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共识  论著  综述 
专家共识
再论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收藏
麻醉编辑部,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1 )   HTML( 18 )     PDF( 58 )

2023年已逝,我们迎来了2024年,这是疫后各行各业全面复苏与发展的一年,也是期刊换届后的一年。在新的一年中我国麻醉学科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应认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坚持继承创新,提出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与切实的方法,凝心聚力将我国麻醉学科推向新的、更高的平台。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我国麻醉学科发展又一次历史机遇以及面临的时代挑战。

论著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王洁, 马婷婷, 崔倩宇, 王娟, 曾敏, 彭宇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4 )     PDF( 44 )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术后谵妄(POD)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择期行DBS的PD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及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2例)及非谵妄组(155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2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52例(25.1%)患者发生POD。与非谵妄组比较,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术前改良Hoehn‑Yahr(H‑Y)分级较高,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 1.09,95%置信区间(CI) 1.03~1.16,P=0.002]、术前改良H‑Y分级(校正OR 2.67,95%CI 1.42~5.00,P=0.002)以及术后第1天NRS疼痛评分(校正OR 1.44,95%CI 1.22~1.70,P<0.001)是DBS 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D患者行DBS后谵妄的发生率为25.1%,年龄、术前改良H‑Y分级以及术后第1天NRS疼痛评分是POD独立危险因素。

右美托咪定通过调节BDNF/NLRP3通路减轻氧糖剥夺诱导的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和焦亡   收藏
郭慕真, 李红, 王慧玲, 张发展, 宋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9 )     PDF( 42 )

目的 本研究采用体外氧糖剥夺(OGD)模型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在缺血性脑卒中(IS)对人脑星形胶质细胞(HA)中的作用,并揭示其潜在机制。 方法 以HA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组(每组3孔):对照组(Control组),OGD组,分别使用0.5、1.0、2.0 μmol/L Dex处理OGD模型组(0.5 μmol/L Dex+OGD组、1.0 μmol/L Dex+OGD组、2.0 μmol/L Dex+OGD组),在OGD模型细胞中添加200 nmol/L K‑252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剂]组(OGD+K‑252a组),在OGD模型细胞中添加1.0 μmol/L Dex组(OGD+Dex组),在OGD模型细胞中联合使用1.0 μmol/L的Dex和200 nmol/L K‑252a组(OGD+Dex+K‑252a组),在正常细胞中添加200 nmol/L K‑252a组(K‑252a组),正常细胞中联合使用200 nmol/L K‑252a和5 μmol/L的BAY11‑708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抑制剂]组(K‑252a+BAY11‑7082组)。以上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DNF、NLRP3、活性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和消皮素D(GSDMD)蛋白N端(GSDMD‑N)的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盐(DCFDA)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焦亡情况。 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OGD组IL‑1β、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5),BDNF蛋白水平降低(P<0.05);0.5 μmol/L Dex+OGD组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均升高(均P<0.05);1.0 μmol/L Dex+OGD组和2.0 μmol/L Dex+OGD组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均升高(均P<0.05);K‑252a组IL‑1β、IL‑18含量,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OGD组比较:0.5 μmol/L Dex+OGD组、1.0 μmol/L Dex+OGD组、2.0 μmol/L Dex+OGD组IL‑1β、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均降低(均P<0.05);1.0 μmol/L Dex+OGD组、2.0 μmol/L Dex+OGD组BDNF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0.5 μmol/L Dex+OGD组、1.0 μmol/L Dex+OGD组NLRP3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1.0 μmol/L Dex+OGD组、2.0 μmol/L Dex+OGD组活性caspase‑1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0.5 μmol/L Dex+OGD组、1.0 μmol/L Dex+OGD组、2.0 μmol/L Dex+OGD组GSDMD‑N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OGD+K‑252a组IL‑1β、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5),BDNF蛋白水平降低(P<0.05);OGD+Dex组IL‑1β、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5),BDNF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OGD+Dex组比较,OGD+Dex+K‑252a组IL‑1β、IL‑18含量,ROS荧光强度,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0.05),BDNF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K‑252a组比较,K‑252a+BAY11‑7082组IL‑1β、IL‑18含量,细胞焦亡率,NLRP3、活性caspase‑1、GSDMD‑N蛋白水平均降低(均P<0.05)。 结论 Dex通过诱导BDNF的释放,阻断NLRP3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减轻由OGD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和细胞焦亡。

个体化预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收藏
刘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43 )

