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抑制小鼠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的siRNA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功能鉴定   收藏
张蓬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构建针对小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siRNA腺病毒载体AdHIF-1α-shRNA-EGFP,鉴定AdHIF-1α-shRNA-EGFP在培养的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中对HIF-1α表达的影响,为研究HIF-1α信号途径在神经干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IF-1α的siRNA靶DNA序列,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小鼠HIF-1α-shRNA-EGFP腺病毒载体,PCR和测序鉴定。体外转染培养的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对AdHIF-1α-shRNA-EGFP转染的细胞进行低氧处理,双重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中HIF-1α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定量HIF-1α基因和蛋白水平。结果 所克隆的序列和已知序列一致;AdHIF-1α-shRNA-EGFP可高效转染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干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HIF-1α-shRNA -EGFP转染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后,低氧条件下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干细胞中HIF-1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分别降低52.05%和67.27%。结论 构建的AdHIF-1α-shRNA-EGFP能够成功抑制低氧条件下小鼠前脑皮质神经干细胞中HIF-1α的表达。

甘露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干预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   收藏
郭文义, 贺萍, 薛立超, 武志平, 梁李娟, 赵嘉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 要】 目的 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甘露醇干预的最佳时机。方法 对缺血再灌注即刻、30min、1h、1.5h甘露醇干预后小鼠海马CA1区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存活细胞数和变性细胞率作出检测。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即刻甘露醇干预组锥体细胞大多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结构完好,细胞间质无水肿表现;存活细胞数为(22.00±1.1)个/100μm,与假手术组(23.00±0. 9)个/100μm无显著差别(P>0.05);变性细胞率(8.17%)较对照组(40.17%)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7.33%)无显著差别(P>0.05)。再灌注30 min以上甘露醇再干预,神经元损伤不能改善。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压梯度建立后及时给予甘露醇建立反相的渗透压梯度,可以有效防止细胞水肿的形成,并能阻断由此引发的不可逆细胞损害。本研究发现恢复灌注30min以上再给予甘露醇基本无效。

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呼吸循环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收藏
朱钧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研究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免气腹组,B组为气腹组。全麻后,潮气量(VT)均为10ml/kg,呼吸频率(RR)均为12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分别于入室平卧后10分钟的时点为T0;手术开始时的时点为T1;A组以手术开始后15分钟的时点为T2,B组以建立气腹后15分钟的时点为T2;以胆囊取出或解除气腹后5分钟的时点为T3,采集血样行实验室检查,并记录生命体征。结果 B组氧分压较A组低,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与A组相比较较高,A组患者术后肩部酸痛及切口疼痛发生率较B组低,A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较B组快 结论 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循环稳定,更有利于氧合,术后肩部酸痛及切口疼痛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预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收藏
黄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布托啡诺静脉预注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ally hysterectomy,LH)对患者术后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48例行全麻下择期LH患者,年龄35岁~60岁,ASAⅠ级~Ⅱ级,采用完全随机的设计分为4组(n=12),B1组、B2组、B3组分别于切皮前10min缓注布托啡诺0.01mg/kg、0.02mg/kg、0.03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C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20ml,分别记录4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术后VAS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B3组术毕苏醒时间较其它3组明显延长(P<0.05);各实验组术后VAS评分比C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间,B2组、B3组术后VAS评分比B1组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各实验组术后Ramsay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 1组、B2组比较,B3组在术后2h、4h、6h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P<0.05)。B3组术后的头晕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0.02mg/kg静脉预注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及较少不良反应,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适宜剂量。 【关键词】 布托啡诺;静脉预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

