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右美托咪啶联合异丙酚对等效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影响   收藏
余骏马, 张野, 陆姚, 董春山, 刘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异丙酚对等效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影响。 方法 200例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50):对照组(C1组、C2组)全麻诱导前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15ml/kg+脂肪乳0.1ml/kg;右美托咪啶联合异丙酚组(DP1组、DP2组)全麻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异丙酚1mg/kg。1min后,C1、DP1组静脉5s注射芬太尼4μg/kg,C2、DP2组静脉5s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记录注射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后1min内呛咳的发生情况和强度。之后继续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记录各组静脉给药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的BP和HR。 结果 C1组、DP1组、C2组及DP2组呛咳发生率分别为:40 %、0、24%、0。与C1组和C2组比较,DP1组、DP2组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但呛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1、C2组比较,DP1组、DP2组T1时SBP、DBP升高,T1、T2时HR降低(P<0.01);与T0时比较,四组SBP、DBP均下降,T1时四组HR下降,T2时DP1组、DP2组HR下降(P<0.01);与T1时比较,C1、C2组HR升高(P<0.01)。 结论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6μg/kg联合异丙酚1mg/kg可完全抑制等效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并可使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更趋稳定。

单次鞘内注射mLin10-PDZ1结构域小肽抑制剂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   收藏
周瑜, 倪坤, 侯百灵,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探讨单次鞘内注射mLin10-PDZ1结构域小肽抑制剂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C3H/HeJ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T组,n=32)和假手术对照组(S组,n=8)。将含有2×105个纤维肉瘤细胞NCTC2472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接种到T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建立骨癌痛模型;S组小鼠骨髓腔注入不含有NCTC2472细胞的α-MEM。于接种前1d、接种后3d、5d、7d、10d、14d测定痛行为学指标:自发性抬足次数、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T组小鼠在接种后第14天,进一步分为对照control组(C组,n=8)和mLin10-PDZ1结构域小肽抑制剂2.5μg/5μl、5μg/5μl、10μg/5μl组(G1组, n=8,G2组,n=8,G3组,n=8)。G1~ G3组分别鞘内注射相应剂量的mLin10-PDZ1结构域小肽抑制剂,S组和C组鞘内注射等体积的溶媒10%DMSO。在给药后的2h、12h、24h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痛行为学指标。结果:与S组[(2.1±0.65)次]和术前基础值[(1.8±0.68)次]相比,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次数[(13.46±1.44)次]显著增多( P<0.05),PWMT[(0.47±0.19)g]较S组[(1.70±0.31)g]和基础值[(1.83士0.23)g]降低(P<0.05)。 给药后2h,与C组及14d给药前比较,G1、G2和G3组自发性抬足次数减少,PWMT增高(P<0.05),且G3组较G1和G2组痛行为学改善更明显(P<0.05)。至12h,与C组相比,G2和G3组自发抬足次数减少(P<0.05),PWMT增高(P<0.05);而G1组给药后痛行为学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后24h,G3组与C组相比,自发抬足次数减少,PWM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单次注射mLin10-PDZ1结构域小肽抑制剂能够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