目的 探讨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选取马鞍山十七冶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行剖宫产椎管内麻醉的240例产妇作为模型组,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行剖宫产椎管内麻醉的44例产妇作为验证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 模型组240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产妇中有110例产妇发生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5.8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28 kg/m2、先兆子痫、糖尿病、术前心率≥90 次/min及宫高>36 cm等是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组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19[95%置信区间(CI)0.683~0.756,P<0.05],验证组的C‑index为0.731(95%CI 0.699~0.764,P<0.05);模型组与验证组的校正曲线皆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度较好;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708(95%CI 0.675~0.741,P<0.05),敏感度72.93%,特异度80.90%,阴性预测值80.00%,阳性预测值71.43%;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0.720(95%CI 0.687~0.753,P<0.05),敏感度75.41%,特异度82.36%,阴性预测值83.14%,阳性预测值73.82%;模型组的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为24%~84%时,列线图预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净获益值较高,验证组的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为23%~100%时,列线图预测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净获益值较高。 结论 BMI≥28 kg/m2、先兆子痫、糖尿病、术前心率≥90 次/min及宫高>36 cm等是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发生低血压的列线图模型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一般。

福沙匹坦双葡甲胺联合帕洛诺司琼预防及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研究   收藏
魏亚波, 乔迎帅, 冯爱敏, 李喜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1 )   HTML( 10 )     PDF( 29 )

目的 观察与评价注射用福沙匹坦双葡甲胺联合帕洛诺司琼预防治疗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帕洛诺司琼组(A组),福沙匹坦双葡甲胺组(B组),福沙匹坦双葡甲胺联合帕洛诺司琼组(C组)。A组用药帕洛诺司琼0.075 mg,B组用药福沙匹坦双葡甲胺150 mg,C组用药福沙匹坦双葡甲胺150 mg加帕洛诺司琼0.075 mg。观察患者术后2 h、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2天PONV发生情况,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术后2 d内因呕吐不耐受需追加紧急补救止吐药物(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PONV补救)的例数和镇痛补救的例数。记录患者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输液量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2 h,与A组比较,C组PONV 0级患者例数增加,PONV 1、2、3级患者例数降低(均P<0.05)。术后第1天和第2天,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者PONV 0级患者例数增加,PONV 1、2、3级患者例数降低(均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增加(均P<0.05)。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输液量、PONV补救例数、镇痛补救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事件未见发生。 结论 福沙匹坦双葡甲胺联合帕洛诺司琼能够有效、安全用于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

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用药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   收藏
薛彬, 张瑞冬, 郑吉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5 )     PDF( 45 )

目的 探讨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滴鼻。术中应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TOF)模式监测肌松。术毕当肌松监测TOF T2再现时,两组患儿均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患儿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记录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毕体温、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拮抗后5 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苏醒期皮疹、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手术时间、术毕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儿拔管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 BIS较低(均P<0.05),肌松拮抗前即刻收缩压较低(P<0.05);其余时点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醒期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实验组患儿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儿童术前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不会延长2 mg/kg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诱导残余肌松的恢复时间。

不同温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后对阻滞区域皮温及阻滞特性影响的研究   收藏
段磊, 王泽鹏, 黄荔刚, 杨景康, 马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8 )     PDF( 54 )

目的 探讨经红外热像仪观测下不同温度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对皮温变化及阻滞特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择期行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63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温组(注射37 ℃ 0.5%罗哌卡因15 ml,W组)、常温组(注射23 ℃ 0.5%罗哌卡因15 ml,N组)和低温组(注射4 ℃ 0.5%罗哌卡因15 ml,L组),每组21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患肢阻滞后5~30 min(每5 min记录1次)大拇指甲床下0.81 cm2区域(桡神经支配区域)皮温变化、小拇指甲床下0.81 cm2区域(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变化。次要观察指标:术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区镇痛维持时间、术后24 h羟考酮消耗量和神经阻滞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神经阻滞后5~30 min,W组患者患肢桡、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高于N组和L组(均P<0.05),N组患者患肢桡、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高于L组(均P<0.05)。阻滞后30 min,W组患者患肢桡神经支配区域皮温高于同组尺神经(P<0.05);N组患者患肢两神经支配区域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患肢桡神经支配区域皮温低于同组尺神经(P<0.05)。W组患者术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N组和L组(均P<0.05),L组患者术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长于N组(P<0.05);W组患者术区镇痛维持时间长于N组和L组(均P<0.05),L组患者术区镇痛维持时间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患者术后24 h羟考酮消耗量低于N组和L组(均P<0.05),L组患者术后24 h羟考酮消耗量高于N组(P<0.05)。L组患者注药时有1例发生注射痛,其余2组未见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经红外热像仪观测下,37 ℃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桡、尺侧支配区域皮温高于23 ℃、4 ℃罗哌卡因。与23 ℃、4 ℃罗哌卡因比较,37 ℃罗哌卡因可缩短术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术区镇痛维持时间,并减少术后24 h羟考酮消耗量。

