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8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共识  论著  综述 
专家共识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   收藏
薄禄龙,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0-0.  
摘要( 7 )   HTML( 71 )     PDF( 333 )

(支)气管镜诊疗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日益普及。(支)气管镜诊疗是一种刺激强度大、低氧血症发生率高、患者不适感强烈的操作。镇静/麻醉技术可提高接受(支)气管镜诊疗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并为操作者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镇静/麻醉本身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且如何与(支)气管镜操作者共用气道,并保证患者安全,对麻醉科医师是一个重大挑战。 因(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复杂程度不同,其镇静/麻醉方案和通气方式差异颇大。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与研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年首次制定《(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14)》[1‑5]。本次专家共识的更新,旨在进一步规范(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处理等,以利于我国舒适化(支)气管镜诊疗的普及和推广,降低镇静/麻醉相关的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支)气管镜诊疗的安全、有序开展提出了新挑战[6],本专家共识也就COVID‑19疫情下的(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要点予以强调。本专家共识未涉及ICU内(支)气管镜诊疗的镇静/麻醉。

论著
氯胺酮上调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创伤后应激 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中的作用   收藏
李佳, 杨娇娇, 居玲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2-2.  
摘要( 2 )   HTML( 65 )     PDF( 110 )

目的 探讨氯胺酮是否可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焦虑抑郁症状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8只,6~8周龄,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对照+氯胺酮组(CK组)、PTSD+生理盐水组(PN组)、PTSD+氯胺酮组(PK组)。采用不可逃避足底电击法建立 PTSD 模型。 CK组和PK组在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氯胺酮2.5 mg/kg,连续注射14 d。建模后第15天行旷场实验,第16天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第17天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mRNA水平,采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以下简称树突棘)的变化。 结果 在旷场实验中,4组小鼠探索路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N组比较,PN组在旷场实验中中央格停留时间缩短(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减少(P<0.05),海马组织BDNF mRNA水平和树突棘密度降低(P<0.05);与PN组比较,PK组在旷场实验中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多(P<0.05),海马组织BNDF mRNA水平和树突棘密度增加(P<0.05)。 结论 PTSD模型小鼠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可能与海马组织BDNF mRNA水平和树突棘密度减少有关;氯胺酮可增加海马组织BDNF mRNA水平,提高树突棘密度,从而缓解PTSD小鼠的焦虑抑郁样症状。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   收藏
乔迎帅, 冯爱敏, 何双双, 王建伟, 卢锡华, 缪长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3-3.  
摘要( 1 )   HTML( 61 )     PDF( 167 )

目的 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6 mg/kg,根据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记录给药后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1分且BIS>65的患者例数,记录给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剂量,分析计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和90%有效剂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90)。 结果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和EC90分别为0.156(0.093~0.167) mg/kg和0.176(0.150~0.254) mg/kg,未出现OAA/S>1分且BIS>65的情况,也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现象。 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90为0.176 mg/kg。

MostCare监测SVV和PPV预测头低截石位 宫腹腔镜手术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   收藏
纪宏新, 朱秋宇, 孙浩翔, 郭端英, 何世琼, 李安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4-4.  
摘要( 0 )   HTML( 56 )     PDF( 102 )

目的 探讨MostCare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和脉压变异率(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预测头低截石位宫腹腔镜手术患者容量反应的准确性。 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宫腹腔镜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0~60岁。采用MostCare监测患者MAP、心率、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 SVI)、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SVV、P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开始建立人工气腹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在头低截石位下10~15 min内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7 ml/kg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麻醉后平卧位气腹前(T1)、人工气腹后头高截石位容量负荷试验前(T2)、容量负荷试验结束后(T3)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容量负荷试验前后SVI差值(△SVI)=15%为标准,分为有反应组(△SVI≥15%,16例)和无反应组(△SVI<15%,14例)。绘制SVV和PP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预测容量反应的准确性和诊断阈值。 结果 与T1比较,T2时有反应组CO及T2、T3时两组SVV、PPV降低(P<0.05);与T2比较,T3时两组SVV和PPV降低(P<0.05),有反应组SV、SVI、CO和CI升高(P<0.05);T2时无反应组SVV和PPV值低于有反应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V和PPV预测容量反应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1和0.94,SVV和PPV的诊断阈值分别为8.0%和7.5%,敏感度分别为75.0%和87.5%,特异性分别为78.6%和92.9%。 结论 MostCare监测SVV和PPV均可预测头低截石位宫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容量变化,但两者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降低,且PPV的准确性高于SVV。

