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9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白细胞介素‑17及抗体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收藏
亚力·亚森, 郑宏, 于晓东, 王佳玲, 李孟, 房志远, 叶建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1-1.  
摘要( 0 )   HTML( 315 )     PDF( 415 )

目的 探讨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IL‑17及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120只雌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值大小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45只)、囊型包虫感染模型组(B组,45只)、囊型包虫感染过敏反应组(C组,30只)。B组、C组建立包虫感染模型并观察3个月,模型建立成功后C组给予粗制囊液激发过敏反应,B组注射PBS。观察60 min后收集血清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微珠阵列技术检测血清IL‑17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抗体水平。 结果 致敏前:B组IL‑17、IgE抗体及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致敏后:B组IL‑17、IgE抗体及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A组,C组IL‑17、IgE抗体及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 结论 包虫过敏反应中,IL‑17作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IgE、IgG双抗体明显升高,提示IL‑17、IgE、IgG在过敏性反应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反复使用水合氯醛和右美托咪定对幼鼠脑细胞凋亡和成年后学习功能的影响   收藏
王春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2-2.  
摘要( 2 )   HTML( 316 )     PDF( 421 )

目的 观察使用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CHL)和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后幼年啮齿动物神经细胞凋亡及成年后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以及有无药物蓄积效应。 方法 新生SD幼鼠78只(按出生时间分两批完成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水合氯醛组(CHL组,19只)、右美托咪定组(Dex组,19只)、药物混合组(C+D组,20只)和生理盐水组(NS组,20只)。4组大鼠自出生第8天开始,分别腹腔注射镇静剂量CHL 40 mg/kg、Dex 10 μg/kg、CHL 20 mg/kg+Dex 5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4 d。各组在每次注药次日断头法随机处死3只大鼠取脑组织,半脑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和激活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半脑制冰冻切片TUNEL法进行凋亡观察。剩余幼鼠饲养至7~8周,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5 d定位航行训练和60 s空间探索实验,以评估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 4组大鼠各时点cleaved caspase‑3条带均不明显,冰冻切片TUNEL法未观察到凋亡小体。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中各组大鼠到达目标平台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L组首次穿越平台区域的时效有降低趋势,与NS组和Dex组比较,CHL组大鼠首次穿越平台区域时间延长,相同时间内首次穿越平台区域的只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镇静剂量CHL对SD幼鼠脑细胞凋亡、结构和成年后学习能力没有产生影响,而空间记忆功能有受损趋势,上述影响没有蓄积效应。

红景天苷减轻脓毒症致小鼠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收藏
任荣荣, 阮正上, 徐震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3-3.  
摘要( 2 )   HTML( 312 )     PDF( 376 )