肥胖患者腹腔镜胃减容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阿里木江, 王晓丽, 瞿莉, 徐桂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42 )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腹腔镜胃减容术(LSG)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全身麻醉下行LSG的271例肥胖患者资料,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体重指数(BMI)≥35 kg/m2、性别不限、年龄18~50岁。根据患者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30 min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300 mmHg(1 mmHg=0.133 kPa),93例]和非低氧血症组(PaO2/FiO2>300 mmHg,178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吸烟史及合并基础病史、术前检查、手术和麻醉相关因素,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肥胖患者LSG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患者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4.7%。与非低氧血症组比较,低氧血症组男性占比、体重、BMI、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史比例、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等较高(均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PaO2较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比值比(OR) 1.340,95%CI 1.171~1.535,P<0.001]、OSAHS病史(OR 2.800,95%CI 1.423~5.511,P=0.003)和手术时间(OR 1.041,95%CI 1.017~1.066,P=0.001)是肥胖患者LSG后早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肥胖患者LSG后早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OSAHS病史、手术时间。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赵丹枫, 管伟, 刘付玉, 王海彬, 李钰, 李希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6 )     PDF( 44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 296例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0例)和非脑卒中组(1 266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实验室资料、麻醉相关资料、骨折及手术相关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96例患者,其中30例术后发生脑卒中,发生率为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比值比(OR)4.441,95%置信区间(CI)1.243~15.861,P=0.022]、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OR 1.057,95%CI 1.006~1.110,P=0.027)较高、颈动脉斑块(OR 2.760,95%CI 1.191~6.395,P=0.018)、术中低血压(OR 2.641,95%CI 1.217~5.730,P=0.014)。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3%;ASA分级Ⅲ‑Ⅳ级、颈动脉斑块、术前RDW较高、术中低血压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戈立秀, 杨静, 张爱民, 贾晓冬, 高巧营, 关鑫, 史佳,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9 )     PDF( 15 )

目的 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共37例,根据临床症状及感染指标分为对照组(15例)、急性期组(临床治疗干预前,22例)和稳定期组(临床干预后,1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D3+ T细胞百分比、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3+CD8+ 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急性期组比较,稳定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CRP的水平降低(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均P<0.05),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CD8+增加(均P<0.05),CD3+ T细胞百分比、CD3+CD8+ 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与CRP呈负相关,与CD3+CD4+ 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呈正相关。 结论 AECOPD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降低,可作为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的辅助指标。

病毒示踪法研究小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传出投射差异   收藏
王宇浩, 张思敏, 李健楠,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32 )

目的 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 方法 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 Ef1α‑DIO‑ 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并将全脑切成厚度为40 μm的冠状脑片,进行全玻片免疫荧光成像扫描,观察DRN中5‑HT能神经元投射向下游的脑区分布。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rAAV2/retro‑ EF1α‑DIO‑ BFP、rAAV2/retro‑EF1α‑DIO‑mCherry和rAAV2/retro‑EF1α‑DIO‑EGFP分别注射到Sert‑Cre小鼠(3只)的伏隔核(NAc)、中央杏仁核(CeA)和腹侧被盖区(VTA),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制备包含NAc、CeA、VTA和DRN的脑切片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标记的5‑HT能神经元在DRN中解剖分布情况。 结果 DRN的5‑HT能神经元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包括梨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NAc、基底前脑、CeA、外侧僵核、外侧下丘脑、VTA等。其中,投射向NAc的5‑HT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DRN的背侧中央区和外侧区,投射向Ce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背外侧区,投射向VT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腹侧束间部。 结论 投射向不同脑区的5‑HT能神经元在DRN的解剖学分布中存在差异,提示DRN内的5‑HT能神经元存在相对独立的多个平行的亚系统。

血红素加氧酶‑1通过调控bHLH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E3/高尔基体应激反应减轻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收藏
张野, 李香云, 黄炎, 吴丽丽, 武丽娜,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7 )     PDF( 27 )