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薛紫怡, 魏昌伟, 吴安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5-5.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16 )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394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抑郁分为抑郁组(65例)和非抑郁组(3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65例(16.5%)患者发生术后抑郁。抑郁组患者术前抑郁、焦虑、失眠,术后镇痛、恶心、呕吐比例,术后VAS疼痛评分,手术部位中胸部、脊柱占比等,均高于非抑郁组(P<0.05);而手术时间,吸烟比例,手术部位中头面部、颈部、腹部、盆腔、上肢、下肢占比等,均低于非抑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焦虑[比值比(odds ratio, OR)=3.566, 95%CI 1.754~7.250, P<0.001]、术后疼痛(OR=1.330, 95%CI 1.158~1.528,P<0.001)是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焦虑、术后疼痛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改善围手术期焦虑、疼痛对减少术后抑郁的发生可起到积极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儿心脏手术炎性反应、氧化 应激、心肌损伤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收藏
黎昆伟, 胡祖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6-6.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23 )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心脏手术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心肌损伤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儿均行CPB下主动脉缩窄矫治术或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术。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予负荷剂量的Dex 0.5 μg/kg,后以0.4 μg·kg−1·h−1的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主动脉开放后6 h(T2)、主动脉开放后12 h(T3)时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MB, CK‑MB)、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皮质醇(cortisol, Cor)水平,术后1 d、术后7 d时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患儿T1、T2、T3时血清cTnI、CK‑MB、IL‑6、CRP、TNF‑α、Cor水平较T0时升高(P<0.05),T2、T3时血清MDA水平较T0时升高(P<0.05)。观察组T1、T2、T3时血清cTnI、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血清IL‑6、CRP、TNF‑α、MDA、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7 d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Dex用于新生儿CPB下心脏手术可抑制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损伤,促进患儿恢复并减少肺部并发症。

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复合PVB下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炎性反应的影响   收藏
张小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7-7.  
摘要( 1 )   HTML( 56 )     PDF( 134 )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对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实施全身麻醉复合PVB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利多卡因组及复合组,每组25例。4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PVB。右美托咪定组、利多卡因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2%盐酸利多卡因1.5 mg/kg,10 min内输注完毕,后分别以0.4 μg·kg−1·h−1和1.5 mg·kg−1·h−1的剂量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复合组麻醉诱导前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2%盐酸利多卡因,方法剂量同前;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4组患者诱导前(T1)、手术完成时(T2)、术后2 h(T3)、术后24 h(T4)血清IL‑6和TNF‑α水平,观察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增加,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复合组的改变幅度更大。T1时4组血清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4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T1时升高(P<0.05)。T3~T4时,利多卡因组的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与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和复合组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P<0.05),复合组的改变幅度更大。4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能够明显减轻全身麻醉复合PVB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炎性反应。

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腔镜食管癌 根治术中镇痛作用的比较   收藏
高安, 杨成伟, 孙丽娜, 黄祥, 李娟, 康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8-8.  
摘要( 0 )   HTML( 61 )     PDF( 133 )

目的 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择期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诱导前P组在T5‑T6水平行PVB,E组在T5水平行ESPB,C组不予处理。记录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喷他佐辛追加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4 h(T1)、术后1 d(D1)、术后2 d(D2)、术后3 d(D3)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发生情况。 结果 P组和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E组(P<0.05)。T1、D1时C组静息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咳嗽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D1时P组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T1、D1时P组咳嗽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E组和P组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长于C组、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喷他佐辛追加次数少于C组(P<0.05);C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E组和P组,E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P组(P<0.05);C组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高于P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PB与PVB可缓解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PVB可降低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   收藏
刘尧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9-9.  
摘要( 0 )   HTML( 59 )     PDF( 157 )