术中调节全身炎性反应对预防性镇痛的影响   收藏
蒋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老年骨科病人术中使用乌司他丁调节全身炎性反应对预防性镇痛的影响。方法 80例65-80岁骨科手术病人被随机分入全麻+乌司他丁组(A)、全麻+硬膜外麻醉组(B)、全麻+乌司他丁复合硬膜外麻醉组(C)、或单纯全麻组(D),每组20人。所有病人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入室后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后均采用硬膜外镇痛。A组病人在诱导后、切皮前予乌司他丁20万U,然后以20万U/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B组病人在手术前(约15-20min)于硬膜外腔予1%罗哌卡因5ml,之后每45-60min追加5-10ml至手术结束;C组病人联合A组和B组的方案;D组不予其他干预。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记录疼痛情况,包括术后第一次额外使用镇痛药的时间、PCA的有效按压次数和实际按压次数、术前和术后第1、2、3、7天安静和活动下的VAS评分;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取静脉血测IL-6、IL-10的浓度。结果 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组间无差异(P>0.05)。炎性因子方面:术前四组患者的IL-6、IL-10浓度是相似的(P>0.05);术后(第七天较术前),IL-6水平:A组(14.84%)和C组(25.92%)下降,C组下降的幅度更大,B组变化不大(升高3.34%),D组升高(10.50%)。IL-10水平:A组(12.17%)和C组(62.65%)升高,C组升高的幅度更大,B组几乎无改变(下降3.40%),而D组下降(23.12%)。总的来说,抗炎能力:C组>A组>B组>D组。镇痛情况:第一次额外使用镇痛药的时间(h)A组(6.45±15.53)和D组(2.53±1.57)明显早于B组(17.66±19.21)和C组(23.80±25.13)(P<0.01),PCA的实际按压次数D组明显多于其他三组(8.20±8.12 vs. 8.55±9.27 vs. 7.50±8.43 vs. 15.20±12.20,P<0.05)。VAS评分:术前安静或活动状态下四组病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静状态下,四组均达到了满意镇痛(即VAS<3),但是D组术后VAS评分始终高于其他三组(P<0.0 5);活动状态下,除D组外,其他三组都逐步达到了满意镇痛,但是D组于术后第七天仍未能降至3以下,与其他三组构成显著性差异(P<0.0 5)。总的来说,镇痛效果:C组>B组>C组>D组。 结论 术中使用乌司他丁调节全身炎性反应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疼痛,其效果较术前就开始使用硬膜外麻醉弱,但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能产生比单一使用更佳的结果。

冲洗液温度对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围术期体温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收藏
张艳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采取不同温度冲洗液对患者体温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行PKRP的老年患者,ASAI~III级, 选择L2~3间隙行腰-硬椎管内联合麻醉。冲洗液为0.9%氯化钠溶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I组为室温冲洗液;II组为加温至37oC冲洗液。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患者直肠温度、血压、心率,于术前(T0)、术毕(T1)及术后6h(T2)、术后24h(T3)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 血浆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 室温组手术后体温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加温组手术后体温无明显变化。两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两组术中均有降低,但术后24小时室温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 PKRP期间灌洗液温度能引起体温改变和血液稀释,低体温时可致术后血液粘滞度增加。

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效果的影响   收藏
余骏马, 董春山, 陆姚, 朱海娟, 李蕾, 徐瑞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先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全麻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21~57岁,体重42.5~80kg,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两组。C组在麻醉诱导前10min内静脉注射10ml生理盐水,D组以同样的方法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6μg/kg,然后开始麻醉诱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5min(T1)、麻醉诱导前(T2)、注射丙泊酚后1min(T3)、注射丙泊酚后2min(T4) 、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 )、手术开始即刻(T8,即插管后5min )的MAP、HR;记录麻醉诱导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结束至拔管时间、术毕患者清醒时间及拔管时患者有无呛咳反射;记录各病人异丙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各组患者使用阿托品、麻黄素、利喜定及爱络的次数。结果 与C组比较,D组诱导时间缩短(P<0.01),拔管呛咳减少(P<0.05);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阿托品使用率增加(P<0.05),利喜定和爱络使用率减少(P<0.05)。C组T3~8各时间点MAP与T0 时比较,均下降(P<0.05);D组T1 时MAP升高(P<0.05);C组T3~8各时间点MAP较D组有所下降(P<0.05)。C组T4、 T5时HR下降(P<0.05);D组T1~8各时间点HR较T0时均下降(P<0.05);D组T1~3 和T6~8各时间点HR较C组下降(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诱导前预先静脉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可提高全麻质量。

