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综述 
述评
醋酸钠林格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收藏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远隔后处理心肌保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转化   收藏
薛富善, 王世玉, 刘高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在远离靶器官的组织(如肢体)实施后处理产生保护性信号(即远隔后处理)是提供内源性组织保护的一种措施。 目的 综述远隔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转化现状。 内容 在包括鼠、兔和猪在内的多个种属动物实验研究中,远隔后处理能够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组织坏死和细胞凋亡。与远隔预处理一样,远隔后处理需要通过体液或神经信号转导通路传递或交流保护性因子或信号。靶器官保护机制的触发子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缺血代谢物和小分子热敏物质。有关远隔后处理改善临床结果或生物标记的临床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趋向与经典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不同,有关远隔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生理或分子机制的研究目前仍显不足。如果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远隔后处理可改善患者的转归,其实践价值将是巨大的。

论著
三种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   收藏
查本俊, 谢平, 胡吉, 庄海滨, 贾广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3种不同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225例采用不同血液保护措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ANH)(ANH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LCVP)(LCVP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H+LCVP)(ANH+LCVP组)]进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手术患者资料,按照血液保持措施统计患者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情况,术后随访收集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 结果 14例患者由于失访被排除,最后共2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NH组失血量和输血量[(816±420),(174±256) ml]明显多于LCVP组[(655±441),(102±203) ml]和ANH+LCVP组[(597±362),(52±136) ml](P<0.05),ANH组输血率(37.0%)明显高于ANH+LCVP组(15.1%)(P<0.05)。在所有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50.7%、25.6%和23.05个月、33.75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67.1%、47.7%和30.65个月、41.18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分期(clinicopathological stages, TNM)Ⅰ、Ⅱ期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1年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64.8%、35.5%、85.2%%和28.30个月、38.56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82.1%、61.8%、96.4%和37.43个月、47.30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输血患者和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1、3、5年的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ANH比较,在HCC根治手术中应用ANH+LCVP技术能够减少术中失血,减少异体输血,对早期肝癌患者预后更有利。

孕晚期七氟醚麻醉对子代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发育的影响   收藏
赵柏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孕晚期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子代大鼠认知功能及树突棘发育的影响。 方法 取SD孕鼠16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4只):对照组(C组)、1.5%七氟醚麻醉组(S1组)、2.8%七氟醚麻醉组(S2组)和3.3%七氟醚麻醉组(S3组)。七氟醚麻醉组母鼠于孕18~20 d进行每天1次的七氟醚麻醉,S1组、S2组和S3组孕鼠分别使用1.5%、2.8%和3.3%的七氟醚吸入4 h并保持0.5、1.0、1.5 MAC;C组仅置于麻醉箱内,通入相同流量氧气暴露4 h。于出生后21 d对各组子代大鼠水迷宫测定其认知功能,出生后28 d完成水迷宫测试后处死子代大鼠,采用高尔基染色法进行海马树突棘密度测定,采用RT-PCR法测定caspase-3 mRNA表达。 结果 各组子代大鼠游泳路程、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12±3)/10 μm]比较,S3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树突棘密度降低[(9±3)/10 μm](P<0.05)。各组子代大鼠海马内caspase-3 mRNA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 1.5 MAC七氟醚麻醉4 h可降低子代大鼠海马内神经细胞树突棘密度,但未对子代大鼠认知功能及caspase-3 mRNA表达产生影响。

七氟醚不同吸入时间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收藏
姜静静, 张磊, 林宗航, 李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七氟醚不同吸入时间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月龄18月,体重(600±50) g,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 组)、吸入3%七氟醚0.5 h组(S1 组)、吸入3%七氟醚1 h组(S2 组)、吸入3%七氟醚2 h组(S3 组)、吸入3%七氟醚4 h组(S4 组)。所有组于干预结束后第2天行水迷宫实验,于水迷宫实验结束后15 min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2B亚基(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type 2B, NR2B)的表达。 结果 与C组平台穿越次数[(5.5±1.2) 次]比较, S1组[(7.3±1.7) 次]明显增多(P<0.05),S3组[(3.8±1.0) 次]和S4组[(1.9±1.0) 次]均明显减少(P<0.05);与S3组比较,S4组减少较为明显(P<0.05)。与C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48.2±6.2) s]比较,S1组[(56.8±5.1) s]明显延长(P<0.05),S3组[(39.1±4.0) s]和S4组[(31.6±3.2) s]均明显缩短(P<0.05);与S3组比较,S4组缩短较为明显(P<0.05)。与C组(1.00)比较,S1组(0.69±0.88)NR2B蛋白相对密度减少(P<0.05),S3组(1.47±0.17)和S4组(2.17±0.10)NR2B蛋白相对密度均增多(P<0.05),与S3组比较,S4组增多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吸入3%七氟醚2 h或4 h均可导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下降,吸入3%七氟醚4 h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海马中过度表达NR2B蛋白有关。