目的 探讨在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bHLH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E3(TFE3)表达与核转位以及高尔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Ctrl组)、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急性肺损伤组(LPS组)、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HO‑1激动剂氯高铁血红素(Hemin)组(LPS+Hemin组)和Hemin组。Ctrl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LPS组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建立小鼠内毒素性ALI模型;LPS+Hemin组腹腔注射Hemin 50 mg/kg,1 h后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建立内毒素性ALI模型;Hemin组腹腔注射Hemin 50 mg/kg。造模12 h后对小鼠进行断颈处死,收取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W/D)值;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活性氧(ROS)的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FE3核转位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HO‑1、TFE3、高尔基体基质蛋白130(GM130)、高尔基体重组和堆叠蛋白65(GRASP65)、囊泡转运蛋白小GTP酶20(RAB20)、突触融合蛋白3(STX3A)、WD重复结构域与磷酸肌醇相互作用蛋白1(WIPI1)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Ctrl组比较,LPS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肺损伤评分、W/D值及细胞凋亡指数升高,ROS、IL‑6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TFE3表达及核转位增多,HO‑1、GRASP65、RAB20、STX3A的表达水平增加,WIPI1、GM130表达水平减少(均P<0.05),Hemin组小鼠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PS组比较,LPS+Hemin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肺损伤评分、W/D值及细胞凋亡指数下降,ROS、IL‑6及TNF‑α含量减少,TFE3表达及核转位减少,HO‑1、WIPI1、GM130表达水平增加,GRASP65、RAB20、STX3A表达水平减少(均P<0.05)。 结论 HO‑1能够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小鼠ALI,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TFE3表达、核转位及高尔基体应激反应有关。

综述
漏钠离子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旭燕, 魏义勇, 王海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1 )   HTML( 7 )     PDF( 39 )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疼痛,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漏钠离子通道(NALCN)是一种与电压无关、非选择性、非失活的阳离子通道,在NP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就NALCN的结构和功能,NALCN通过中枢敏化、外周敏化、调节P物质(SP)的致痛效应以及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参与NP的有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NP发生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收藏
张海霞, 徐佳, 乔昌龙, 王月兰, 吕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9 )     PDF( 21 )

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PMVR)是治疗手术风险高或不适合传统手术的严重二尖瓣反流(MR)患者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替代方法。文章对PMVR的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概述,包括充分的术前评估、采用何种麻醉方式、术中的监测指标、麻醉的诱导及维持策略、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呼吸参数的调整、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等方面,以期为术者术中操作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并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供理论参考。

七氟醚致意识消失的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李思杰, 魏昌伟, 吴安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1 )   HTML( 13 )     PDF( 60 )

七氟醚是一种常见的全身麻醉剂,可用于吸入诱导和麻醉维持。目前,针对七氟醚致意识消失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微观分子靶点的研究证实,γ‑氨基丁酸(GABA)A型(GABAA)受体、乙酰胆碱(ACh)受体和超极化激活环状核苷酸门控(HCN)通道是七氟醚诱导意识消失的潜在靶点,然而其具体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介观的神经环路方面,多个睡眠‑觉醒相关核团以及神经环路参与七氟醚诱导的意识消失。此外,宏观的非侵入性脑成像技术揭示了七氟醚麻醉下意识相关的神经振荡、功能连接和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文章从多层面探讨七氟醚致意识消失机制,为临床意识状态的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实现精准麻醉奠定了基础。

右美托咪定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杨文怡, 刘欣, 邓旭江, 刘宏波, 陈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9 )     PDF( 70 )

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R)激动剂,具有独特的镇静、镇痛、抗交感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ex还具有调节负面情绪、改善睡眠障碍、保护神经系统等作用,且成瘾性较弱,有望成为治疗精神障碍的潜在药物。文章将重点讨论Dex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膈肌超声方法学及预测全麻术后肌松恢复研究进展   收藏
刘力玮, 孔二亮, 凤旭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1 )   HTML( 10 )     PDF( 47 )

术后肌松残余(PRNB)在全麻术后发生率较高,全麻苏醒期呼吸功能是否恢复良好是拔管的重要前提。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超声检查是一项无创、实时、方便的技术。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文献,介绍了膈肌超声多种探查方法和指标,重点探讨膈肌超声预测PRNB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旨在为全麻术后监测肌松残余提出更优技术,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向可视化、精准化、舒适化方向发展。

影响减重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的进展   收藏
吴庆梓,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8 )     PDF( 48 )

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比正常体重患者更可能经历术后恶心呕吐(PONV),减重外科人群中PONV对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目前普通外科中有关于PONV的管理指南,但没有关于肥胖患者PONV预防治疗的既定指南。文章综述与减重手术患者PONV相关的因素,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减重患者PONV防治的效果,希望为减重患者PONV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lncRNA在ALI/ARDS中潜在治疗靶点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庄义鸣, 张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 0-0.  
摘要( 0 )   HTML( 13 )     PDF( 35 )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等途径参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展。通过研究lncRNA在ALI/ARDS的表达变化以及其作用机制,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文章收集近三年为主的研究报道,对lncRNA在ALI/ARDS中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概括了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介导细胞凋亡、细胞焦亡、细胞自噬、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和巨噬细胞激活等,旨在对lncRNA在ALI/AR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展望,探索lncRNA的治疗潜力,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