瑞芬太尼、芬太尼对过度肥胖患者麻醉效果及麻醉复苏质量的影响   收藏
王胜, 司马靓杰, 郭素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于肥胖患者全身麻醉及复苏的影响,探索联合应用两种药物的可行性,并找到较为可行的联合方式。方法:随机将实施全身麻醉的肥胖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人,分别是F组,R组,RF1组和RF2 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全身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麻醉后的复苏质量。结果: 麻醉诱导时R组和RF2组在预防插管等刺激所引起的MAP和HR变化较小(P<0.05)。麻醉后R组和RF2 组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较短(P<0.05)和OAA/S评分较小(P<0.05),但是R组的停药后1和3小时的VAS评分较差(P<0.05),RF2组和F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RF2组方式联合应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不仅在全身麻醉中安全有效,而复苏质量较好。

悬吊式与气腹腹腔镜对妇科病人血清细胞因子和HSP70水平的影响   收藏
韩传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比较在不同麻醉方法下妇科悬吊式或气腹腹腔镜病人术中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57例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病人,手术时间均短于100min,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9例。Ⅰ组 ,于静脉全麻下行CO2气体腹腔镜手术;Ⅱ组,于静脉全麻下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Ⅲ组,于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监测三组患者麻醉前(T1)、气腹或悬吊建立后30min(T2)、气腹或悬吊撤除后10min(T3)和术后第二天晨8时(T4)四个时点的TNF-α、IL-6、IL-10和HSP70浓度。结果 麻醉前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和HSP70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各指标的水平均升高,其中Ⅰ组在T3时达峰值,Ⅱ组和Ⅲ组在T4时达峰值。组间比较,Ⅰ组在T2时点的TNF-α水平高于Ⅱ组(P<0.05);在T3时点,Ⅰ组的IL-6、TNF-α和HSP70水平显著高于Ⅱ组(P<0.01),且IL-6/IL-10比值也高于Ⅱ组(P<0.05);此时,Ⅱ组的IL-6和TNF-α水平也高于Ⅲ组(P<0.05)。结论 悬吊式腹腔镜技术免除了CO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降低了术中应激反应水平,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可进一步减轻此术式引起的应激反应。

SLIPA喉罩与PLMA喉罩在短小全麻手术中的气道管理比较   收藏
何德廷, 李建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何德廷1 李建军2 [摘要] 目的 比较SLIPA(Streamlined Liner of Pharyngeal Airway)喉罩与PLMA(laryngeal mask airway ProSeal)喉罩在短小全麻手术中的气道管理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1岁,体重47~78kg, 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短小手术的患者。体重指数(BMI)<30,无喉罩禁忌证,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SLIPA通气组(S组)和PLMA通气组(P组)。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呛咳、声嘶、返流误吸,通气喉罩表面粘血,术毕和术后24小时随访有无咽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喉罩置入难易性(容易:15s内一次性置入成功;稍难:≥15S一次置入成功;困难:2次置入成功或更换型号置入;失败:2次置入或更换型号后均未成功。)和术中通气情况。结果 .两组喉罩插入的成功率相似。通气道插入后,S组2例、P组6例需要进一步调整位置方可进行间歇正压通气(intern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术中P组有5例需要重新调整方可维持IPPV,S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全程IPPV(P<0.05)。两组经调整后SpO2, PETCO2均在正常范围,术前常规置入胃管,均未发生返流误吸和胃胀气情况。与P组相比较,S组喉罩后粘血和术毕咽痛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咽痛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LIPA通气道和PLMA通气道置入简单,气道密封性好,可有效的保证通气,不良反应少。SLIPA通气道的插入操作更容易,同时也没有充气罩,不会因为充气过度或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弥散而导致罩内压增高,维持IPPV较PLMA更稳定。SLIPA喉罩用于短小全麻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更好。

