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综述 
论著
反应曲面法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影响的相互作用   收藏
钱淑雯, 郭旋, 张马忠, 杨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为指标,观察不同丙泊酚?蛳瑞芬太尼浓度组合产生的镇静效应,构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的反应曲面模型,确定量效关系及相互作用类型,并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BIS临床监测的提示。 方法 采用交叉对照研究; 无术前用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22例)和瑞芬太尼组(18例)。以靶控输注方式分两个阶段递增和递减药物浓度(丙泊酚,1 mg/L~5 mg/L;瑞芬太尼,1 μg/L~7 μg/L),经洗脱期后,给予第2种药物。每间隔1 min采集BIS指标,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相互作用对BIS影响的药效学模型以Minto反应曲面模型较好拟合;两药对BIS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系数β2>0);年龄不影响两药的50%有效浓度(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但对斜率(γ)有显著影响(P<0.01)。反应曲面模型的参数分别为EC50,Prop=2.96 mg/L,EC50,Remi=38.1 μg/L,γ=1.86+(年龄-50) 0.017 2,Emax=8.61,E0=90.8,β2=0.83。 结论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有镇静协同效应;年龄不影响BIS降低的幅度(Emax不变),也不影响两药联合作用的敏感性(EC50不变),但老年人联合用药时BIS的反应性增加(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不同性别癫痫患者维库溴铵剂量-反应曲线的测定   收藏
刘中杰, 徐世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究性别对癫痫患者维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为维库溴铵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择期癫痫手术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岁~41岁, 病史2年~23 年,分为男性组(M组)与女性组(F组),每组各50例,均有服用抗癫痫药物史,术前无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每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0、30、40、50、60 μg/kg 5个剂量组,每组10例。记录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 TOF) 第1次反应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将维库溴铵的首次剂量进行对数转换, 用直线回归方法分别建立男、女患者维库溴铵剂量-反应曲线,并记录起效时间。 结果 男性癫痫患者维库溴铵50%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75%有效量(75% effective dose, ED75)、90%有效量(90% effective dose, ED90)、95%有效量(95% effective dose, ED95)值分别为(31±6)、(40±8)、(50±9)、(57±7) μg/kg,女性癫痫患者维库溴铵ED50、ED75、ED90、ED95值分别为(31±6)、(40±7)、(50±9)、(58±9) μg/kg,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剂量组起效时间在性别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性别不影响癫痫患者维库溴铵的剂量?蛳反应曲线。

雷帕霉素减弱七氟烷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刘琨, 许鹏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3-3.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自噬增强剂雷帕霉素(rapamycin, RAPA)对七氟烷预处理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保护作用的影响,探讨自噬在七氟烷预处理对心肌I/RI保护中的作用。 方法 36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 g~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I/R组),七氟烷预处理+RAPA组(S+I/R+RAPA组)。采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制备离体心脏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记录平衡末及再灌注末的左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ressure, LVEDP)、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the maximum rate of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p/dtmax)、心率(heart rate, HR)。再灌注120 min后,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取心肌,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3, LC3)、RAPA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磷酸化mTOR(phosphorylated mTOR, p-mTOR)蛋白表达量。 结果 再灌注末,与I/R组比较,S+I/R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心肌梗死面积[(47±6)%、 (29±5)%]、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29±5) U/L、 (19±4) U/L]均降低,心肌LC3-Ⅱ表达下调,p-mTOR表达上调(P<0.05);S+I/R+RAPA组各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I/R组比较,S+I/R+RAPA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呈损害性变化(P<0.05)、梗死面积增大[(29±5)%、 (46±3)%]、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19±4) U/L、(27±5) U/L]均增加(P<0.05),LC3-Ⅱ表达水平增加,p-mTOR表达降低。 结论 RAPA能够减弱七氟烷预处理对I/RI产生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p-mTOR表达,减弱对自噬的抑制作用有关。

