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9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中国麻醉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收藏
陈文颖, 韩文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8 )   HTML( 68 )     PDF( 110 )

论著
丙泊酚和七氟醚对颅脑创伤患者术中血压的影响   收藏
陈良, 于芸, 吴蓓, 陆瑜, 闫合燕, 崔伟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2 )   HTML( 65 )     PDF( 112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情况,了解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全麻过程中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患者血压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214例TBI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麻醉维持药物不同分为丙泊酚组(120例)和七氟醚组(94例),因两组基线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重新分组,比较两组之间升压药物使用是否存在差异。将术中是否使用升压药物作为结局变量,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时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风险。 结果 两组TBI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1)重新分组后,每组为84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 GCS)、入院诊断(硬膜下血肿)、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方式(去骨瓣减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输液量等均与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有关(P<0.05);无论是否校正混杂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丙泊酚麻醉维持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概率低[比值比(odds ratio, OR) 0.40,95%CI 0.16~0.97,P=0.042]。 结论 急诊TBI患者手术时,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可能性更大,更不易维持循环稳定,提示术中需注意发生低血压。

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在日间胸腔镜手术全麻术后苏醒的应用价值对比   收藏
曹雁, 陈雪, 刘胡青, 刘小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64 )     PDF( 104 )

【摘要】 目的 探究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警觉与镇静(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terness/Sedation, OAA/S)评分在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中的临床诊断效能。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行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600例,依据苏醒延长时间判定苏醒延迟情况,将患者纳入苏醒时间延迟组(200例)和苏醒时间未延迟组(40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在临床资料上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分别采用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对患者苏醒情况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评分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3项评分评估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临床效能。 结果 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苏醒时间延迟在年龄、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高碳酸血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与苏醒时间未延迟组比较,苏醒时间延迟组患者的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Aldrete评分、Steward评分、OAA/S评分评估苏醒时间延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66、0.855和0.720。 结论 低血糖、低血压、出血量≥200 ml、手术时间≥4 h、高碳酸血症、年龄≥60岁、低体温是全麻下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Aldrete评分在评估麻醉术后苏醒时间中的临床效能高于Steward评分、OAA/S评分。

意识指数2指导下术中镇痛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影响   收藏
魏晶晶, 肖玮, 阚敏慧, 王盼雨,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9 )     PDF( 82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2指导术中镇痛药物使用对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择期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10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并使用IoC1(40~60)监测镇静,C组患者麻醉中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整瑞芬太尼用量,T组则根据IoC2值(30~50)调整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术中根据患者循环情况使用阿托品和血管活性药维持循环稳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时的MAP、心率,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20%的次数;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液量、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及围手术期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用量;记录拔管后、PACU期间、术后1 d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术前、术毕的血糖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各时点MAP、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 min、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后5 min C组MAP、心率明显高于T组(P<0.05);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T组(P<0.05),高血压发生率高于T组(P<0.05)。与C组比较,T组术中瑞芬太尼、阿托品用量增加(P<0.05),乌拉地尔用量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和术后1 d,T组NRS评分较C组低(P<0.05)。术毕时T组血糖低于C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应用IoC2指导镇痛管理,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血糖波动较小、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降低。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收藏
禤星华, 冯伟杰, 刘克玄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2 )   HTML( 66 )     PDF( 122 )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及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妇科并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麻醉方案相同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照组患者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SBP、DBP、心率、麻醉时长、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术前1 d和术后1、2 d主观睡眠质量,术后即刻、30 min、1 h、2 h Ramsay镇静评分,术后30 min、1 h、2 h、4 h、8 h、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1、2个月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躯体健康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和精神健康评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SBP、心率、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PSQI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观察组术后3、7、30 d和对照组术后7、30 d PSQI降低(P<0.05)。术后1 d,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术后1 d主观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PCS评分和M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M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 h、2 h、4 h、8 h、24 h VAS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0 min、1 h、2 h、4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术后30 min、1 h,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皮疹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头晕、恶心呕吐、嗜睡、肠麻痹风险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有效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睡眠质量,同时促进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

比较七氟醚和地氟醚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嗅觉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收藏
王子君, 苏金华, 曹莹, 陈婕, 潘进喆, 周美吾, 孙昌宇, 高鸿, 黄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60 )     PDF( 70 )