吸烟对七氟烷消除时间的影响   收藏
杨亚雯, 嵇富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探讨在肺功能正常患者中吸烟对七氟烷消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取90例拟行全麻下LC手术且ASA分级1-2级的男性患者,年龄介于20~63岁,分为两组,其中45例为吸烟患者组,45例为非吸烟患者组,其肺功能均正常,行全凭七氟烷吸入麻醉,监测患者呼出七氟烷浓度,并使其维持在1MAC,麻醉时间维持1小时,后关闭挥发罐,监测患者呼出七氟烷浓度自1MAC降至0.3MAC以及0.1MAC所用的时间。结果:呼出七氟烷浓度从1MAC降至0.3MAC吸烟组是99±42s,非吸烟组是117±38s,p=0.23;从1MAC降至0.1MAC吸烟组是411±140s,非吸烟者是501±176s,p=0.0437,吸烟组患者七氟烷消除时间短于非吸烟组患者。结论:在肺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吸烟患者其七氟醚麻醉消除时间较不吸烟患者缩短。

NR2B反义寡核苷酸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µ受体与κ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收藏
张双银, 石翊飒, 卫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2-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NR2B反义寡核苷酸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μ受体与κ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 NMDA受体的NR2B亚基与阿片μ受体与κ受体在介导吗啡依赖和耐受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鞘内埋管成功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吗啡皮下注射首日10 mg/kg, 每日2次,隔日每次增加10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mg/kg,建立吗啡依赖模型,为吗啡依赖组(A组);相应时间点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 B组);末次注射吗啡后4h腹腔注射盐酸纳洛酮4mg/kg激发戒断症状为吗啡戒断组(C 组);在皮下注射吗啡的同时鞘内注射15nmol ANR2B为吗啡+ ANR2B组(D组);在纳洛酮激发前30min 鞘内注射15nmol ANR2B为戒断+ ANR2B组( E组)。应用RT-PCR检测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脊髓和脑干μ受体与κ受体mRNA表达。结果:1、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中µ受体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鞘内注射ANR2B则明显降低脊髓和脑干中µ受体mRNA的表达。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后1h, 脊髓和脑干中µ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激发前30min鞘内注射ANR2B,脑干µ受体mRNA表达较戒断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脊髓中µ受体mRNA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中κ受体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鞘内注射ANR2B组脑干中κ受体mRNA的表达较吗啡依赖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脊髓κ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后1h, 脊髓和脑干中κ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激发前30min鞘内注射ANR2B,脑干κ受体mRNA表达较戒断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而脊髓中κ受体mRNA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β-actin表达量无差异。结论:脊髓和脑干中µ受体与κ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调节了吗啡依赖的形成与戒断症状的表达。NR2B反义寡核苷酸调节µ受体与κ受体的表达是其发挥抑制吗啡依赖形成与减轻戒断症状作用的机制之一。

七氟醚对SD大鼠海马生物钟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收藏
潘志强, 杨俊霞, 郝凌云, 朱丽娇, 鲁显福,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3-1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七氟醚麻醉会导致学习记忆损伤,但其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基因芯片对SD大鼠海马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表明七氟醚能够改变海马内417个基因的表达。生物钟基因与生理节律调节密切相关,为研究七氟醚对该族基因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调查了七氟醚在使用剂量和时间上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方法 用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SD大鼠4小时(n=6/组),麻醉后不同时间分离海马组织并提取总RNA。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 结果 表明被调查的6个生物钟基因Per2、Dbp、Arc、Egr1、Krox20和NGFI-B中,只有Egr和Per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它4个基因则无此关系。此外,6个生物钟基因均有明显时间依赖关系,随着麻醉后苏醒时间增加,其表达水平逐渐趋于正常。 结论 七氟醚对海马生物钟基因表达有较大影响,这种改变会持续较长时间(至少10天),这可能与七氟醚引起的学习记忆损伤有关。

