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综述  其他 
论著
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应用于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评估   收藏
张可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为对照,验证乐加®(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用于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9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烧伤患者,伤后6h内开始实施液体复苏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使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法用量遵循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公式。液体复苏前测定受试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指标,输液过程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血糖;在复苏开始后第一个24 h、第二个24 h输液结束时同样测定受试者的血液实验室指标。有效性评价指标为受试者在输注上述两种含电解质液体前后的血清电解质、动脉血乳酸含量、血气指标、血糖变化情况,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临床试验期间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具体情况。结果 通过血清电解质维持、血乳酸含量检测、血糖检测、酸碱平衡维持几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评为安全为99例,所占比例为100%。对照组中评为安全和大致安全的受试者为99例,所占比例为100%。两组在安全性分析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烧伤复苏中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收藏
延育强, 薛荣亮, 吕建瑞, 滕云鹏, 赵紫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从线粒体功能方面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24只雄性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血液稀释至Hct30%后缺血再灌注组(HES30),血液稀释至Hct40%后缺血再灌注组(HES40),每组各6只。采用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半小时,从股静脉抽取血液,同时输注等量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HES)溶液(130/0.4)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48h后,处死大鼠,取大脑海马组织,分光光度仪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活性,RT-PCR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I(CcOII)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之后,CcO活性降低(p<0.01),CcOII mRNA表达降低(p<0.01);应用6%HES130/0.4进行等容性血液稀释预处理能升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V内膜蛋白CcO活性(p<0.01),升高CcOII mRNA表达(p<0.01);且将血液稀释至红细胞比容(Hct)30%时(即HES30组)效果最佳,与HES40组相比,CcO活性、CcOII 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 结论 应用6%HES130/0.4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预处理全脑IR能升高线粒体内膜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表达,且在Hct30%时达到最佳效果。适当的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预处理促进线粒体功能和供能状态改善,具有脑保护作用。

预先输注不同脂肪乳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血浆浓度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收藏
徐世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究预先输注不同脂肪乳(LE)对下肢手术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血浆浓度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29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n=11)、中/长链LE组(MLE组,n=8)、长链LE组(LLE组,n=10)。分别泵注0.9 %氯化钠注射液、20 % MLE、20 % LLE 2 ml•kg-1•h-1,泵注30 min。硬膜外腔注射1 %罗哌卡因2 mg•kg-1后1 min(N1)、5 min(N2)、10 min(N3)、15 min(N4)、30 min(N5)、45 min(N6)、60 min(N7)、90 min(N8)、120 min(N9)时动脉采血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质量评分、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等。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麻醉质量评分、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组间比较无差异。组间比较血浆罗哌卡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先输注不同LE对下肢手术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微,亦不影响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血浆罗哌卡因浓度。

蛋白质氧位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对脓毒症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收藏
陆新健, 王瑾, 郑康, 景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谷氨酰胺(Gln)增加蛋白质氧位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对脓毒症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g完全随机法分为五组:对照组(S组,行开关腹手术,n=12);脓毒症组[C组,行盲肠结扎穿孔(CLP)术,n=16];谷氨酰胺治疗组(G组,行CLP术,术后即刻Gln 0.75g•kg-1微量泵注1 h, n=16);槲皮素+谷氨酰胺干预组(Q组,行CLP术,术毕时腹腔注射槲皮素0.4g•kg-1,继予Gln微量泵注,n=16);四氧嘧啶+谷氨酰胺干预组(A组,行CLP术,术毕时腹腔注射四氧嘧啶90mg•kg-1后,继予Gln微量泵注,n=16)。维持麻醉并记录CLP术后16h血压。24h测动脉血气分析,血浆Cr、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含量,肾组织匀浆热休克蛋白70(HSP70)、O-GlcNAc表达水平。结果 CLP术后16h,C组 MAP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30%,G、Q、A三组大鼠MAP下降明显, 24h动脉血乳酸浓度C、G、Q、A四组较S组明显升高(P<0.05)。CLP术后24h,C组血Cr为57.4±4.9mmol/l,尿KIM-1为66.3±8.8ng/l,较S组的血Cr(35.7±5.9mmol/l)、尿KIM-1(47.0±3.7ng/l)明显升高,G组血Cr为42.2±5.4mmol/l,尿KIM-1为53.7±3.0ng/l,较C组明显降低, Q、A两组血Cr分别为51.4±2.9mmol/l、57.4±2.6mmol/l,尿KIM-1分别为70.9±17.7ng/l、75.3±10.9ng/l,较G组明显身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组织蛋白质O-GlcNAc修饰水平G组较C组明显升高, A组较G组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HSP70表达C组较S组明显升高,G组较C组明显升高,Q、A组较G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谷氨酰胺通过增加细胞蛋白质O-GlcNAc修饰调节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大鼠的肾损伤。