【摘要】 目的 探讨七氟醚和地氟醚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嗅觉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选取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每组38例。S组和D组患者术中分别吸入1.0 MAC七氟醚和地氟醚维持麻醉,其他用药相同。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1)及在PACU当Aldrete评分≥9分时(T2):记录两组患者心率、MAP;采用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嗅觉功能检查法对患者进行嗅觉记忆测试,记录嗅觉识别分数;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和褪黑素水平。 结果 T1、T2时两组患者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患者嗅觉识别分数、S100β蛋白、NSE和褪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S组嗅觉识别分数、褪黑素水平低于D组(P<0.05),S100β蛋白和NSE水平高于D组(P<0.05)。与T1时比较,T2时S组嗅觉识别分数、褪黑素水平降低(P<0.05),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升高(P<0.05);D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氟醚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短期嗅觉记忆无明显影响,而七氟醚影响了患者术后短期嗅觉记忆,这可能与七氟醚增加血浆S100β蛋白、NSE水平和降低褪黑素水平有关。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常用切面的获取   收藏
赵雅梅, 周潇, 刘寒玉, 王振红, 孟洁琼, 尹加林, 魏海燕, 史宏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7 )     PDF( 72 )

【摘要】 目的 探究猪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监测模型的建立及常用切面的获取方法。 方法 挑选10只体格正常的健康小猪,12~18个月,体重45~60 kg。采用Philips CX‑50 超声系统和TTE探头进行TTE相关操作。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连续两次记录5个TTE常用切面[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parasternal long‑axis view, PLAX)、胸骨旁短轴切面(parasternal short‑axis view, PSAX)、心尖部四腔心切面(apical 4‑chamber view, A4C)、剑突下四腔心切面(subcostal 4‑chamber view, S4C)、剑突下下腔静脉长轴切面(subcostal inferior vena cava long‑axis view, SILAX)]的获取情况,并用Kappa检验分析获取情况的一致性。 结果 PLAX两次获取率均为100%,提示两次切面获取一致性较好(Kappa=1);PSAX两次获取率均为90%,提示两次切面获取一致性较好(Kappa=1);A4C两次获取率分别为80%、70%,提示两次切面获取一致性一般(Kappa=0.61);S4C两次获取率均为90%,提示两次切面获取一致性较好(Kappa=1);SILAX两次获取率分别为80%、90%,提示两次切面获取一致性一般(Kappa=0.62)。 结论 将TTE探头置于猪相应体表标志处可以稳定获取TTE常用切面。

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围麻醉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收藏
朱潇玲, 马涛洪, 祁学峰, 王亚莉, 冯可欣, 刘幸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65 )     PDF( 77 )

【摘要】 目的 构建围麻醉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为监测与评价围麻醉期护理质量提供标准、量化的依据。 方法 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估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方法拟定指标初稿,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终稿,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903和0.91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39和0.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66项三级指标的围麻醉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结论 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围麻醉期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麻醉科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对艾司氯胺酮麻醉的影响   收藏
杨春要, 孙婧, 卢锡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1 )   HTML( 58 )     PDF( 85 )

【摘要】 目的 探讨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对艾司氯胺酮麻醉效能的影响。 方法 40只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卵巢切除组(OVX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E组)和雌激素联合NR2B拮抗剂Ro25‑6981组(ERo组)。OVX组、E组和ERo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C组只打开腹腔找到卵巢不切除。E组和ERo组大鼠分别于卵巢切除术后腹腔注射雌激素或雌激素联合Ro25‑6981连续7 d,C组和OVX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第7天药物注射1 h后行艾司氯胺酮(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记录大鼠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righting reflex, LRR)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LRR测定结束后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 结果 与C组比较,OVX组和E+Ro组LRR开始时间增长(P<0.05),而LRR持续时间缩短(P<0.05);E组LRR开始时间有所增长,LRR持续时间稍微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比较,E组LRR开始时间缩短(P<0.05),LRR持续时间增长(P<0.05);E+Ro组LRR开始时间缩短(P<0.05),但LRR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E+Ro组LRR开始时间增长(P<0.05),LRR持续时间缩短(P<0.05)。与C组比较,OVX组、E组、E+Ro组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OVX组比较,E组和E+Ro组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均升高(P<0.05);E+Ro组与E组比较雌激素水平有所下降(P<0.05)。 结论 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增强了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能。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收藏
李秀杰, 邢娜, 邢飞, 张卫, 李岩, 李艳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2 )   HTML( 66 )     PDF( 94 )

【摘要】 目的 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 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1·h−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1·h−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米库氯铵0.2 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置入喉罩5 min(T2)、停用麻醉药物时(T3)、拔除喉罩时(T4)、拔除喉罩5 min(T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P组在T1、T2、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R组在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2时DBP升高(P<0.05),在T1、T2、T4时心率增快(P<0.05),在T1、T2、T3、T5时BIS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 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构建预测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收藏
陈倩敏, 庄婧雯, 左荣华, 郑惠文,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67 )     PDF( 78 )