压力图像与回流液相双指征法辅助硬膜外麻醉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收藏
龚玉华, 石海霞, 武丽芳, 拉布旦白拉, 陈冬梅, 钟海燕, 李利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4-1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压力图像与回流液相双指征法辅助硬膜外麻醉定位与监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 择期硬膜外麻醉患者1200例,ASAⅠ~Ⅲ级,年龄、体重、性别不限。根据硬膜外穿刺节段分为6组(n=200):颈组(C4-5/C5-6/C6-7, C组),胸Ⅰ组(T3-4/T4-5, T1组),胸Ⅱ组(T8-9/T9-10, T2组),胸Ⅲ组 (T10-11/T11-12, T3组),腰Ⅰ组 (T12-L1/L1-2, L1组),腰Ⅱ组(L2-3/L3-4, L2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直入法进针,固定至脊上韧带后,退出针芯,穿刺针经三通与ICP传感器连接,进针的同时观察不同层次压力数值与图像变化,当图像显示直线返折,既而曲线波形出现且数值形成落差时,经三通注入3ml气泡盐水无压缩,即可确认进入硬膜外腔,头向置管15cm,退针后留管3cm,固定导管平卧,导管末端连接装有盐水的玻璃注射器。。全程根据压力动态图像显示导管在硬膜外腔,观察回流液性状(-清;+微红;++显红;+++深红;++++血性)5min,回流液性状为(+++)以下,给予试验量、维持量完成手术。观察记录麻醉全程回流液性状。记录到达黄韧带(T0)、硬膜外腔 (T1)、注药动态平衡后(T2)的压力值。观察并记录分次注药后压力图像变化及阻滞效果,各类不良反应。结果 突破黄韧带前,压力数值呈急剧上升像,进针至黄韧带,压力波形为直线。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压力图像呈特异性直线返折,继而出现正弦波形,压力数值明显降低。与T0比较,各组T1、T2均有降低(P<0.05)。与T1比较,各组T2均升高(P<0.05)。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结论 压力图像与回流液相双指征法辅助硬膜外麻醉准确可靠,简便易行,可常规用于各年龄组、各节段硬膜外麻醉。

低温气体机械通气对犬体温和呼吸的实验研究   收藏
魏 福 生, 马龙先, 杨蕾, 钟钦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5-1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观察低温气体机械通气对犬体温、呼吸力学、血气参数值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索一种新的降体温方法及该方法对呼吸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杂种犬18只,随机均分为2组,即低温组(HG)、常温组(N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低温组和常温组分别通4℃低温气体和25℃常温气体,犬气管插管后立即开始计时(即0min并作为基础值)连续观察240min。每30min分别观察并记录实验犬鼻咽温、腋温、血温;取机械通气0min、1h、2h、3h、4h五个时间点分别观察并记录实验犬动脉血气(PaO2、PaCO2、PH)和呼吸力学参数(Raw、PIP、Cstat)。机械通气0min、2h、4h三个时间点用ELISA法测IL-6、TNF-α浓度,最后取肺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低温组和常温组不同通气时间的体温(鼻咽温、腋温、血温)差别无显著性(P>0.05),低温组和常温组各时间点的PaO2、PaCO2、PH及Raw、Ppeak、Cstat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2h、4h时间点的低温组和常温组IL-6水平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在通气2h、4h时间点的低温组IL-6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相应时间点浓度;在2h时间点低温组和常温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但在各时间点两组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低温组肺组织累积平均评分显著低于常温组。 结论:低温气体机械通气对犬的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低温气体机械通气对犬血气交换、呼吸力学没有明显的影响;与常温气体机械通气相比4℃低温气体机械通气能抑制炎性因子(IL-6)的分泌,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

病例析评
全麻后横纹肌溶解症一例   收藏
汪鼎鼎, 李文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报道一男性患者,26岁,全麻下行双扁桃体摘除+腭咽成形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血肌酸激酶上升至正常值上限160倍,经治疗后患者康复。

