乳酸值及MAP等,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rteriovenous O2 content difference, Ca-jvDO2)及脑葡萄糖摄取(arteriovenous O2 glucose difference, Da-jvglu)等;并于麻醉前,麻醉结束后2、6、24、48、72 h时,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 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分。 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PaCO2)在T3~6时均显著升高,MAP在T2时显著降低,两组患者在T3~5时颈静脉球血氧分压(jugular venous partial pressure oxygen, PjvO2)显著升高,T4~5时颈静脉球血氧饱合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jvO2)显著升高(P<0.05);M组MAP在T4~6时显著升高,T组在T3~6时显著升高(P<0.05);T组在T6时SjvO2[(75±9)%]显著升高,T5时Ca-jvDO2[(5.2±1.5) %]显著下降,而颈静脉球血乳酸(jugular venous lactate, Lacjv)[(2.0±0.5) mmol/L]显著上升(P<0.05)。与T组比较,M组MAP在T4~6时上升较慢,Ca-jvDO2[(5.9±1.6) %]在T5时无明显下降,Da-jvglu气腹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jvO2[(75±9)%]和Lacjv[(1.5±0.5) mmol/L]无显著上升,而PaCO2[(34±3) mmHg(1 mmHg=0.133 kPa)]在T6时显著降低(P<0.05)。与T组比较,M组麻醉结束后6、24 h时MMSE评分明显较高;与麻醉前比较,麻醉结束后2 h两组MMSE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改良抬胸T位缓解了气腹后期脑氧供需失衡, 麻醉结束后24 h内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利于较长时间手术的安全。

综述
氯胺酮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研究进展   收藏
秦珮珮, 闵苏, 张帆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eus, RSE)发病机制不明,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量研究发现氯胺酮对RSE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 综述RSE发病机制、氯胺酮用于治疗RSE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副作用的防止策略,为氯胺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内容 RS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受体的变化、谷氨酸(glutamine, Glu)过量释放等有关。氯胺酮复合用药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RSE发作。 趋向 氯胺酮复合用药早期介入RSE的治疗可能改善其结局,其远期应用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是否可以在肿瘤患者中使用   收藏
陈小萍, 高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术中血液回收回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减少了异体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但其在肿瘤患者中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 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探讨自体血回收回输是否可以应用于肿瘤患者。 内容 从自体血回收在各类肿瘤手术中使用情况、去除肿瘤细胞方法、自体血回收机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趋向 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可以在肿瘤患者中使用,联合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或血液放疗更加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学习记忆的调控   收藏
林佳美, 罗佛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学习记忆行为是大脑的基本功能,揭示学习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对学习记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表观遗传修饰中最为常见的调节方式,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平衡对学习记忆的正确形成与维持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去乙酰化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调控。 目的 阐述HDACs对学习记忆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明确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并为学习记忆障碍治疗提供新思路。 内容 HDACs的组织来源、分类、分子生物学功能。HDACs对学习记忆起负调控,使用其抑制剂可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受损的学习记忆。 趋向 深入研究HDACs调控学习记忆的机制,不仅有助于阐明学习记忆及相关疾病的机制,并可为其治疗提供新靶点。