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PARP-1表达和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郑少强, 陈雪, 张婷, 王雅杰, 安立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多ADP-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 polymerase-1 , PARP-1)表达、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方法 出生后7d的wistar幼鼠105只随机分为模拟麻醉组(A组)、1%七氟烷麻醉2h组(B组)、1%七氟烷麻醉4h组(C组)、2%七氟烷麻醉2h组(D组)和2%七氟烷麻醉4h组(E组)。麻醉结束后即刻,每组随机选3只,左心室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麻醉结束6后,每组随机选6只幼鼠,分别取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RP-1蛋白表达量。其余实验动物,分别在幼鼠成长至5周,8周,14周时,进行悬崖逃避实验和旷场实验。 结果 各组实验动物无缺氧和明显的CO2蓄积。与A组相比,E组海马PARP-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实验组无明显升高(A组: 0.32±0.53, B组: 0.45±0.11, C组: 0.46±0.15,D组: 0.34±0.14, E组:0.80±0.34; P<0.05),各组皮层PARP-1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大鼠三个阶段的悬崖逃避实验表现无显著差异(A组: 0.34±0.07, B组: 0.33±0.14, C组: 0.28±0.11,D组: 0.29±0.13 E组: 0.38±0.15; P>0.05)。5周时接受七氟烷麻醉的大鼠在旷场中平面活动及垂直活动均多于模拟麻醉幼鼠(平面活动时间/s:A组:431.4±31.5, B组;462.9±26.8,C组:447.6±31.0, D组:467.0±22.7, E组:473.3±24.7; P<0.05;垂直面进入时间/s:A组:112.3±37.1, B组; 169.1±46.0,C组:152.3±44.3, D组:149.6±26.2, E组:129.4±36.0; P<0.05);8周和14周时,各组动物旷场表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8周及14周时,各组动物悬崖逃避实验结果无差别(P>0.05)。 结论 2%七氟烷作用于发育期的幼鼠4h,可导致PARP-1表达增加,诱发海马神经元凋亡;使成长中幼鼠在陌生环境中活动增加,影响其空间探索认知能力。

体重指数对全麻患者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收藏
郑秀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患者全身麻醉时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80例,年龄20~60岁。根据BMI将患者分为3组:超重组(Ⅰ组,n=30),正常体重组(Ⅱ组,n=30)和低体重组(Ⅲ组,n=20)。5s内推注罗库溴铵0.9mg/kg,记录从推药到T1为0%的时间(起效时间)、无反应期(T1为0%的时间)和恢复指数(T1由25%至75%的时间)。 结果 Ⅰ组、Ⅱ组和Ⅲ组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5±15)s、(91±23 )s和(135±27)s,Ⅰ组的起效时间短于Ⅱ组和Ⅲ组 (P<0.01),Ⅱ组又短于Ⅲ组 (P<0.01)。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无反应期分别为(49±14)min、(37±8)min和(28±7)min,Ⅰ组的无反应期则长于Ⅱ组和Ⅲ组 (P<0.01),Ⅱ组又长于Ⅲ组(P<0.01)。三组的恢复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按体重静注罗库溴铵, BMI是影响该药起效时间和无反应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支气管封堵器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谢言虎, 柴小青, 高燕春, 荣壮飞 , 陈昆洲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评估支气管封堵器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择期电视胸腔镜手术( 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完全随机分为支气管封堵器组(E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肺塌陷时间、导管或封堵器移位次数、肺隔离效果、气道压及下气道损伤情况。结果 与D组比较,E组定位时间和肺隔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D组肺塌陷时间分别为(8.5±3.5)和(4.5±2.9)min,套囊移位次数分别为23和5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单肺通气时压力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5.9±3.6)和(21.8±3.3)cmH2O(1 cm H2O=0.098 kPa);且其下气道中重度损伤例数也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5和12例(P<0.05)。结论 与双腔支气管导管比较,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术中肺萎陷时间长、位置易移动,但气道损伤小,能安全顺利的完成OLV,是满足VATS较好的单肺通气方法之一。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IL-6与C反应蛋白的影响   收藏
曹文超, 陈红, 王国年, 赵海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IL-6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并评价其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拟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超前镇痛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和术后镇痛对照组(C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min或术毕时对A、C组患者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2ml。于麻醉诱导前10min(T1)、术后1h(T2)、6h(T3)、24 h(T4)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术后疼痛评分。 结果 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点IL-6与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气管插管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收藏
谢海辉, 张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 要]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L组 n=35,诱导前静脉注射1.5 mg/kg利多卡因)和对照组(C组n=35,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容量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 )、麻醉诱导后1 min( T1 ) 、麻醉诱导后3 min( 插管前,T2 ) 及插管后1min ( T3) 、6min( T4) 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HRPSA)技术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HRPSA)技术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结果:与T0比较,T1- T2时两组HRV总功率频段(TP)和其中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低频/高频比)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L组LF低于C组(P<0.05);T 3-T4时两组LF、HF及TP均显著升高(P<0.05),而L组的LF/HF较T0时差异无统计意义,C组的LF/HF较T0时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L组LF、TP升高程度显著低于C组(P<0.05),H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自主神经功能一定的干扰,静注利多卡因能明显抑制插管操作引起的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干扰,有利于维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围插管期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昂丹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Meta分析   收藏
徐睿, 姜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系统评价昂丹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Springer,Embase,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1995~2012年发表的有关昂丹斯琼预防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 Handbook 5.0.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stata11.0软件。结果 共纳入18个RCT,包括15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昂丹司琼单次静脉注射能降低妇科腹镜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210,95%CI=0.164~0.268)];昂丹司琼4mg与8mg单次静脉注射对预防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24hPONV效果相当[(RR=0.948,95%CI=0.433~2.075)];手术前期应用昂丹司琼较术毕应用患者PONV发生率更低[(RR=0.450,95%CI=0.290~0.698)];昂丹斯琼4mg或氟哌利多静脉注射患者术后24hPONV发生率相同[(RR=1.36,95%CI=0.74~2.51)];昂丹司琼联合氟哌利多静脉注射预防术后PONV发生较单独使用昂丹司琼效果更好[(RR=3.56,95%CI=1.74~7.29)]。(2)安全性:昂丹司琼静脉注射不增加头痛、低热的发生率。结论 昂丹司琼4mg术前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头痛、低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昂丹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静脉注射较单独使用昂丹司琼对预防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效果更好。