综述
脂肪乳用于脂溶性药物急性毒性的救治   收藏
张鸿飞, 徐世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脂肪乳(lipid emulsion,LE)复苏治疗主要指输注LE可救治布比卡因等局麻药物中毒所致的顽固性心搏骤停。最近,研究表明LE亦可用于多种脂溶性药物心血管系统毒性的治疗。LE这一新用途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主要为“脂质池”效应。未来应重点关注LE救治有效的确切机制,寻求临床适用的最佳使用方法。

缺血后处理与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   收藏
张维亮, 赵砚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能明显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已经得到证实,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组织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然而近些年提出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在IPo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从MPTP的角度探讨IPo的保护机制。目的 阐述MPTP在IPo器官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内容 MPTP是IPo发挥作用的最终靶点。它是位于线粒体内外膜上的复合蛋白孔道,其开放程度与细胞钙离子超载、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氧活性物质增多、凋亡蛋白释放等关系密切。IPo可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器官保护作用,对MPTP的调节是其重要方面。趋向 MPTP的研究完善了IPo器官保护机制。

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收藏
何智勇, 张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概述:研究表明常规静态血流动力学监测不能准确反映术中患者的循环容量状态。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种崭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能动态的、准确的预测液体反应性。 目的:主要介绍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 内容: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以呼吸运动时心肺相互作用为基本原理,将心室每搏量周期性变化的程度作为衡量指标,以此预测和评估循环系统对液体负荷的反应性,进而对循环容量状态进行判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依据不同的监测原理把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分成三类,分别介绍三类监测参数的应用和局限性。 趋向: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临床医生进行循环监测提供了更有效、更准确的评估方法,它的应用前景更加光明。

磷酸丙泊酸钠与镇静   收藏
谢莉, 方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磷酸丙泊酸钠(磷酸丙泊酸,fospropofol disodium,FPD)为新型镇静/催眠药,是一种水溶剂型的丙泊酚前体药,在体内通过代谢释放出活性的丙泊酚(f)发挥镇静效应。由于FPD在体内的水解过程,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较脂肪乳剂型的丙泊酚有显著差异。已有的临床实验证实,FPD可安全有效的用于结肠镜、纤维支气管镜及小手术病人的镇静。随着研究的进一步进展,磷酸丙泊酸钠将有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右美托嘧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   收藏
王凯元, 薛玉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1-2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XM)作为一种高效的α2受体激动剂,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倍受关注。本文主要介绍DXM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特点以及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收藏
熊万霞, 葛圣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2-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各试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内容与目的:本文主要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应用时的适应证、药物选择、治疗时机、持续时间及存在的问题与争议,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及研究提供依据。趋向:随着对β受体阻滞剂认识的深入,其临床应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但目前各项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超声引导在小儿区域麻醉中的应用   收藏
南洋, 李挺, 李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3-2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超声技术已经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得到应用。它通过实时成像方法来定位目标神经,使麻醉医师在实施小儿神经阻滞时能够直视各种解剖结构,观察穿刺针进针深度及局麻药扩散情况,从而提高了小儿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减少了并发症。本文综述超声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应用的优势,同时介绍了超声引导下各种小儿神经阻滞的实施及超声成像特征,为超声引导在小儿区域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再议围术期容量管理   收藏
李卫霞, 刘鲲鹏, 李成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4-2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围术期液体治疗一直是一个广受争论的临床难题。尽管有较多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观察,但围术期最佳补液方案仍是临床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之一。目的 总结目前液体治疗相关的证据,分析不同液体治疗方案对术后预后的影响。内容 在围术期应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的相关情况,采取目标导向性补液方案,而不是根据固定的补液公式来制定治疗方案。输注的液体种类取决于需要补充的特定生理间隙和不同溶液的药代学特性。趋向 未来研究的关注点在于特定手术患者的具体液体治疗方式,液体给予时机以及诊断容量不足和指导液体治疗的监测方法的改进。

