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5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严重创伤患者宜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   收藏
景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13-51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严重创伤患者迅速出现以 “创伤凝血病、 低体 温、 酸中毒” 为特征的致命三联征。对此类患者应在 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同时即刻展开损伤控制性复苏, 同时积极实施麻醉处置。DCR 的中心内容包括维持 “允许性低血压” , 应用新鲜血 液或血液制品补充凝血因子,纠正早期凝血障碍, 适量高张盐制剂和应用等量血浆红血球进行容量 复苏, 减少晶体液应用, 纠正酸中毒, 恢复体温等急 救措施。麻醉处置要素除上述复苏处理外, 还应根 据创伤情况选用麻醉药物及方式, 控制气道, 机械 呼吸, 调整酸碱平衡, 实施围术期脏器功能保护与 调控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

论著
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早期诊断前列腺电切综合症的临床意义   收藏
黄辉, 陈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17-51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TURP)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情况,结合各时间点的电解质,渗透压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探讨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前列腺电切综合症(TURS)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择期行TURP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两组:CVP监测组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测压,动态监测CVP对;照组不做CVP监测。观察组CVP较术前升高超过5cmH2O,或者大于12cmH2O,给予利尿及高渗钠处理。对照组如发现患者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伴有低钠血症,处理方法同观察组。记录术前,术中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电解质;血浆渗透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TURS发生情况等。结果:CVP组中心静脉压随手术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其中有5名患者CVP较术前升高5cmH2O或者大于12cmH2O。对照组血钠值变化,术后与术前比较下降明显(P<0.01),CVP组无明显差异。CVP组血浆渗透压至手术结束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了1例TURS,CVP组没有出现典型的TURS病例,但有5例患者出现了CVP的增高。结论: CVP能反映机体的容量负荷,通过早期的利尿脱水治疗,减少容量负荷,降低了TURS的发生;在TURP术中,冲洗液吸收所致的血容量变化较电解质变化早,故CVP持续动态监测对TURS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丙泊酚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JNK活性的影响   收藏
陈龙, 陈西艳, 房孝梅, 张茂银, 成勤, 张稳稳, 刘功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20-52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应用丙泊酚后处理对肺组织p-JNK的影响。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内毒素致伤组(LPS 5 mg/kg 尾静脉注射,B组);丙泊酚低剂量治疗组(丙泊酚2 mg/kg诱导后,4 mg﹒kg-1﹒h-1 维持,C组);丙泊酚高剂量治疗组(丙泊酚4 mg/kg诱导后,8 mg﹒kg-1﹒h-1 维持,D组)。每组大鼠均在诱导后1、2、3、4 h时经放血处死大鼠(采用放血法随机活杀6只大鼠并留取肺组织标本),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肺组织JNK磷酸化的水平。结果B组在LPS注射后各时点肺组织JNK磷酸化水平均较A组显著升高( P<0.05或P<0.01),尤以3 h时最为显著(P=0.002<0.01),而在应用丙泊酚处理后,虽然大鼠的肺组织JNK磷酸化水平也较A组同时点相比有显著的升高( P<0.05和P<0.01),但和B组相比却有显著的降低(P<0.05或P<0.01),在3h时降低最为明显(P=0.008<0.01)。结论 丙泊酚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p-JNK的表达。显。结论 丙泊酚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p-JNK的表达。

超声心动图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管理重要性的研究   收藏
周莹, 朱达, 尹万红, 刘丹, 刘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24-52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超声心动图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由具备基本心脏超声检查能力的ICU医师完成的超声检查对ICU患者管理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观察研究的方法,纳入并记录2009年8月-2010年5月本院ICU中行经胸(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 TTE)或经食管(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m TEE)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人的基本信息,所患疾病,超声检查指征,阳性发现及对原有诊疗的改变。结果 共82例ICU患者行超声检查142次,其中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性休克43例,失血性休克8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1例,其中TTE86次,TEE56次。超声改变了54(66%)例患者的治疗策略,其中包括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及容量治疗策略,及时外科干预及有创治疗或检查等。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指导ICU患者的监测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由ICU医师实施超声检查是可行的。超声在ICU中最主要的应用于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室功能及容量情况,同时其也能对一些ICU中常见严重并发症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