目的 探讨红景天苷参与减轻脓毒症诱发肺损伤的机制。 方法 将120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只):对照组(CON组)、脓毒症组(CLP组)、脓毒症+30 mg/kg红景天苷组(Sal‑L组)和脓毒症+60 mg/kg红景天苷组(Sal‑H组)。每组各取15只小鼠观察7 d存活率;剩余小鼠分别于制模24 h后处死,取肺组织,测定指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评分(lung injury score, LIS),测定干湿比(wet/dry, W/D),ELISA法检测TNF‑α及IL‑6、IL‑1β,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核因子‑κB(phosphorylation of nuclear factor‑κB, p‑NF‑κB)。 结果 小鼠7 d存活率CON组为100%、CLP组13.33%、Sal‑L组50.00%、Sal‑H组53.33%,Sal‑L组、Sal‑H组与CON组、CL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al‑L组与Sal‑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LP组比较,Sal‑L组、Sal‑H组的LIS评分及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Sal‑H组LIS评分、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低于Sal‑L组(P<0.01)。与CLP组比较,Sal‑L组、Sal‑H组p‑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1)。 结论 红景天苷可能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水平来有效减少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聚集,减轻肺水肿,同时降低TNF‑α、IL‑6、IL‑1β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加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收藏
管慧莲, 高星, 代明胜, 周洋, 韩园, 刘鹤,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4-4.  
摘要( 0 )   HTML( 314 )     PDF( 454 )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共246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术后谵妄组(POD组)和非术后谵妄组(NPOD组)。本研究主要观察POD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77例(31.3%)患者发生术后谵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比值比(odd ratio, OR)=1.096,95%CI 1.038~1.158]、术后入ICU(OR=3.246,95%CI 1.587~6.641)、术前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OR=0.905, 95%CI 0.835~0.982)、低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29,95%CI 0.871~0.990)和长时间麻醉(OR=1.004,95%CI 1.000~1.008)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长(OR=0.997,95%CI 0.981~1.012)、术中出血量(OR=1.000,95%CI 0.999~1.001)和手术至出院时长(OR=0.993,95%CI 0.932~1.05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龄、术后入ICU、术前低MMSE评分、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长时间麻醉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OD的危险因素。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收藏
蔡俊刚, 魏昌伟, 罗婷, 吴安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5-5.  
摘要( 0 )   HTML( 304 )     PDF( 379 )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乌司他丁组(U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U组将乌司他丁10 k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在切皮前开始进行持续静脉输注,N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用药前10 min(T1)、阻断肝血流前10 min(T2)、阻断肝血流后30 min(T3)、开放肝血流后30 min(T4)及手术结束前10 min(T5)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抽取肺动脉血;分别于用药前20 min(ET1)、阻断肝血流前20 min(ET2)、阻断肝血流后20 min(ET3)、开放肝血流后20 min(ET4)、手术结束前20 min(ET5)收集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EBC),收集时长20 min。检测两组患者上述时点EBC与肺动脉血血清中TNF‑α、IL‑8、IL‑10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水平,并记录T1~T5时点的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肺动态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 Cdyn)、Pa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等呼吸力学和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Ppeak、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U组RI低于N组,OI高于N组(P<0.05);与T1时比较,N组在T4、T5时OI降低(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EBC和血清中N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ET1时比较,两组患者ET4、ET5时EBC中TNF‑α水平降低(P<0.05);U组ET5时EBC中TNF‑α水平低于N组(P<0.05)。与T1时比较,U组T4、T5时血清中TNF‑α水平降低(P<0.05);U组T4、T5时血清中TNF‑α水平低于N组(P<0.05)。与ET1时比较,N组ET5时,U组ET3、ET4、ET5时EBC中IL‑8水平降低(P<0.05);U组ET4、ET5时EBC中IL‑8水平低于N组(P<0.05)。与T1时比较,N组T4、T5时,U组T3、T4、T5时血清中IL‑8水平降低(P<0.05);U组T4、T5时血清中IL‑8水平低于N组(P<0.05)。与ET1时比较,N组ET3、ET4、ET5时EBC中IL‑10水平降低,U组ET4、ET5时EBC中IL‑10水平升高(P<0.05);U组ET4、ET5时EBC中IL‑10水平高于N组(P<0.05)。与T1时比较,N组T3、T4、T5时血清中IL‑10水平降低,U组T4、T5时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P<0.05);U组T4、T5时血清中IL‑10高于N组(P<0.05)。术后3 d内,U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N组(72%)(P<0.05)。 结论 EBC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能够反映患者肺损伤情况,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减轻EBC中炎症因子水平,从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心血管手术患者肾动脉搏动指数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   收藏
张慧, 王东玥, 许晶晶, 周康, 张娜, 刘金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6-6.  
摘要( 0 )   HTML( 306 )     PDF( 413 )