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收藏
张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5-2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引起颈肩痛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基本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微创介入治疗三大类,传统的治疗保守疗法不能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因此只能缓解症状,容易复发:外科手术治疗的缺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和远期效果不理想等,因此,近年来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发展很快,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能同时治疗多个节段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腰痛的循征医学诊疗进展   收藏
俞晓杰, 王祥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6-2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腰痛,又称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引起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很多,本文提供了基于循征医学的腰痛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医生首先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便把患者归类为机械性、神经性或继发性腰痛中的一类。对于非特异性腰痛不应该常规使用影像学检查。对于大多数腰痛患者,一线的药物治疗是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对于腰痛的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等还存在争议,应该根据循征医学证据选择所熟悉的治疗。

日间手术麻醉离院标准   收藏
李芸, 李天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27-2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随着日间手术越来越趋于主流,已经成为麻醉医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1994年美国非住院手术占总手术例数的66%⑴。离院时间和未预料到的再次入院率是通常评价日间手术麻醉效率和结果的指征(2)。一例成功的日间手术麻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患者尽早而安全地离院。实施日间手术麻醉后患者应在医院停留多长时间,这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制订出公认的合理的安全性高的离院标准。

吗啡复合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探讨   收藏
周乃宝, 王凯国, 李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31-3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顽固性癌痛在所有癌痛患者中约占3%-2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疼痛导致的过度应激会严重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吗啡复合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在理论上可以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目的:本文初步探讨吗啡复合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内容:吗啡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晚期癌痛药物,但吗啡长期大量应用会导致耐受及痛觉过敏,同时它本身也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小剂量氯胺酮可拮抗吗啡的这些作用并减少吗啡用量,两者复合有协同或相加作用,通过缓解疼痛减轻机体过度应激来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同时两种药物也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相应受体引起其功能数量的变化,其机制可能与NF-κB、NO、cAMP和cGMP等物质存在密切关系。趋向:本文会为研究吗啡复合氯胺酮对顽固性癌痛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心血管手术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研究进展   收藏
田丽娟, 晏馥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32-3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疼痛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疼痛危害性认识的提高,心血管手术术后急性疼痛受到麻醉医生和患者的广泛重视。麻醉技术的发展和镇痛方法的改进,对麻醉医生处理术后急性疼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心血管手术术后急性疼痛,提高其疗效。内容 本文对心血管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影响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心血管手术术后镇痛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趋向 心血管术后急性疼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新型镇痛模式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氧自由基与水通道蛋白4在脑水肿中作用机制及联系   收藏
陈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41-4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如血管畸形、动脉瘤、高血压、肿瘤所引起 ,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35 %左右 ,病死率高达 50 %以上 ,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可引起多种继发病变如: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其中脑水肿的产生是脑出血后导致ICH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脑组织中异常水分储留使脑容积增加 ,导致颅内高压 ,直接威胁病人生命及预后。如何抑制或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是目前实验研究的重点。水通道蛋白(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与水通透性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2],其主要影响水跨膜转运和细胞内外环境平衡调节。AQP4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导致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脑出血后使得血肿周围脑组织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及自由基反应病理性加剧。本文就脑水肿形成机制以及和AQP4、氧自由基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谷氨酸转运体与缺血性脑损伤   收藏
张霞婧, 贾济, 朱萧玲, 陈绍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42-4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缺血性脑损伤伴有损伤级联反应的发生,主要有兴奋性毒性、钙超载、炎症和细胞凋亡等机制。脑缺血早期神经末梢大量释放谷氨酸,持续过度兴奋谷氨酸受体,胞外钙超载引发一系列毒性反应,引起急性坏死,延迟性细胞坏死和凋亡,并与缺血后的炎症反应相关。谷氨酸循环是谷氨酸主要的清除机制,调节谷氨酸转运体的活性有助于减轻脑缺血时谷氨酸造成的损伤,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谷氨酸转运体与脑缺血的关系展开综述。

不同种类液体复苏对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收藏
赵利, 孙建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6): 43-4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脓毒血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脓毒血症本身及其发病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均可导致患者全身凝血功能的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为保证组织灌注和氧供,脓毒血症的治疗指南将液体复苏治疗列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液体复苏治疗对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究竟有何影响,目前尚无定论,因而是近期脓毒血症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液体复苏对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