谷氨酰胺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收藏
吴亚谋, 刘月江, 胡柳, 夏江燕, 景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28-53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观察L-谷氨酰胺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变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n=10)、谷氨酰胺组(Gln组,n=10)、2型糖尿病组(DM组,n=12)、2型糖尿病+谷氨酰胺组(DM+Gln组,n=15)。实验动物分组饲养,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并稳定后予以谷氨酰胺(1g.kg-1.d-1)继续灌胃3周,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第1、6、9周末空腹血糖值(FBG)和空腹血胰岛素值(F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值(HOMA-IR)。于第9周末取大鼠腓肠肌检测肌细胞葡萄糖转移蛋白4(GLUT4)向细胞膜转位量和细胞内葡萄糖转移蛋白4信使RNA(GLUT4mRNA)表达量。 结果在第6周末,DM组和DM+Gln组大鼠FBG分别升高为(16.3±3.7)mmol/L和(15.9±4.8)mmol/L,分别与C组(5.9±1.4)mmol/L和Gln组(5.9±0.9)mmol/L相比显著升高(P<0.05)。同时间点DM组和DM+Gln组HOMA-IR均分别升高为(4.1±0.5)和(4.0±0.6),分别与C组(3.4±0.3)和Gln组(3.3±0.4)相比显著升高(P<0.05);在第9周末,DM+Gln组FBG(15±9)mmol/L明显低于DM组(24±12)mmol/L(P<0.05),DM+Gln组HOMA-IR(3.0±0.6)明显低于DM组(3.7±0.4)(P<0.05),同时间点C组(3.3±0.4)和Gln组(3.2±0.5)也明显低于DM组(P<0.05);四组之间GLUT4蛋白膜转位量和GLUT4mRN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2型糖尿病大鼠连续投入谷氨酰胺三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维持血糖相对稳定,但其机制与葡萄糖转运体基因表达和蛋白转运无关。

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与时间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远期影响   收藏
朱玲玲, 张良成, 许清秀, 赖忠盟, 郭永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32-53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和时间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BDNF表达的远期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5.1%七氟烷1.3h组(S组)、3.4%七氟烷2h组(M组)和1.7%七氟烷4h组(L组),每组20只。麻醉后第21天进行旷场实验和新异物体识别实验,随后采取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BDNFmRNA的表达。结果 ①各项检测均未发现S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② 旷场实验发现M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新异物体识别实验中M组在第24h的探究新物体时间所占比值为63.4%,明显低于对照组69.8%(P<0.05);海马区BDNF平均光密度值和BDNF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9±0.021与0.775±0.02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0251±0.020与0.799±0.023(P<0.05)。③行为学测试与BDNF和BDNFmRNA检测显示,L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同M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可能导致新生大鼠远期的认知功能下降,其中时间因素影响较大,可能与海马部位BDNF表达下降有关

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收藏
徐浩, 孟祥忠, 宋博, 高巍, 徐礼鲜, 张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37-54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HOS)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组(N组)、中毒组(C组)和中毒治疗组(H组),中毒治疗组再根据输注HOS剂量不同分为,在中毒后1h输注HOS 20ml/kg (H20组)、25ml/kg (H25组)和30ml/kg(H30组)。大鼠经腹腔注入CO 120ml/kg建立中毒模型,N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空气。各组大鼠分别在输注不同剂量的液体后即刻抽取动脉血0.5ml进行血气指标检测,染毒后1d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脑、心、肝、肾敏感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CO 120ml/kg 腹腔注射1.5h能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 由96.62±2.4 mmHg降低到43.04±4.13mmHg。中毒后1d 能够引起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 (NSE)、S-100β蛋白、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 (ALT)、谷氨酰转移酶(GG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明显升高, CO中毒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HOS后,血浆溶解氧的含量显著升高,PaO2 由43.04±4.13 mmHg上升到81.65±3.85mmHg。各种生化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虽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与CO中毒组比较各种指标的升高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其中H30组降低最明显,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经静脉输注HOS能降低急性CO中毒大鼠血浆各种生化指标的含量,对急性CO中毒引起的重要脏器损害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低温暴露对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   收藏
余莉 张成 张雪峰 张铁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41-54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温暴露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巴马小型猪16只,随机分为2组(n=8):常温对照组(C组)和低温暴露组(H组)。两组猪均在15min内按30mL•kg-1量匀速放血,造成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监测放血前(T0)和放血后4h内不同时点(T1~T10)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输出量(CO),并计算每搏量(SV)和体循环阻力(SVR);通过血气分析监测乳酸(LA)、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并计算氧摄取量(Ca-vO2)、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CO2分压差(ΔPCO2);记录每头猪的生存时间。 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在T1时,HR较慢(P﹤0.05);T3~T9时,MAP较高(P﹤0.05);T10时,CO较少(P﹤0.05);T7~T10时,SV较低(P﹤0.05);T3~T10时,SVR较高(P﹤0.05);T7~T10时,SmvO2较低(P﹤0.05),Ca-vO2 和ERO2较高(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组生存状况 优于H组(Log-rank检验P=0.025)。 结论 低温暴露下,HS机体较常温组体循环阻力增高,心排量较低,氧代谢紊乱更加复杂,对HS机体是一个创伤加剧因素,使其病程更快进展至失代偿期,增加短期死亡率。

内镜面罩与双管喉罩在老年患者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收藏
张永谦, 柳娟, 岳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46-54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研究适合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reoptic bronchoscopy, FB)麻醉的气道管理手段。方法 选择无痛FB患者60例,用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组鼻导管吸氧;Ⅱ组患者应用内镜面罩;Ⅲ组患者插入双管喉罩Supreme(Laryngeal Mask Supreme,塞舌尔),经面罩、喉罩行FB。记录镜检条件与入室后、FB前、纤支镜插入后2 min、活检或冲洗时、活检后2 min和出室前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SpO2下降需辅助、控制通气、退出纤支镜例(次)数和麻醉满意度。结果Ⅰ组有18例,Ⅱ组有16例,Ⅲ组有3例患者SpO2降至90%以下(与Ⅰ组比较P<0.01),3组分别有35、5、1人次SpO2降低至85%以下,需行控制通气(与Ⅰ组比较,P<0.01)。术者满意率Ⅱ组(50%)、Ⅲ组(95%)高于I组(15%)(Ⅱ组: P<0.05,Ⅲ组:P<0.01)。结论 老年患者无痛FB应用内镜专用面罩或置入喉罩进行气道管理,可减少术中缺氧发生率,提高麻醉满意率,且不增加麻醉时间。喉罩尤其可靠。