目的 观察对比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 90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45例。两组均行抗病毒、营养神经和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E组行ESPB治疗,P组行PVB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两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疱疹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操作时长,患者满意度,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镇痛药物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疱疹皮损完全愈合后1个月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治疗操作时长短于P组(P<0.05),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PHN发生情况、治疗后各时点镇痛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P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不劣于PVB,且其操作更为简单、安全。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后腹膜外腔镜手术 镇痛效果及康复的影响   收藏
王远彬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0-10.  
摘要( 0 )   HTML( 57 )     PDF( 117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纳入择期行泌尿外科单侧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F组)。两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B,E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混合液共30 ml,F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术毕进入PACU,术后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I1)、手术切皮时(I2)、分离肾周(I3)、术毕(I4)的心率及MAP;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计算D1/D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E组I2、I3时心率及MAP低于F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低于F组(P<0.05),D1/D2高于F组(P<0.05),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低于F组,BCS高于F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穿刺损伤。 结论 超声引导ESPB应用于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加快了患者的恢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改良旁正中入路与椎间孔入路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的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对比   收藏
黄韶鹏, 袁月, 邓超, 刘金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1-11.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86 )

目的 比较改良旁正中入路(modified paramedian interlaminar, mPI)与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TF)在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时药物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 方法 将64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不同进针路径分为改良旁正中入路组(mPI组)和椎间孔入路组(TF组),每组各32例。穿刺至硬膜外腔后两组患者均给予2 ml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处分布情况,随即两组均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共2 ml。操作中观察两组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前间隙分布情况、患者造影剂入血情况及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5点利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 Liker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 mPI组造影剂扩散至硬膜外腔前间隙的程度(2级与3级总和)高于TF组(P<0.05),造影剂扩散等级为3级的例数多于TF组(P<0.05)。mPI组的造影剂入血和患者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比例低于TF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NRS、Likert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两组疗效相同的基础上,mPI入路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地将药物注射至硬膜外腔前间隙。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   收藏
刘猛, 徐丰瀛, 王额尔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2-12.  
摘要( 2 )   HTML( 58 )     PDF( 115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经历或目睹危及生命的创伤后产生的慢性焦虑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被尝试用于治疗PTSD。文章介绍了PTSD的诊断标准及SGB的适应证,通过总结早期的个案报道、回顾性研究和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阐明了SGB可改善PTSD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量表评分,探讨了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交感神经和大脑杏仁核活性以及抑制星状神经节内神经生长因子等相关,并简述了新技术改革大幅提升了SG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PTSD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预防气管内导管拔管反应研究进展   收藏
方攀攀, 汤黎黎, 刘学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3-13.  
摘要( 0 )   HTML( 59 )     PDF( 171 )

由于围拔管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完全,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从而导致一些并发症。麻醉医师有必要采取抑制拔管反应的措施来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多种抑制拔管反应的方法: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以及深麻醉下拔管等。此外,需要明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探寻更佳的抑制拔管反应方法提供基础,进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的术中滴定策略   收藏
王悠然, 葛亚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4-14.  
摘要( 0 )   HTML( 56 )     PDF( 142 )

术中早期应用肺保护策略不仅可以预防术中肺不张,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肺保护策略尤其是如何滴定适宜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一直未有定论。文章综述了可用于手术室内的PEEP滴定策略,并列出各策略的适用范围与限制因素,旨在为术中如何选择PEEP滴定方法提供参考。