睡眠觉醒环路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丁芳, 郑利民, 罗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全身麻醉与睡眠都表现为觉醒水平的降低,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抑制,二者具有相似的脑电图和局部脑功能变化。近年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通过抑制脑内促觉醒神经核团和/或激活促睡眠神经核团发挥镇静催眠及意识消失作用。 目的 从睡眠觉醒环路的角度综述全身麻醉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麻醉药诱导的意识消失与自然睡眠觉醒产生的机制并非完全相同,每种麻醉药物作用的靶神经核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趋向 深入研究睡眠觉醒环路及全身麻醉神经机制,将有助于研发新型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肺保护通气策略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蒋嘉, 岳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全身麻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呼吸系统,其中,机械通气是最主要的因素,能够导致容积伤、气压伤、肺不张及生物伤等肺损伤。对此,人们提出了很多肺保护通气策略,已被证明这些策略对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是有益的。 目的 详细阐述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原理及其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内容 阐明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肺复张策略(recruitment maneuver, RM)、open?蛳lung策略、反比呼吸、降低FiO2、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高频振荡通气、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蛳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的肺保护作用机制、临床使用现状及其相关风险。 趋向 如何在手术麻醉中合理地、个性化地联合使用这些方法达到肺保护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标导向性氧合管理:危重病患者的氧疗新方向   收藏
周斌, 左云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传统的氧疗策略通过增加FiO2及机械通气以维持正常(甚至超常)的动脉氧合,并认为过多的氧气优于氧气不足,且忽视了不同个体对氧气的反应存在差异,这容易引起氧中毒及高氧血症,甚至会影响危重病患者的预后。 目的 对近期目标导向性氧合管理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探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讨论提供理论支持。 内容 阐述危重病患者低氧耐受机制及高氧血症的危害,进而讨论允许性低氧血症(permissive hypoxemia, PH)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前景,精确动脉氧合控制(precise control of arterial oxygenation, PCAO)及FiO2安全阈值的应用价值,并介绍组织氧合监测的方法。 趋向 目标导向性氧合管理旨在进一步减少氧疗的副作用,可能成为危重病患者氧疗的新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几种特殊通气模式在肺保护策略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陈志刚, 李金宝, 吕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随着接受机械通气患者人数的增加,不同病情及肺部情况的患者需要不同的通气设置,甚至个性化的特殊通气模式。 目的 探讨几种特殊通气模式的临床运用及在肺保护方面的作用。 内容 查阅特殊通气模式的相关文献,简介几种特殊通气模式的原理及优缺点,整理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运用资料,特别关注在减轻肺损伤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机械通气提供更多选择。 趋向 几种较为特殊的通气模式不仅是临床通气策略的补充,更可能是肺保护策略的新组成。

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急性肺损伤   收藏
焦阳,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 HMGB1)是一种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进化上高度保守。HMGB1广泛存在于细胞核内,在核内作为DNA分子伴侣,被释放至细胞外将发挥促炎作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全身性炎症的肺部表现,特征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致组织水肿、器官功能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细胞外的HMGB1能够通过促进NF?蛳κB核转位和显著增加促炎因子释放引起ALI和致死性的炎症反应。 目的 阐述HMGB1和ALI之间的关系以及HMGB1在治疗ALI中的研究现况,为临床治疗ALI提供新的靶点。 内容 重点回顾有关HMGB1在ALI发病中的作用、HMGB1抑制剂在改善ALI中作用的研究。 趋向 HMGB1抑制剂可以改善ALI结局,在治疗ALI中具有广阔前景。

双腔支气管导管致气管、支气管破裂   收藏
卢紫云, 王绍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是最常用的单肺通气工具。由DLT导致的气管、支气管破裂虽然少见,但是往往危及生命。 目的 提高对DLT导致的气管、支气管破裂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内容 综述DLT导致气管、支气管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方法。 趋向 对于插入DLT的患者,麻醉科医师要时刻警惕气管、支气管破裂的发生,一旦诊断明确,应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及时做出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可降低其病死率。

脓毒症免疫抑制病理机制及其治疗现状   收藏
金培培, 卢文斌, 殷武, 卞金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脓毒症是病原体感染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免疫反应,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生命。机体发生脓毒症时,会同时存在促炎和抑炎两种截然不同的免疫状态,它们之间的强弱变化决定了疾病的病理进程及预后。早期研究认为失控的、持续放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临床结果表明抗炎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存活率,有时反而增加病死率。其原因在于随着支持治疗手段的提高,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度过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阶段(即免疫亢进期),进入更加复杂的免疫抑制(麻痹)期。处于免疫抑制期的脓毒症患者更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并无法控制感染而最终死亡。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免疫抑制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脓毒症免疫抑制(麻痹)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治疗手段仍匮乏。 目的 为诊断和治疗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 综述近年来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免疫抑制治疗现状。 趋向 脓毒症的治疗需了解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实时监测机体所处的免疫状态,并针对性地运用免疫药物进行干预治疗。期望文章能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指导。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