大脑语言区功能全麻唤醒中声门上通气设备的系列研制   收藏
蔡铁良, 高鹏, 张正迪, 姚一, 沈七襄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制一种带着通气设备能讲话的声门上通气装置,以满足脑功能语言区手术中唤醒条件下监测、定位的临床需要,解决通气与讲话不能兼顾的难题。方法 根据咽喉部解剖及通气和讲话原理研制成Ⅰ型、Ⅱ型和Ⅲ型导管。临床应用60例,其中全麻手术40例,术毕患者清醒于拔管前让患者讲话;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时讲话20例。结果 60例患者术中通气良好,气道压和血气正常;患者清醒带管均能讲话,讲话的清晰度和流利程度Ⅱ型和Ⅲ型导管显著优于Ⅰ型,p<0.01。结论 作者研制的Ⅰ型、Ⅱ型和Ⅲ型导管,可安全实施全麻和机械呼吸,由于导管未占用气道和发音器官的共同通道,上端咽部气囊放气后可发音讲话。这种新型患者带管能讲话的声门上通气设备尤其是Ⅱ型和Ⅲ型通气效果满意,讲话清晰,患者易耐受,显著地提高了脑功能语言区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解决了语言功能术中唤醒麻醉带管讲话的难题。

腹腔镜下妇科肿瘤切除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收藏
郭智星, 孙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观察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期间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40例,ASAI~II级,没有心、脑系统疾病,于气腹前、气腹后头低臀高位20分钟分别采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测定PaO2、PaCO2、SaO2、颈内静脉分压(PjvO2)和血氧饱和度(SjvO2)等值。结果 与气腹前比较,气腹后20分钟的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和PaCO2均显著性增加(P<0.01),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显著性减少(P<0.01)。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期间,CO2气腹对脑循环产生显著影响,CBF显著增加,Ca-jvDO2明显减少。这种变化提示可能存在脑细胞缺氧。

右美托咪定对布托啡诺术后自控镇痛的消耗量的影响   收藏
廖玉巍, 吴兴茂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布托啡诺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1小时缓慢泵入(10min)实验组(Dex组)右美托咪定0.6ug/kg和对照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静脉连接布托啡诺自控镇痛泵,镇痛泵布托啡诺6mg+托烷司琼5mg溶于生理盐水100ml,负荷剂量布托啡诺0.5mg,背景输注1ml/h,自控剂量1ml/h,锁定时间10min,患者拔出喉罩后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完全清醒后返回病房。记录PCIA开始后1、2、6、12和24h的VA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布托啡诺累计消耗量;记录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 PCIA后各点两组VAS评分和R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组布托啡诺各时点累计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Dex组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8.6%,2.9%,2.9%明显低于C组17.1%,8.6%,11.4%。(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1h缓慢泵入Dex0.6ug/kg可降低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   收藏
赵聪,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ERK1/2/P2X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20 g,鞘内置管成功后随机分为五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手术组(CCI组,分离坐骨神经并用4-0丝线松结扎四道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穴位电针组(EA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天开始电针患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6天,频率2Hz连续波,强度≤1.5mA,30min/次);非穴位电针组(NA-EA组,电针患侧足三里外5mm和阳陵穴外5mm处非穴位点,余同EA组);抑制剂组(U0126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第4天开始鞘内给予U0126,5µg/次,每天2次,连续6天)。前4组各组坐骨神经结扎后d4开始鞘内给予5%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溶剂对照,10µl/次,每天2次。术前一天(T0)和术后3,5,7,9天(T1~4)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于术后第10天处死大鼠,取右侧脊髓L4-6节段,Western-blot和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分别检测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 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MWT和TWL降低(P<0.05),脊髓p-ERK1/2表达、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EA组及U0126组T2-4时MWT和TWL升高(P<0.05),P2X3蛋白和mRNA及p-ERK1/2表达降低(P<0.05),NA-EA组大鼠MWT和TWL变化及脊髓P2X3蛋白和mRNA及p-ERK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明显降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通路有关。