【摘要】 目的 构建预测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341例产妇,根据产后3个月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分是否≥10分分为PPD组(109例)和非PPD组(2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列线图法对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并建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等评估模型,最后以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PPD的发生率为3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初产妇、夫妻平均月收入<5 000元、产前抑郁、产前焦虑、社会支持水平低、婚姻满意度低是剖宫产产妇发生PP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95%CI分别为3.514(1.681~7.346)、2.105(1.119~3.958)、2.145(1.176~3.914)、13.491(5.345~34.052)、2.841(1.429~5.647)、5.231(1.371~19.956)、9.446(4.208~21.205),P值均<0.05。以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预测剖宫产产妇PPD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73(95%CI 0.830~0.915),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7%和82.2%;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检验χ²值为3.571,P值为0.735;DCA显示当潜在风险阈值取25.1%时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内部验证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剖宫产产妇PPD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对PPD进行早期筛查。

急性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关系的研究   收藏
曾晓佳, 刘筱, 刘林, 姚爱明, 燕宪亮, 许铁, 花嵘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1 )   HTML( 63 )     PDF( 82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发病的关系。 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因急性创伤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的1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休克指数(shock index, SI)、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估伤情严重程度;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前、术后的Hct、Hb(并判断是否贫血)、WBC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Cr等,术前、术后是否使用止血药、抗凝药、镇痛药及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于入院时、术前7 d、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14 d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入院时和术后当天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是否为急诊手术、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及引流量,观察计算围手术期失血情况。根据患者创伤后1个月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5(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for DSM‑5, PCL‑5)评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26例)与非PTSD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与伤后1个月PCL‑5评分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失血量与PTSD发病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研究围手术期失血量对PTSD的预测价值。 结果 PTSD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入院贫血发生率、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TSD组(P<0.05),入院时和术后Hct、Hb及术前和术后24 h ADL评分明显低于非PTSD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5评分与APACHE Ⅱ评分、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r=0.256,P=0.007;r=0.203,P=0.035),与术后24 h ADL评分、术后Hct呈负相关(r=−0.271,P=0.004;r=−0.194,P=0.044)。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贫血及隐性失血量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再次验证,隐性失血量是影响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1.001,95%CI 1.000~1.002]。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隐性失血量>1 157.8 ml时,发生PTSD的可能性大(P=0.028)。 结论 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是急性创伤患者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隐性失血量以降低PTSD发生的风险。

病例析评
表面麻醉气管支架联合清醒插管在甲状腺肿瘤致严重气管狭窄中的应用:2例病例报道   收藏
钟薇薇, 刘洋, 汪江, 汪名权, 赵益, 徐光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9 )     PDF( 89 )

【摘要】 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与麻醉的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甲状腺肿瘤[气管外和(或)气管内肿瘤]致气管严重狭窄将加剧气道管理的难度。文章报道2例经气管支架联合清醒镇静表面麻醉成功处理甲状腺肿瘤所致气管严重狭窄合并Ⅲ至Ⅳ度呼吸困难气道的案例,为此类患者的气道管理提供临床参考。

综述
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脓毒症肺损伤时细胞器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史佳,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1 )   HTML( 57 )     PDF( 68 )

【摘要】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发病急骤,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研究表明,线粒体动力学、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高尔基体应激、溶酶体介导细胞自噬、外泌体分泌转移等细胞器功能障碍在脓毒症ALI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及其催化产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应激状态下细胞重要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通过发挥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等作用以减轻脓毒症ALI。文章主要阐述HO‑1/CO系统对脓毒症ALI时细胞内各重要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外泌体等的调控作用,为脓毒症ALI基于发病机制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脓毒症中毛细血管高通透性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钰莹, 俞斌妹, 高友光, 林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8 )     PDF( 76 )

【摘要】 毛细血管高通透性作为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可导致机体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局部组织缺氧,造成多器官损伤以及功能障碍。文章回顾总结脓毒症中毛细血管高通透性可能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阐述了内皮细胞损伤死亡及其表面的糖萼降解、周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破坏均可通过特定的信号途径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调控相应的信号通路可对毛细血管高通透性产生重要影响。各种内皮细胞信号通路在脓毒症毛细血管高通透性中的靶向激活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需更进一步探索,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中性粒细胞参与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雅菲, 李英宁,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1 )   HTML( 58 )     PDF( 73 )