七氟醚对幼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和γ-氨基丁酸A受体α1/α2亚型组成及远期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收藏
谢思宁, 叶虹, 安立新, 李俊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通过观察七氟醚对幼鼠海马组织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的表达、γ-氨基丁酸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subtype A receptor, GABAAR)α1/α2亚型组成及空间探索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七氟醚对发育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 方法 选取出生后7 d的SD幼鼠216只,设定0.8 MAC(2.11%)浓度七氟醚维持时间4 h作为麻醉处理条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幼鼠分为对照组(A组)、假麻醉组(B组)和麻醉组(C组),每组72只。经不同处理后3组分别于6、24、72 h各取6只幼鼠海马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PARP-1。再以同样方法、数量检测GABAAR α1亚型和α2亚型水平,观察GABAAR α1/α2亚型组成与神经元凋亡的关联。3组分别在幼鼠成长至5、8、14周时随机选12只进行旷场实验。 结果 与A组(100%)比较,C组于麻醉后6 h PARP-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216±15)%](P<0.05),而与A组(100%)比较,GABAAR α1/α2蛋白含量比值于麻醉结束后6 h[(126±6)%]、24 h[(127±8)%]及72 h[(183±22)%]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B组各检测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时接受七氟醚麻醉的幼鼠(C组)在旷场中平面活动及垂直活动均多于A组,B组各观察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和14周时,各组动物旷场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氟醚可引起早期的细胞死亡,且其神经毒性作用与受体的影响有关,可引起GABAAR α1/α2比值增加,α2亚型向α1亚型进行转化。七氟醚可引起成长中幼鼠在陌生环境中的活动增加,影响其短期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空间探索认知能力。

地氟醚七氟醚对糖尿病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影响的比较   收藏
赵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比较地氟醚和七氟醚对糖尿病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方法 择期2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60例,年龄45~64岁,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地氟醚组(DD组)、七氟醚组(SD组)和异丙酚组(PD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行麻醉诱导后启动肌松监测,3组分别用异丙酚、地氟醚和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肌松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后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 min时记录T1/T0比值及T4/T1比值[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比值]。 结果 DD组和SD组患者罗库溴铵的维持时间[(61±17),(60±18) min]、恢复指数[(36±12),(35±10) mi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大于PD组(P<0.05)。DD组、SD组患者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后60~120 min时T1/T0比值和TOF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大于PD组(P<0.05)。 结论 地氟醚和七氟醚对糖尿病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盐酸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收藏
康宇, 李丹, 苏春玉, 金海涛, 陈琦, 吴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盐酸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结肠镜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6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组(A组)和单纯丙泊酚组(B组),每组30例。A组给予盐酸氢吗啡酮0.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缓慢静脉注射)复合丙泊酚麻醉,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复合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检查即刻(T1)、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T2)及术毕(T3)的SBP、HR及SpO2,并观察两组丙泊酚用量、副作用、术后疼痛VAS评分、苏醒时间、检查操作时间以及离院时间。 结果 与T0比较,在T1、T2时点两组HR明显减慢,SBP和SpO2明显降低(P<0.05),其中B组在T1、T2时间点的SBP和HR下降比A组明显(P<0.05);丙泊酚用量A组[(103±14) mg]明显少于B组[(170±22) mg](P<0.05),术后VAS评分A组[(1.2±0.6) 分]低于B组[(3.0±0.6) 分](P<0.05),体动反应A组(5例)明显少于B组(18例)(P<0.05)。 结论 盐酸氢吗啡酮复合丙泊酚可安全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并减少丙泊酚用量,麻醉平稳、效果确切。