综述
硫酸镁:一种老药的新应用   收藏
罗苏琦, 王常松, 李恩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近几年,随着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药物应用的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硫酸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的:综述硫酸镁在临床中的新用途及对传统应用的新认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介绍硫酸镁多种药理学作用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 结论: 使硫酸镁更加安全、有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与防治进展   收藏
刘宿, 刘怀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围术期血栓栓塞一旦发生,临床危害极大。尤其是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由于早期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及不典型性,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相当部分的患者起病即危及生命。目的:重视对血栓栓塞高危人群的识别和预防,提高早期确诊率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治疗。内容:对围术期血栓栓塞的风险评估、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趋向:从新的角度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在临床上用先进的诊断手段、新的治疗方法对血栓栓塞进行防治。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麻醉管理   收藏
张瑛, 倪文文, 李金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而言,实施标准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可能有禁忌或高风险。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目的 阐述TAVI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与监测。内容 实施TAVI患者的术前评估、风险分级、麻醉的准备和麻醉方法的选择以及行TAVI术中和术后监测管理。趋向 设备更新与开发、进一步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将促使TAVI成为一种在心脏导管室开展的经皮入路微创手术,以后可以更加广泛应用于有手术禁忌、合并并发症以及严重、不稳定心脏病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瑞芬太尼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进展   收藏
朱玮珉, 李金宝,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接受心脏手术患者日益增加,而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的镇痛药物使用中,瑞芬太尼相对其它镇痛药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该药在心脏手术围术期中应用广泛。目的:对有关瑞芬太尼的论著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进展。内容及趋势: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加上其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使之成为肝、肾或心功能不良患者的推荐用药。瑞芬太尼不仅在心脏手术中有对抗术中的应激刺激、加快术后恢复、提前脱离机械通气以及拔管时间等优势,也常用于心血管微创手术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性操作中。此外,瑞芬太尼可缩短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持续用药后气管拔管的时间。总的来说,瑞芬太尼凭借其特性在心脏手术围术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瑞芬太尼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猛,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独特的快速起效和快速清除的优点,是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镇痛药物。近来,发现瑞芬太尼对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 本文回顾了瑞芬太尼的基本理化特点及药代学特点,并讨论了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对心脏、肝脏、神经系统和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阿片受体、蛋白激酶C与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抗凋亡通道等有关。趋向 瑞芬太尼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将进一步增加其临床应用价值,也为围术期器官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围术期麻醉处理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相关性研究进展   收藏
张玲, 李元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人口老年化使接受手术和麻醉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将维持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相对稳定作为出发点,体现一种新的围术期医疗模式的实现。目的 分析并总结围术期麻醉处理措施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相关性的文献资料。内容 简要介绍FTS理念,综述围术期麻醉处理过程中一系列成熟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在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过程中的应用。趋向 FTS通过多模式调控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减轻应激反应和脏器功能障碍,为临床老年患者围术期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非甾体抗炎药物对结直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嵇承栋, 熊源长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等作用的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物酶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近年来,NSAIDs与麻醉药品并用于围手术期镇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镇痛。目的:吻合口漏是结直肠外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NSAIDs是否影响结直肠吻合口的愈合、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内容:本综述总结近年来关于NSAIDs对人体及实验动物结直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代表性文献。趋向:为手术后合理、安全使用NSAIDs提供参考,并总结NSAIDs对结直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可能的机制。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对失血性和感染性休克早期救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彦圆, 耿智隆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休克早期的药物救治,一直普遍受到关注,近来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因其突出的抗休克作用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目的 本文回顾了目前HDACI的临床应用方向和分类,讨论了其作为抗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药物的突出优势以及作用机制。 内容 HDACI可通过抗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提高细胞对休克所致缺血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改善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的预后。趋向 HDACI已成为抗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研究的新方向,是提高休克早期生存率的新策略,也为休克的治疗提供了药物配合液体复苏的新途径。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介导脓毒症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陶天柱, 朱玮珉, 李金宝,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ed ligand, 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其与受体DR4/DR5结合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备受关注。目的:总结TRAIL通路在脓毒症中的可能机制,探讨其在脓毒症疾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内容:脓毒症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TRAIL可以加快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并参与了脓毒症免疫耐受的形成。趋势:TRAIL受体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作用机制也在不断地阐明。TRAIL及其受体在脓毒症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收藏
宋菲, 马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现已证实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诱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在病程中表现为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导致的促炎和抗炎反应不平衡。目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一种配体激活的核受体转录因子,与配体结合后作用于炎性信号转录途径的多个环节,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对脓毒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了解PPAR-γ与脓毒症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内容 PPAR-γ在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炎、抑制超敏反应、抗肿瘤及移植排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PPAR-γ在脓毒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趋向 PPAR-γ已成为炎症研究的方向,由于PPAR-γ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随着对PPAR-γ研究深入,有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胀亡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姜秀丽, 宋杰, 王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细胞胀亡和凋亡均可出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胀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特征表现为细胞肿胀、起泡、细胞器肿胀、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和核溶解。 目的 明确细胞胀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心肌保护研究的深入。 内容 阐述细胞胀亡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机制及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趋向 通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胀亡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可能带来心肌保护的新突破。

全麻药物对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仇焕容, 张成岗, 叶铁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2-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靶点,而这些又恰恰是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机制中的重要成分或结构,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进而对学习记忆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目的 推进对全麻药物麻醉机理的认识。内容 分析全麻药物对大脑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趋向 为临床麻醉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陈玢, 郑晖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13-1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其神经毒性一直是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使麻醉学领域开始质疑麻醉药对于发育期婴幼儿的安全。目的:研究麻醉药和神经毒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临床中采取必要措施来避免麻醉药对于大脑的神经毒性。内容:本文回顾了麻醉药对于发育期大脑的影响,总结了导致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并对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了分析。趋向:由于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操作难度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对麻醉药和神经毒性关系的临床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他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误治分析   收藏
王君楠, 傅志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见修改稿内。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