高迁移率族蛋白1参与脓毒症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中性粒细胞的凋亡   收藏
武昊天, 张峰, 李紫薇, 刘功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究脓毒症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参与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凋亡延迟的相关机制及正丁酸钠(sodium butyrate, SB)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6只)、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致伤组(LPS组,42只)、HMGB1抑制剂SB干预组(SB组,42只),LPS组、SB组又分为7个时相点(LPS致伤后0.5、1、2、6、12、24、48 h),每个时相点6只动物。LPS组,腹腔注射LPS 5 mg/kg;SB组,腹腔注射LPS 5 mg/kg后0.5 h静脉注射SB,每次剂量500 mg/kg;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LPS组、SB组于LPS注射后各时点,颈静脉取血检查PMN,取血后左肺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取右肺中叶行HMGB1 mRNA检测;于LPS注射12 h时点(NS组大鼠留取颈静脉血、收集BALF、取右肺中叶行HMGB1 mRNA检测),3组大鼠收集左肺BALF后,取右肺下叶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 ratio, W/D),取右肺上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于24、48 h时点,LPS组、SB组取右肺下叶检测肺组织W/D、取右肺上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与NS组比较,LPS组肺组织中HMGB1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24 h达最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组的HMGB1 mRNA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BALF中凋亡早期PMN表达量与NS组类似,但凋亡晚期PMN变化则不同,LPS组外周血中凋亡晚期PMN细胞高于NS组(P<0.05),LPS组BALF中凋亡晚期PMN细胞均低于NS组(P<0.05)。LPS 12 h组BALF的PMN百分比明显高于NS组[(49.1±6.8)、 (2.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S组肺组织光镜下可见肺泡腔水肿,支气管壁中发现PMN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充血。LPS 24 h组肺组织的W/D明显高于NS组[(6.71±0.12)、 (4.1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干预组的HMGB1 mRNA表达量减少,早期凋亡率类似,SB组的BALF晚期凋亡率高于同时点LPS组的BALF,SB外周血组晚期凋亡低于同时点LPS外周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组BALF的PMN百分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W/D均低于L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大鼠ARDS中,HMGB1 mRNA表达较晚,但持续时间长,SB对HMGB1有潜在的治疗作用,HMGB1可能参与PMN凋亡机制的调节。

非心脏手术全麻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收藏
毛仲炫, 舒礼佩, 林育南, 赖坚, 刘敬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调查非心脏手术全麻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术中知晓的策略。 方法 随机选择非心脏手术全麻患者1 0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Ⅴ级,年龄16岁~84岁,均未予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第1天和第3天随访患者,调查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采用Mashour分级方法对患者术中知晓进行分级。 结果 1 00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知晓者16例(1.6%),其中Mashour 3级以上(含3级)者12例。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7%,而全凭静脉恒速给药方式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率高达5.1%(P<0.05)。术中知晓多发生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同时可散发于多种择期手术中。女性(OR=5.262)和术中血压下降(OR=5.324)是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可能相关因素,而吸入麻醉维持(OR=0.168)是其可能保护因素。 结论 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全凭恒速给药方式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

静脉滴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骨科全麻手术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的影响   收藏
袁静静, 李治松, 张卫, 文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骨科全麻手术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的影响,探索合适的Dex静脉滴注的剂量和方法。 方法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全麻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D1组、D2组、D3组和C组,D1、D2组和D3组患者全麻诱导前10 min静脉滴注负荷量Dex 0.6 μg/kg,再分别静脉滴注Dex 0.2、0.4 μg·kg-1·h-1 和0.8 μg·kg-1·h-1,C组全程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静脉滴注Dex。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作为麻醉镇静深度指标,术中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用量以维持麻醉。记录用药前、插管前1 min、插管后1 min、切皮、拔管前1 min及拔管后1 min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丙泊酚用量,术后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期间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 HR)在插管后1 min和拔管后1 min均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在插管后1 min、切皮时和拔管后1 min均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镇静条件下,C组、D1组、D2组和D3组丙泊酚用量分别为1 180、1 095、822、696 mg,Dex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术中丙泊酚用量(P<0.05)。4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患者术后在PACU期间躁动、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但D3组患者嗜睡发生率较高(P<0.05)。 结论 术中持续静脉滴注0.2 μg·kg-1·h-1~0.4 μg·kg-1·h-1 Dex可维持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气管插管、切皮和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降低术后副作用。

甘氨酸转运体-1在大鼠切口痛模型瑞芬太尼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收藏
姜慧丽, 陈利海, 薛庆生, 马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glycine-transporter 1, Gly-T1)抑制剂肌氨酸(sarcosine, Sar)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对瑞芬太尼痛觉敏化效应的影响。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RN组)、瑞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RS组)、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N组)、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NS组),每组9例,按分组分别在切口痛术前给予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尾静脉泵注,术后第1天给予肌氨酸或生理盐水鞘内注射。实验中采用Von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术前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及术后2、4、12 h,第1、3、5、7天的PWMT。 结果 与NN组比较,RN组的PWMT在术后2、4、12 h及术后第1天分别为(0.21±0.04)、(0.63±0.21)、(1.33±0.50)、(3.31±1.03) g,显著降低(P<0.01)。而RS组在上述时间点与RN组比较,PWMT分别为(2.11±1.17)、(2.89±1.05)、(4.31±1.57)、(7.11±1.76) g,明显增高(P<0.01),且与N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具有致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作用,该作用可被Gly-T1抑制剂——Sar所减轻,故Gly-T1可能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瑞芬太尼痛觉敏化的效应机制。