注射用血凝酶术前给药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收藏
王丹, 李艳辉, 麻海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评价注射用血凝酶术前给药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择期全麻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ASA分级为I或II级,年龄60~75岁,体重45~75 kg。术前1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4000单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注射用血凝酶组(H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切皮前10 min,H组静脉给予注射用血凝酶2单位(5 ml生理盐水稀释),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记录术毕及术后24 h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术后第5 d通过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H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毕、术后24 h Hb、RBC、Hct分别减少(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毕及术后24 h凝血常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血凝酶术前给药能减少低分子肝素抗凝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并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病例析评
部分体外循环麻醉在横穿颈部匕首取出术抢救中的应用   收藏
石教辉, 万利芹, 许芬, 王志春, 汪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患者男性,17岁,血型RH阴性,因左颈总动脉处尖刀刺入横穿颈部未拔出,血管破裂持续出血,气管破裂呼吸极度困难,失血性休克,由急诊室紧急送入手术室抢救。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和气管破裂严重误吸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适度镇静后在保持利器绝对稳定下局麻行气管切开置管,吸尽气道异物后纯氧吸入。同时防止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做好使用人工心肺机的准备。开通股静脉快速补充血容量,血压相对平稳后行静脉全麻间歇正压通气。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在人工心肺机帮助下改善机体缺氧和术中血液回收。开始颈部手术,术中尖刀取出后严重失血危及生命,因无RH阴性型血液,经患者家属同意后尝试输RH阳性型血,严密监测未见严重输血反应,手术顺利结束,送入重症监护室。经对症营养支持治疗,术后48天患者康复出院。

综述
小儿围麻醉期喉痉挛的预防和处理   收藏
李瑞萍, 薛富善, 程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围麻醉期喉痉挛是导致明显死亡率和罹患率的急症。与任何他麻醉危象一样,喉痉挛的有效处理需要运用正确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小儿围麻醉期喉痉挛的一些相关知识。内容 本文重点综述了小儿喉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趋向 明确高危因素和制定合理的麻醉处理方案是降低小儿喉痉挛发生率和严重性的合理路径。一旦小儿喉痉挛的诊断建立,必须立即进行积极的处理。