【摘要】 脓毒症早期,中性粒细胞过度迁移、自噬活性增强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而在晚期,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下降、自噬活性减退,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对于脓毒症而言任何一个免疫机制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临床通过针对一个或数个免疫靶点干预脓毒症免疫抑制剂状态。文章综述了脓毒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发生凋亡延迟、迁移趋化失调、释放胞外诱捕网等特有生物学行为使机体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转变为免疫抑制状态的免疫机制。文章拟讨论近年对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相关研究进展,对改善脓毒症后期强烈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强治疗提供参考。

床旁气道超声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收藏
肖静, 李琴琴, 李世勇, 周志强, 姚文龙, 罗爱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1 )   HTML( 56 )     PDF( 84 )

【摘要】 目的 分析床旁气道超声技术培训在临床麻醉医师中的实践效果,为临床普及床旁气道超声提供有效的培训方案。 方法 选择无床旁气道超声技术的麻醉医师为培训对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床旁气道超声培训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培训,培训后考核学员对气管插管超声图像(插管后静态超声图、气管插管动态视频)的识别能力及床旁气道超声检测的操作能力。 结果 参加培训的学员共52名。培训后学员识别插管后静态超声图的敏感度为82.7%(95%CI 72.1%~93.3%),特异性为90.4%(95%CI 82.1%~98.7%),准确性为86.5%(95%CI 79.9%~93.2%);学员识别气管插管动态视频的敏感度为92.3%(95%CI 84.8%~99.8%),特异性为92.3%(95%CI 84.8%~99.8%),准确性为92.3%(95%CI 84.8%~99.8%)。学员床旁气道超声检测操作能力考核100%合格。培训后100%的学员对培训表示满意,98.08%的学员有信心将床旁气道超声技术用于气管插管位置的判断。 结论 床旁气道超声技术培训能帮助麻醉医师快速、准确地掌握气道超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气管插管位置的判断。

基因多态性在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于敏, 刘洋, 刘欣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2 )   HTML( 57 )     PDF( 83 )

【摘要】 恶心呕吐是影响患者临床满意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高危人群中发生率高达80%。近年来,遗传易感性在恶心呕吐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基因多态性与恶心呕吐的相关性研究,涵盖了5‑羟色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5‑HTR)基因、多巴胺2型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 DRD2)基因、μ阿片受体基因(mu‑opioid receptor gene 1, OPRM1)、毒蕈碱受体基因、编码神经激肽‑1(neurokinin‑1, NK1)受体的速激肽受体1(tachykinin receptor 1, TACR1)基因、转运蛋白基因及药物代谢酶基因等。期待未来可以根据基因分型识别高危患者,个体化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止吐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满意度。

模拟技术在麻醉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收藏
王蕊,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2 )   HTML( 63 )     PDF( 70 )

【摘要】 麻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操作者具备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思维,但临床中实习同学的实践机会却不断减少。为培养麻醉护理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在教学中应用模拟技术非常重要。文章综述了模拟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国内外麻醉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在麻醉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为麻醉护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细胞外组蛋白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张艳, 王宇, 姚尚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6 )     PDF( 66 )

【摘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空间即为细胞外组蛋白,在ARDS发病机制中可作为炎症介质和血小板激动剂发挥作用。文章着重阐述了对ARDS的认识(ARDS的病理生理基本改变、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目前临床上的治疗现状)、细胞外组蛋白的3种主要来源以及细胞外组蛋白在ARDS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等,并对细胞外组蛋白在未来作为ARDS新的治疗靶点做出展望。

小儿全身麻醉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研究现状和困境   收藏
程慕樵, 季海英, 夏然, 吕淑楠, 张成密, 李玮伟,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58 )     PDF( 88 )

【摘要】 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术中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发生。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肺复张是小儿LPV策略的主要措施;此外,FiO2、驱动压等对小儿肺保护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文章分析总结了有关小儿LPV策略的文献资料发现,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小儿LPV策略的发展远滞后于成年人,各项措施的最佳实施水平也有待确认。小儿LPV研究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 IBW)的计算、机械死腔的影响、氧合和力学的矛盾平衡等,需要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究,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发生率,改善小儿预后。

巨噬细胞自噬和极化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周璐璐, 王雅菲, 陈君,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9): 0-0.  
摘要( 0 )   HTML( 61 )     PDF( 72 )

【摘要】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核心机制是免疫功能紊乱。巨噬细胞具有极化、自噬、调节炎症反应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是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极化、自噬等生物学行为在脓毒症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巨噬细胞极化、自噬在脓毒症发病机制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调控巨噬细胞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未来脓毒症治疗的新靶点。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