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   收藏
孔双明, 申文, 胡学铭, 刘彦楠, 张婷, 曹守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骨癌痛大鼠脊髓水平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hospho-nuclear factor-κB, p-NF-κB)的表达位置及表达变化。 方法 雌性未交配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体重160 g~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 BCP)组(BP组),每组24只。选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3、7、14、21 d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评价疼痛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组和BP组术前1 d及术后7、14、21 d大鼠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蛳NF?蛳κB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NF-κB与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 nuclei, NeuN)、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 Iba-1)、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共表达情况。 结果 各组肿瘤细胞接种前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BP组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天MWT[(3.57±1.29) g]、第14天MWT[(1.66±0.39) g]、第21天MWT[(1.40±0.16) g]降低(P<0.05);S组各时间点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BP组大鼠术后7 d脊髓L4~6节段背角Ⅰ、Ⅱ板层p-NF-κB表达水平升高,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p-NF-κB几乎都与GFAP共表达,而很少与NeuN、Iba-1共表达。 结论 BCP大鼠脊髓背角水平星形胶质细胞内p-NF-κB参与介导BCP大鼠机械痛敏。

加巴喷丁对骨癌痛大鼠脊髓CX3CR1受体表达的影响   收藏
范钦, 李晶, 程伟, 殷琴, 闫长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gabapentin, GBP)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 BCP)大鼠脊髓CX3CR1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右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入生理盐水)(SN组)、BCP组、BCP+生理盐水组(BN组)、BCP+GBP 200 mg·kg-1·d-1组(BG 200组)。术后7 d~14 d,GBP 200 mg·kg-1·d-1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饲喂BG 200组大鼠,SN组、BN组喂食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T0)及术后1(T1)、3(T2)、5(T3)、7(T4)、9(T5)、11(T6)、14 d(T7)测定大鼠50%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及自发性疼痛评分(behavioral assays for ambulatory pain, BAAP),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CX3CR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N组[(13.2±1.0) g ]比较,术后第3天开始,BCP组大鼠PWMT[(10.5±0.4) g]减少;与N组(0分)比较,术后第5天BCP组BAAP[(2.0±0.8) 分]增加。与BN组[(3.0±0.8) g]比较,术后第9天BG 200组大鼠PWMT[(6.1±0.9) g]增加;与BN组[(2.8±0.5) 分]比较,术后第9天BG 200组大鼠BAAP[(1.6±0.7) 分]减少;一直持续到第14天,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组比较,术后第3天开始,BCP组大鼠脊髓CX3CR1表达增加。与BN组比较,BG 200组大鼠脊髓CX3CR1表达下调(P<0.01)。 结论 GBP可以减轻BCP大鼠的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CX3CR1表达有关。

鞘内注射sigma-1受体抑制剂BD1047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收藏
王晨晨, 朱珊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sigma-1受体抑制剂BD1047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 NP)大鼠痛阈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建立NP模型。①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CCI组(C组)和CCI+BD1047组(B组)。术后第0~5天,S组和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1 次/d,连续6 d);B组鞘内注射BD1047(120 nmol/20 μl,1 次/d,连续6 d)。于术前1 d,术后3、5、7、10、14 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② 雄性SD大鼠12只,分组(每组4只)和给药同第1部分实验。术后第10天处死,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染色情况。 结果 与S组比较,C组大鼠术后第3天PWMT[(4.9±0.9) g]开始降低,持续到术后第14天(P<0.05),术后第10天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数[(149±28) 个]明显增加(P<0.05);与C组比较,B组大鼠术后第3天PWMT[(8.6±1.2) g]明显升高,持续到术后第14天(P<0.05),术后第10天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数[(92±22) 个]明显减少(P<0.05)。 结论 鞘内注射BD1047可减轻大鼠NP,其机制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综述
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收藏
徐消寒, 张卫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自体血回输在围术期应用日益广泛。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均会对机体的炎症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的 对两种输血方式后机体炎症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阐述围术期两种输血方式对患者的影响。 内容 异体血在输注过程中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等,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自体血在回收、过滤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一定量的炎症因子。 趋向 对骨科自体血及异体血应用进行对比,研究两种输血方式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自体血回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收藏
郑蕾, 宗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自体血回收作为一种较简便易行的血液保护策略愈来愈广泛地被采纳,然而回收血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回输到机体后的效果。 目的 对有关自体血回收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就自体血回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内容 就不同自体血回收方式的优缺点、自体血液回输对机体的影响、影响血液回收质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着重阐述了洗涤液成分对回收血液质量的影响。 趋向 保护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更合理地提高回收血的质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肺通气时机械通气模式的研究进展   收藏
仪福霞, 纪凡层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氧血症,也是麻醉医师遇到的最严重的挑战。 目的 近来研究表明OLV本身能够引起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因此,如何实施OLV时机械通气模式,降低肺内分流率(pulmonary shunt fraction, Qs/Qt)、预防低氧血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内容 综述提高吸入氧分数(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 FiO2)、控制通气模式、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 HFV)、潮气量(tidal volume, Vt)、反比通气、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 PLV)、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等通气模式,以及实施联合多种模式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趋向 综合运用多种预防OLV期间低氧血症的通气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应针对患者和手术情况制定OLV时机械通气模式。