老年患者后腹腔镜术中高碳酸血症的监测方法及处理特点   收藏
孔萃萃, 王天龙, 徐国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由于具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后腹腔镜术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然而后腹腔镜术本身的特点以及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该类手术中患者更易发生较高程度的高碳酸血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及预后。目的 寻找术中对老年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 PaCO2 , mmHg)进行准确监测和对高碳酸血症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通气调控的方法。内容 就近年来关于老年患者后腹腔镜手术中高碳酸血症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监测、处理方法进行综述。趋向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transcutaneous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 PcCO2 , mmHg)已被证实可以用于成年人多种手术的血二氧化碳气连续监测并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assure , PEEP)也被证实在腹腔镜手术中对改善通气功能有一定作用。这些方法或可为老年患者后腹腔镜手术中的监测提供新的选择。

RNAi应用减少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收藏
徐晶晶,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3-3.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肺移植中可产生缺血再灌注(IRI)损伤,以非特异性肺泡损伤、肺水肿、增加的肺血管阻力和缺氧为特征,并最终致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和移植器官失功。 目的 RNAi基因沉默的进程可通过使用siRNA开发出来,从而介导靶向细胞功能的精确控制,为改善肺IRI提供新思路。 内容 回顾RNAi的相关机制及其应用于其他器官IRI的靶向治疗,同时对RNAi技术在肺IRI模型的应用作一综述。 趋向 基于RNAi的治疗学是一项新型且很有前景的策略,其在改善器官移植的IRI动物模型的应用将愈将成熟,未来RNAi技术将会成功应用于肺移植的临床治疗。

右美托咪啶在清醒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收藏
倪文文, 李金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右美托咪啶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和镇痛作用,同时还具有交感神经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以及无呼吸抑制等药理学性质,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用于清醒开颅手术围术期。目的 综述右美托嘧啶在清醒开颅手术应用的相关进展。内容 阐述清醒开颅手术的麻醉挑战、右美托咪啶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在清醒开颅术的具体应用。趋向 右美托嘧啶应用于清醒开颅手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应用前景广阔。

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新进展   收藏
陈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减少异体输血及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但是自体血回收因其潜在的风险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目的: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明确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新进展。内容:文章从自体血回收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回收血液质量、并发症、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新进展。趋向: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和不良后果,以及解决措施,使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肥胖患者静脉麻醉药应用及剂量调整   收藏
磨凯, 徐世元, 刘中杰, 李凤仙, 梁启波, 张庆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肥胖患者麻醉药药代与药效动力学较体重正常人群个体差异更大,其心输出量与身体肌肉、脂肪等组织构成比的变化影响众多麻醉药物分布、消除规律,按总体重给药易致药物过量,按理想体重给药则可能剂量不足。目的 本文阐述常用静脉麻醉药在肥胖患者中的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特性,有助于此类患者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内容 综述肥胖患者常用静脉麻醉药按总体重、理想体重、体表面积和瘦体重用药研究现状。趋势 为避免肥胖患者肌松药术后残余作用所致并发症,非去极化肌松药按理想体重给药较合适,而大多数静脉麻醉药(包括阿片类药物)则适于按瘦体重给药。

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液体及代谢管理   收藏
胡宝吉, 薄禄龙,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在创伤性患者中,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逐渐成为致残甚至致死的主要因素。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是该类患者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目的 对于脑外伤患者,围术期治疗的关键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避免血氧不足、低血压、贫血、低(高)碳酸血症、发热、低血糖等变化,也需关注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癫痫、感染、血管痉挛等引起继发性神经损伤的因素。内容 脑外伤患者围术期液体和代谢管理包括维持脑灌注压、避免血糖较大波动及控制体温,是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键。维持脑灌注压的策略在于液体的选择类型及其输注量。维持良好的血糖范围,有利于患者预后。低体温对脑外伤患者的影响尚存在争议。趋向 关注液体及代谢管理,逐渐成为脑外伤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针刺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   收藏
张桂诚,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棘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目的 阐述电针刺在ALI中的可能保护机制。内容 电针刺对ALI的保护机制可能涉及维持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促炎/抗炎反应平衡、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血管舒缩功能平衡,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趋向 ALI致病因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电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内源性保护系统从不同环节介导肺功能的保护作用,且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收藏
卢波, 孙建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研究表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功能调控起重要作用,并可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性信号的传递进而参与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过程。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内容 分别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胞外分子机制和胞内分子机制两方面就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趋向 小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将继续成为疼痛研究的热点,对小胶质细胞的深入研究可能使病理性疼痛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