SD大鼠腹腔注射α2受体阻滞剂——育亨宾对地佐辛镇痛作用的影响   收藏
王敏, 周学龙, 王寅, 郁丽娜, 严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α2受体阻滞剂——育亨宾对地佐辛镇痛效应的影响。 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10只):A1组、B1组、C1组、D1组、A2组、B2组、C2组和D2组。A1组、B1组、C1组和D1组采用足底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的方法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并于造模后第3天分别腹腔给予生理盐水、地佐辛(2.5 mg/kg)、育亨宾+地佐辛(2.5 mg/kg+2.5 mg/kg)和育亨宾(2.5 mg/kg),给药后0.5 h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A2组、B2组、C2组和D2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于造模后第7天分别腹腔给予生理盐水、地佐辛(2.5 mg/kg)、育亨宾+地佐辛(2.5 mg/kg+2.5 mg/kg)和育亨宾(2.5 mg/kg),给药后0.5 h测定各组大鼠的TWL与PWT。 结果 与A1组[(8.3±2.0) s,(5.0±1.6) g]比较,B1组[(16.7±3.2) s,(12.1±2.0) g]与C1组[(12.3±3.5)s,(7.8±3.3) g]大鼠的TWL与PWT显著升高(P<0.05),而D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C1组大鼠的TWL与PWT显著降低(P<0.05)。与A2组[(6.2±1.9) s,(4.6±1.5) g]比较,B2组[(11.3±3.0) s,(11.4±3.3) g]与C2组[(8.7±1.6) s,(6.4±0.7) g]大鼠的TWL与PWT显著升高(P<0.05),而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2组比较,C2组大鼠的TWL与PWT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在慢性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腹腔注射α2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弱地佐辛的镇痛作用。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收藏
高福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 方法 下腹部择期手术120例,年龄28~66岁,ASA分级Ⅰ、Ⅱ级,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0.5 mg/L舒芬太尼复合0.2% 罗哌卡因组(Ⅰ组)、5 mg/L芬太尼复合0.2%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2% 罗哌卡因组(Ⅲ组)。所有患者术后镇痛均采用PCEA模式,观察镇痛后4、8、16、24、48 h的MAP、HR、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 RSS)情况,并记录48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结果 各时点Ⅰ组VAS评分 [(1.4±0.4)、(1.6±0.5)、(1.5±0.4)、(1.6±0.3)、(1.3±0.3) 分]和Ⅱ组VAS评分[(1.5±0.6)、(1.6±0.4)、(1.7±0.6)、(1.5±0.4)、(1.4±0.6) 分]明显低于Ⅲ组[(2.1±0.7)、(2.4±0.6)、(2.4±0.5)、(2.3±0.7)、(2.2±0.8) 分](P<0.05);在8、16、24 h,Ⅰ组RSS[(2.4±0.6)、(2.1±0.9)、(2.4±0.5) 分]高于Ⅱ组[(1.4±0.7)、(1.6±0.6)、(1.6±0.4) 分]和Ⅲ组RSS[(1.7±0.6)、(1.4±0.3)、(1.6±0.6)](P<0.05);Ⅰ组和Ⅱ组镇痛泵总按压次数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18次,P<0.05);Ⅰ组和Ⅱ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Ⅲ组(分别为15%、12.5%、0,P<0.05);3组皆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0.5 mg/L舒芬太尼配伍0.2%罗哌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后PCEA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发生率低。

Airtraq喉镜联合弹性插管探条在预计困难气道支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收藏
刘涛, 李明强, 周立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比较Airtraq喉镜联合弹性插管探条(gum elastic bougie, GEB)和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在预计困难气道患者支气管插管中的效果。 方法 择期行右侧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手术患者48例,张口度大于3 cm,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Airtraq喉镜联合GEB组(A组)和FOB组(F组)。记录插管首次成功率、置管时间、支气管对位用时和气道损伤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和支气管对位成功后2 min时点的 SBP、DBP、HR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浓度。 结果 插管首次成功率A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比95.8%,P>0.05);A组置管时间[(91±17) s]短于F组[(105±19) s](P<0.05);A组支气管对位用时[(132±34) s]长于F组[(55±12) s](P<0.05);气道损伤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DBP、HR和血浆NE浓度在插管完成后2 min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且A组高于F组(P<0.05)。 结论 Airtraq喉镜联合GEB用于预计困难气道支气管插管与FOB一样安全有效,但支气管对位较慢,心血管应激反应较大。