甾体类肌松药物拮抗剂布瑞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妹女, 陈克研, 张铁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布瑞亭是选择性甾体类肌松药物拮抗剂,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拮抗罗库溴铵等甾体类肌松药物的肌松作用。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师对肌松药可控性要求的提高,布瑞亭的应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目的 介绍近年来布瑞亭的临床应用进展,有助于探索此药在肌松拮抗领域的合理应用。 内容 对布瑞亭的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禁忌证和副作用等进行综述。 趋向 布瑞亭在拮抗甾体类肌松药物方面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布瑞亭与罗库溴铵的组合有可能会取代琥珀胆碱的位置。

右美托咪定在围术期的研究进展   收藏
代思吉, 苏子敏, 薛张纲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能镇静、镇痛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引起了医师的广泛关注。 目的 介绍Dex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性,探讨Dex在围术期的应用。 内容 Dex在临床如术前用药、术中辅助用药、术后镇痛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趋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期望Dex能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围术期容量治疗   收藏
李金河, 刘友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CVS造成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究围术期液体治疗和循环容量管理在aSAH后CVS预防和治疗中的有效性,为减少脑动脉瘤手术后CVS发生、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内容 探究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病因、病理生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容量治疗和三高疗法来防治CVS的发生。 趋向 深入研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VS的发病机制和探讨围术期液体治疗以及循环容量管理,为临床防治CV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研究进展   收藏
吴倩, 刘新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NAMPT)是合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的限速酶。NAMPT可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NAMPT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中的作用尚存争议。 目的 进一步了解NAMPT的心血管作用及对心肌I/R的影响。 内容 就目前研究对NAMPT的来源及潜在的心血管作用、细胞内NAMPT(intracellular NAMPT, iNAMPT)及细胞外NAMPT(extracellular NAMPT, eNAMPT)、以及对心肌I/R的影响作一综述。 趋向 促进对NAMPT的作用及机制的了解,NAMPT有望成为治疗心肌I/R损伤的新靶点。

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管理策略   收藏
韩文军, 邓小明, 赵继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8-8.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蛳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是一种以患者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新型镇痛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外科术后疼痛治疗最为常用的手段。 目的 从文献中归纳有关手术后PCA管理策略,旨在为我国规范手术后PCA的管理提供参照。 内容 主要通过对手术后PCA应用与管理策略的综述,指出建立手术后PCA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南的重要性。 趋向 结合我国国情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宜的PCA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南,有利于规范并高效管理术后镇痛,提高PCA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术后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收藏
董文芳, 陆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仍然不尽人意,如何防治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 阐述术后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为术后疼痛管理以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提供参考。 内容 就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的可能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趋向 进一步研究术后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的机制,以明确有效的预防急性疼痛慢性化的方法。

细胞外组蛋白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收藏
周双琼,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组织损伤、细胞坏死时被释放到细胞外成为细胞外组蛋白。新近研究发现细胞外组蛋白作为一种危险信号分子或炎性介质,在启动和加重炎症损伤中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细胞外组蛋白的研究,为细胞外组蛋白在创伤后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 阐述了组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细胞外组蛋白的来源,并且从脓毒血症、肝损伤、肺损伤、肾疾病以及抗组蛋白治疗等多方面探讨细胞外组蛋白在创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趋向 对其深入研究将为脓毒血症等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理论依据。

抗增殖蛋白与心肌保护   收藏
毛洪雅, 季永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 PHB)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多种真核生物细胞中,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及生长调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期的研究发现它参与心肌的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可以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心肌细胞。 目的 对有关PHB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就PHB在心脏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内容 就PHB的结构与定位、生物学功能、在心脏以及其进一步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着重阐述PHB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趋向 PHB研究的深入对进一步探索心脏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