小儿术后谵妄临床研究进展   收藏
王玉慧, 温超, 金锦花, 薛富善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5-15.  
摘要( 2 )   HTML( 60 )     PDF( 190 )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小儿术后常见的神经认知并发症,可降低患儿术后恢复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但目前尚未出现防治小儿POD的循证指南。文章对近年来小儿POD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小儿围手术期管理,降低小儿POD风险,改善患儿预后。年龄、术前焦虑和疼痛是小儿POD的重要预测因子,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是预防的关键,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Paediatric Ana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是最常用且经过验证的小儿POD评价量表。目前尚不能确定有效防治POD的最佳药物,有待采用统一神经精神量表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衰弱评估与预康复   收藏
刘正律, 谢郭豪, 方向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6-16.  
摘要( 4 )   HTML( 61 )     PDF( 160 )

衰弱指多系统器官生理功能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是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一方面围绕衰弱评估,主要介绍了Fried衰弱表型(评估项目包括:体重下降、疲乏感、握力、步行速度、体力活动量)和肝脏衰弱指数(评估项目包括:握力、“坐‑立”计时测试、平衡能力)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应用的实施方法、临床意义及其优缺点;另一方面围绕预康复,描述了针对肝硬化患者术前衰弱的营养支持、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的实践途径以及相关证据。旨在为肝移植术前管理提供基于衰弱评估与预康复的改进策略,以期优化此类患者术前健康状况,从而改善其预后。

围手术期疼痛监测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收藏
钱柳, 刘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7-17.  
摘要( 3 )   HTML( 59 )     PDF( 213 )

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的疼痛需要有效且可靠的监测评估方法,然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监测工具。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疼痛监测工具,但并未得到一致认可。基于国内外对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监测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通过论述不同新型疼痛监测工具的原理、临床应用、有效性与可靠性、优势与不足,就近年来有关围手术期疼痛监测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疼痛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Pannexin1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研究进展   收藏
宋建申, 梁樱,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8-18.  
摘要( 2 )   HTML( 54 )     PDF( 111 )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一种难治性疼痛,患者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其治疗效果欠佳,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直接或间接地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Pannexin1(Panx1)是一种新型缝隙连接蛋白,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丰富,介导ATP的释放。动物实验证据表明,Panx1是NP中枢敏化发展和维持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文章介绍了Panx1的结构、分布、表达、激活与内化等分子学基础,就近年来对Panx1参与慢性NP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可能是开发非麻醉药物治疗慢性NP的新靶点。

微创体外循环系统分型及研究现状   收藏
周萌萌, 郑东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19-19.  
摘要( 0 )   HTML( 56 )     PDF( 99 )

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invasiv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iECC)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目的是尽可能减轻CPB技术的各种不良并发症。文章综述了近些年MiECC技术的发展和在不同种类心外科手术中的研究现状。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证明此技术可以减轻CPB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术中失血与出血,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释放,实现多重器官保护,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但是在不同种类手术中,MiECC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麻醉管理进展   收藏
郑思豪, 蔡晓东, 刘志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20-20.  
摘要( 1 )   HTML( 55 )     PDF( 136 )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可逆、安全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的优点。DBS手术的麻醉方法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监护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睡眠‑清醒‑睡眠(asleep‑awake‑asleep, AAA)麻醉和全身麻醉,目前关于该手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较少。文章就DBS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进行综述,介绍DBS手术的适应证、实施过程,总结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DBS手术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的选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指导DBS手术的麻醉管理。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过梅, 张玮艳, 方向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21-21.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48 )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焦虑、疼痛及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促使我们思考围手术期医学是否也有该技术的用武之地。文章从NIBS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联系围手术期镇静、镇痛及器官功能调控方面的发展前沿,阐述和预测NIBS技术的临床应用潜力,以期为围手术期舒适化医疗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移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玉素普·努尔麦麦提, 王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42 (8): 22-22.  
摘要( 0 )   HTML( 59 )     PDF( 118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手术中常见的病理过程,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损伤和功能障碍是MI/RI的重要原因。目前发现将功能完整的线粒体移植到病变组织后,通过其内化、与内源性线粒体融合等途径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线粒体,从而增强组织能量代谢,挽救心肌细胞,恢复组织功能。文章介绍了外源性线粒体的分离技术、输注方法、线粒体内化和融合的相关机制,就线粒体移植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脏移植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移植为保护MI/RI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