综述
右旋氯胺酮在成年人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收藏
董成燕, 马加海, 李志, 李克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1-1.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右旋氯胺酮在欧美各国已广泛使用,与我国临床使用的消旋氯胺酮比较,其麻醉、镇痛效应更强,精神副反应及分泌物更少,苏醒时间更短。 目的 综述右旋氯胺酮的临床应用,为该药在国内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内容 就右旋氯胺酮在麻醉诱导与维持、疼痛治疗、ICU的镇静镇痛及小儿麻醉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趋向 使右旋氯胺酮更加安全、有效、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肢体缺血预处理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艳超, 潘道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外科手术及肝移植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是术后肝功能衰竭和移植物无功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LIPC)可减轻HI/RI,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目的 通过综述LIPC减轻HI/RI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减轻HI/RI提供新的思路。 内容 介绍HI/RI机制及LIPC减轻HI/RI的可能作用机制。 趋向 LIPC作为减轻HI/RI的措施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单肺通气期间麻醉期用药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收藏
纪凡层, 牟爱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低氧血症是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HPV)是肺血管对局部低氧分压的反射性收缩,可以减少肺内分流(pulmonary shunt fraction, Qs/Qt)、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ial oxygen, PaO2)、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OLV期间麻醉期用药对Qs/Qt的影响,指导临床应用。 内容 综述OLV期间麻醉期用药对机体HPV、Qs/Qt和PaO2的影响。 趋向 OLV期间麻醉期用药可以对HPV产生抑制或增强作用,从而影响Qs/Qt和PaO2。临床上要避免使用抑制HPV作用、增加Qs/Qt的药物,防止患者出现低氧血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信号通路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的作用   收藏
陈无田, 丁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作为围术期重要的呼吸支持方式和临床危重症患者救治时辅助通气重要的一种手段。MV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 VILI)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HMG)B1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组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核蛋白,近年来其被发现作为一种关键性晚期炎症因子参与了致死性炎症反应的致病机制,从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有学者研究发现,HMGB1在MV肺损伤的机体中表达上调。 目的 明确HMGB1在VILI中所起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内容 简要综述VILI与HMGB1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HMGB1在VIL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 趋向 HMGB1参与了MV所致肺损伤中相关炎症通路的组成,有望成为治疗VILI的新靶点。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在新生儿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潘灵辉, 冯继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TREM)-1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表达,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β 等促炎因子,在炎症的级联放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了解TREM在新生儿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综述TREM来源及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TREM-1的功能、可溶性TREM-1在新生儿疾病(如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生儿感染性肺损伤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趋向 TREM-1在新生儿肺损伤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早期脓毒症生物分子预警的研究进展   收藏
朱飞宇,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脓毒症是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提高脓毒症预警的准确度并及时进行治疗是脓毒症早期干预的重点。失控的炎性应答可导致促炎反应/抗炎反应平衡的破坏、患者早期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生物化学技术能够提供快速可信的方法以鉴别脓毒症。 目的 归纳目前有助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基于多重PCR的检测方法。 内容 归纳C反应蛋白(C-reactin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IL-6、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s-binding protein, LBP)、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sTREM-1)、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R)、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肾素?蛳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基于多重PCR的病原体检测对脓毒症早期预警的作用。 趋向 尚无一种单一的生物标志物或生物分子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预警以有效地鉴别脓毒症。PCT是目前最常用于脓毒症诊断及危重程度判断的唯一实践性生物分子。未来对脓毒症早期预警的研究可更多注重联合使用多种生物学标志物。

自身免疫反应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高令奇, 郑吉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缓解CRPS疼痛反应,注射CRPS患者血清可引起小鼠类似CRPS的表现。 目的 回顾自身免疫在CRPS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探讨自身免疫参与CRPS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内容 对于自身抗体在CRPS中的发现、可能机制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趋向 自身免疫参与CRPS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阐明CRPS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治疗CRPS提供了新的靶点。

胃泌素释放肽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收藏
李金宝, 阮林星, 郭龙, 蒋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GRP)是一种神经肽,属于铃蟾肽类(bombesin, BB),表达于多种组织(胃肠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以及骨骼肌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GRPR)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近年来,GRP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显示RC-3095作为GRPR特异性拮抗剂具有抗炎作用。 目的 探讨GRP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内容 主要从脓毒症、关节炎、胃肠炎、眼葡萄膜炎等炎性疾病着手,对 GRP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趋向 GRP-GRPR将有可能成为炎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并有望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

吸入麻醉药促发育期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   收藏
丁芳, 郑利民, 罗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吸入麻醉药的麻醉作用是可逆的,对中枢神经系统不会遗留任何副作用。近年基础研究发现,实验动物尤其是处于发育期动物,暴露于吸入麻醉药后,可出现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吸入麻醉药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增加有关。 目的 综述吸入麻醉药诱导发育期大脑神经元凋亡可能的分子机制。 内容 吸入麻醉药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并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β-淀粉样蛋白质集聚,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趋向 对吸入麻醉药神经毒性防治的研究起推动作用。

谷氨酸在维持或损害记忆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收藏
刘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37 (2):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适当激动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 GluR)是学习记忆所必须的,然而过度激动GluR则会在海马区域内产生病理性的长时程增强效应,严重者会出现兴奋性毒性(excitotoxicity, EAA)反应,诱发神经元损伤,导致认知障碍。 目的 探讨谷氨酸(glutamate, Glu)对记忆的双向调节作用。 内容 综述Glu的含量、生理和调节机制、GluR的种类和结构特点、Glu维持记忆的机制及其参与EAA反应进而损害记忆的过程。 趋向 神经系统正常运作需要Glu的浓度和GluR活性均处于适宜水平。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