针刺镇痛的新进展   收藏
陈雪, 安立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针灸在我国具有2500年的历史。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急慢性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其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急性及慢性疼痛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总结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领域及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良的方式。内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内啡肽学说、神经生理学说、神经激素调节学说、神经门控学说以及抑制有害物质扩散等多种假说。目前,针刺镇痛应用于临床治疗越来越多,治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慢性疼痛的控制已普遍成为治疗手段之一。趋向:对于针刺镇痛的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而对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骨癌性疼痛病理机制   收藏
俞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骨癌性疼痛(bone cancer pain, BCP)或癌性骨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 CIBP)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或者骨转移癌患者最主要的临床问题,约85%的骨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疼痛,从而导致焦虑甚至抑郁,降低其终末期的生活质量[1]。BCP目前临床上难以达到彻底的疼痛缓解[2]。近些年来,随着BCP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成熟,其病理生理机制正逐渐被人阐述。目的 总结BCP涉及到的病理机制,希望对临床寻找基于病理机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内容 综合和总结近5年内的研究文章,阐述BCP涉及的病理机制。趋向 BCP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到肿瘤—脊髓—大脑的结构性、生理性、药理性等以及细胞因子和通路等的改变,研究建立在机制研究基础上的治疗手段将会给患者带来福音。

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收藏
罗佛全, 张勤, 赵为禄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2-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 要】 背景 学习记忆形成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记忆的调控因子方面,尤其是正调控因子方面。近年来,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在学习记忆的正确形成与维持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的 综述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在学习记忆形成与维持中的作用。内容 学习记忆的负调控因子主要有蛋白磷酸酶、磷酸二酯酶、转录调节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HGN基因等,它们在细胞膜受体、胞质内信号转导通路级联成分、胞核内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以及细胞生长发育等多个层次调控学习记忆。趋势 对学习记忆负调控因子的深入研究及学习记忆正/负调控平衡在其中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学习记忆正确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理解,并有助于寻找有效干预措施。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Ⅲ生成活性氧介导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吴潇潇, 李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3-1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线粒体呼吸链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主要场所。复合体Ⅲ作为线粒体呼吸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复合体共同协作,完成电子的传递和氧化磷酸化。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Ⅲ在预处理心肌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 通过查阅近年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复合体Ⅲ生成ROS介导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予以综述。内容 复合体Ⅲ是预处理时生成ROS的主要位点。预处理可通过升高线粒体膜电位(mΔΨ)、改变复合体Ⅲ的活性等机制,介导复合体Ⅲ生成ROS心肌保护信号分子,继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趋向 未来的研究会进一步探究预处理时,调控复合体Ⅲ生成ROS信号的具体机制,同时应加强复合体Ⅲ生成ROS介导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心肌保护提供有力手段。

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作用及其变化的研究进展   收藏
邹云, 李金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4-1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树突状细胞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并且以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为主,导致其吞噬抗原的能力减弱;脓毒症小鼠中大多脾脏树突状细胞以成熟形态存但是其分泌细胞因子IL-10和IL-12失衡;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以上所有变化导致机体不能对外来病原体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脓毒症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Mitsugumin 53在细胞膜修复与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收藏
严金燕, 史宏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6): 15-1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Mitsugumin 53(MG53)是一种新发现的骨骼肌和心肌特异性表达的TRIM家族蛋白(Tripartite Motif Family Proteins)成员,近来提出MG53参与细胞膜修复与心肌保护过程。目的 探讨MG53参与肌细胞膜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在心肌细胞中的作用。内容 拟通过MG53在肌细胞膜修复过程的分子机制、参与心脏的缺血预适应/ 后适应保护机制等方面来描述MG53的作用。趋势 新近发现的MG53在心肌保护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方法。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