目的 探讨心血管手术患者肾动脉搏动指数(renal pulsatility index, RPI)与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RPI增高是否能预测AKI的发生。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9年2月—2019年10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CPB下心血管手术的患者71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于麻醉诱导后(T1)、术毕即刻(T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测RPI;术前1 d、术后1~7 d取静脉血测定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RPI对预测AKI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结果 术后发生AKI的患者有19例,发生率为26.8%。与非AKI组比较,AKI组T2时RPI显著增高(P<0.01),T1时R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2时RPI为AK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T2时RPI对AKI诊断的AUC为0.724(95%CI 0.578~0.869,P<0.01),敏感度57.89%,特异性86.54%,RPI临界值为1.86。 结论 心血管手术患者RPI和AKI发生存在相关性,RPI增高的患者在心血管手术后发生AKI的风险增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因子β1浓度异常与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收藏
邓文涛, 赵向凤, 储小飞, 郭政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7-7.  
摘要( 0 )   HTML( 309 )     PDF( 380 )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浓度异常与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ACVE)的关系。 方法 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年龄50~79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其中:非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1例(NDM组),单纯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9例(DM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4例(DPN组)。采用ELISA法测定术前血清TGF‑β1浓度,观察记录3组患者术中ACVE发生率。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TGF‑β1浓度与术中ACVE的关系。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清TGF‑β1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P<0.05)。NDM组、DM组、DPN组术中ACVE发生率、血清TGF‑β1浓度均呈现NDM组0.05)。 结论 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TGF‑β1显著升高有关,TGF‑β1异常升高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术中ACVE的发生有关。其相关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收藏
龙焱, 李静静, 马舒玉, 谈诚,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8-8.  
摘要( 1 )   HTML( 313 )     PDF( 424 )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滴鼻对成年人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静镇痛效果以及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滴鼻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30 min采用黏膜雾化装置进行1 μg/kg Dex(100 mg/L)原液滴鼻,C组以同样方式滴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入室后(T0)、臂丛穿刺前(T1)、臂丛穿刺时(T2)、臂丛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 min(T5)的MAP、心率、SpO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T2和T4时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使用情况,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患者并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者MAP、心率、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5时:D组MAP、心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C组MAP、心率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1~T5时,D组MAP、心率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D组T2和T4时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术后麻醉满意度高于C组(P<0.05)。 结论 在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前应用黏膜雾化装置进行1 μg/kg Dex滴鼻,可以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不良反应少。

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在麻醉学科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与建设   收藏
肖淑媛, 王妍, 李会, 程宝莉, 叶慧, 王汉斌, 方向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9-9.  
摘要( 0 )   HTML( 307 )     PDF( 398 )

目的 了解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在我国高校麻醉学科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虚拟仿真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来自全国39所高校参加“第十六期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麻醉学师资培训”培训班的55名麻醉学教师进行了虚拟仿真课程培训,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调查,因个别老师缺席致前后分别收到问卷52份(94.5%)和50份(90.9%)。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资料、虚拟仿真教学在高校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教师对虚拟仿真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虚拟仿真培训前后教师对教授虚拟仿真课程的意愿和培训后教师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能力。 结果 27名(51.9%)教师所在高校在麻醉学教学中应用了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在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高校中,20名(74.1%)教师所在高校的培训对象有住院医师。35名(67.3%)教师了解虚拟仿真教学。40名(76.9%)教师表示在实际教学中未采用过虚拟仿真教学。经过虚拟仿真课程培训后,教师对虚拟仿真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提升,对教授虚拟仿真课程的意愿增加,对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势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同时提升了开展虚拟仿真教学的能力。 结论 我国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在麻醉学科住院医师培养中应用普及不够,麻醉学师资对应用虚拟仿真教学方式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虚拟仿真教学培训对提高麻醉学师资团队的岗位胜任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加强麻醉学师资队伍中虚拟仿真教学的培训、增加虚拟仿真课程设置和技术支持等有可能推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麻醉学科住院医师培养的普及和均质化。

病例析评
心脏超声指导胶质瘤切除术术中心搏骤停复苏1例   收藏
王萍, 赵磊, 王天龙, 李燕虹, 安奕, 李丽霞, 李中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0-0.  
摘要( 0 )   HTML( 310 )     PDF( 431 )

心搏骤停是神经外科手术的致命并发症,与围手术期病死率显著相关。冠状动脉疾病是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及时、高质量的标准化心脏复苏和骤停后管理对改善心搏骤停预后至关重要。报道心脏超声指导下成功复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胶质瘤切除术术中心搏骤停1例,以期为相关疾病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述
颅脑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及麻醉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宋婉晴, 吴蓓, 岳红丽, 崔伟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1-1.  
摘要( 0 )   HTML( 310 )     PDF( 414 )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多发生于青壮年,且中重度患者预后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类患者常需接受麻醉下手术治疗,近年来,麻醉药物对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麻醉药物对其进程的可能影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环节为神经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细胞激活、炎症介质上调、补体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等。麻醉药物对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不一,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应进一步开展人体研究探索这一问题,以期优化TBI患者的麻醉管理。

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收藏
彭婷, 邹锋, 岳小芳, 范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2-2.  
摘要( 0 )   HTML( 307 )     PDF( 484 )

腰丛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是临床最常见的下肢手术神经阻滞技术之一。文章主要对超声引导LPB方法的研究进展、优劣点和操作方法进行综述,包括超声引导“三叉戟”、“三阶梯”、“三叶草”、横突间隙旁正中、平卧位以及前路LPB技术。旨在根据不同方法及优劣点合理选择LPB,从而为临床麻醉和镇痛提供指导。LPB研究多倾向于不改变患者体位的实施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个性化音乐干预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收藏
徐龙明, 黄珊珊, 左云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3-3.  
摘要( 1 )   HTML( 321 )     PDF( 409 )

围手术期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应激过程,常出现焦虑和疼痛,对患者的早期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围手术期个性化音乐干预治疗的应用及前景,加强对个性化音乐干预治疗的认识及应用,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稳定情绪,加速术后康复。探究音乐对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而为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音乐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郭敏娜, 刘存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4-4.  
摘要( 1 )   HTML( 308 )     PDF( 410 )

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高血糖、化疗药物与创伤等均可损害线粒体功能,造成细胞能量生成障碍、活性氧代谢异常、膜通透性转换孔功能紊乱、细胞凋亡、自噬异常与细胞内Ca2+的异常摄取,从而导致机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线粒体功能障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和机制进行阐述,并且对线粒体靶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现状及展望进行说明,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剖宫产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收藏
简超君, 陈培伟, 许学兵, 王寿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5-5.  
摘要( 1 )   HTML( 306 )     PDF( 449 )

剖宫产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caesarean section pain, CPCSP)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母婴关系,甚至可导致产妇抑郁,但临床上常被忽视。文章综述了CPCSP的特点、疼痛评估方法、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CPCSP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孕产妇自身、麻醉和手术三方面因素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疼痛病史、社会经济支持不足、抑郁、遗传学因素、手术操作及术后急性疼痛等,相关因素导致CPCSP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的临床策略以预防为主,重点在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和做好术后急性疼痛管理。

饮酒对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赵珊珊, 张宗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6-6.  
摘要( 1 )   HTML( 309 )     PDF( 411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酒与疼痛的关系密切。不同的饮酒方式对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影响不同。为明确上述影响,分析酒精戒断后痛觉过敏情况,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从饮酒量、饮酒方式和饮酒频率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长期适度饮酒可通过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介导来抑制慢性疼痛,但长期过量乙醇摄入使中枢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调,导致急性戒断期诱发痛觉过敏;短时间急性乙醇摄入通过酶的调节达到短时间的镇痛效果,而长期适度或过量乙醇摄入均可通过增强受体磷酸化使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今后需要更加确切的以人群为基础的饮酒与疼痛的研究报道,探讨饮酒对疼痛以及疼痛对饮酒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并为临床治疗酒精依赖、慢性疼痛和戒断性高敏提供线索。

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CX3CR1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沈阳, 姚俊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7-7.  
摘要( 1 )   HTML( 312 )     PDF( 398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CX3CR1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获得了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阐述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CX3CR1的结构与功能,CX3CL1及其受体CX3CR1与AD的关系,CX3CL1及其受体CX3CR1在A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CX3CL1的受体外途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脑周细胞与认知功能障碍   收藏
宋慧娟, 胡媛媛, 童蕾, 王祎然, 程子健, 赵晓英, 杨建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0,41 (9): 8-8.  
摘要( 2 )   HTML( 313 )     PDF( 429 )

认知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具体机制不明。已知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损害可能是其机制之一,而脑周细胞作为BBB的组成部分,参与BBB的形成与维持以及神经血管系统的调节。近来研究显示,脑周细胞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文章总结脑周细胞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途径,脑周细胞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病理过程,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