鞘内注射γ-氨基丁酸转运体抑制剂NO-711在骨癌痛大鼠脊髓水平p-ERK1/2的上调   收藏
朱珊珊 谭珊珊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49-55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 , ERK)的活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一: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 g~2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4只),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于术前1 d、术后1、3、5、7、10、14、21 d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和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ambulatory-evoked pain scores, APS),术后第7、14、21天取大鼠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lated ERK1/2, p-ERK1/2)的表达。实验二: 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为5组(每组12只):S组、N1组、N2组、N3组和N4组。假手术组+ 生理盐水(S组)、骨癌痛+ 生理盐水(N1组)、骨癌痛+ NO-711 10 μg(N2组)、骨癌痛+ NO-711 20 μg(N3组)、骨癌痛+ NO-711 40 μg(N4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组、N1组)、γ-氨基丁酸转运体抑制剂NO-711 10 μg(N2组)、 NO-711 20 μg(N3组)、 NO-711 40 μg(N4组)。最后一次给药后0.5、1、2、4、8、12、24 h观察大鼠MWT和APS,于给药后4 h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p-ERK1/2的表达。结果 实验一:与A组和手术前比,从术后第7天开始,B组MWT(8.02±0.30)显著降低(P<0.01),APS(0.88±0.22)和p-ERK1/2表达显著升高(P<0.01)。实验二:与给药前相比,N1组大鼠MWT和APS在鞘内给予NS后无明显改变。与给药前和N1组相比,NO-711可显著提高骨癌痛大鼠MWT(P<0.05),其作用时间可分别达8 h(N2组, 6.49±0.64)和12 h(N3组12.40±1.37、N4组11.48±0.69),但不能改善骨癌痛大鼠APS。Western blot:与S组相比,N1组p-ERK1/2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N1组相比,N2、N3、N4组p-ERK1/2表达含量降低(P<0.01)。结论 脊髓背角p-ERK1/2表达上调参与了骨癌痛的产生,NO-711通过抑制p-ERK表达上调缓解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

水溶性脂聚体运载siRNA沉默NMDA受体1基因的实验研究   收藏
于英妮, 陆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54-55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离体条件下水溶性纳米凝脂聚合物(water-soluble lipopolymer, WSLP)运载小干涉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沉默NMDA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 NR1)基因的可行性,为在体条件下研究WSLP运载siRNA沉默NR1治疗慢性疼痛等疾病打下基础。方法 先合成WSLP并与NR1 siRNA连接成WSLP/siRNA复合物,观察其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及其对PC12细胞的毒性; 然后将PC12细胞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转染组(单纯siRNA转染PC12细胞)、对照转染组(WSLP/乱序siRNA复合物转染PC12细胞)及WSLP转染组(WSLP/siRNA转染PC12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NR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WSLP /NR1 siRNA在血清中的稳定性高,对PC12细胞几乎无毒性。与阴性转染组(0.69±0.18、4.36±1.02)相比,WSLP转染组(0.35±0.21、1.96±0.48)转录水平NR1的基因表达降低5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阴性转染组和对照转染组(0.64±0.13、4.32±1.09)之间的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离体条件下WSLP可有效运载siRNA沉默 NR1基因的表达。

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不同人工气道模式对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试验效果的影响   收藏
林岐, 徐毅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58-56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喉罩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两种人工气道模式对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试验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的患者20例,将致病灶位于语言中枢以及同时位于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的患者称为喉罩组(I组),将致病灶位于运动中枢的患者称为气管插管组(II组)。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I组至意识消失后行喉罩插管。II组待患者进入深睡眠状态后,经鼻气管插管,两组患者的麻醉维持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按相同的BIS值来调整血药靶浓度。术中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即刻(T1)、插管后10分钟(T2)、患者能按指令活动时(T3)的MAP、HR、PETCO2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唤醒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唤醒试验,两组患者唤醒时间无显著差别(P>0.05);II组恶心呕吐,高碳酸血症,脑膨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I组(P<0.05)。结论 对病灶位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患者,尽量使用靶控输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经鼻气管插管的人工通气模式,可以提高术中唤醒试验的效果。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硬膜外注射对大鼠血清MBP与脊髓形态学的影响   收藏
宋杰, 杨许丽, 保国锋, 杨其昌, 周峰, 朱昌来, 崔志明, 刘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62-56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硬膜外注射不同剂量的布托啡诺对大鼠脊髓形态功能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180~210g,于L1~2处行硬膜外置入PE-530导管,3d后,取无运动障碍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NS组)、布托啡诺1、2、3组(B1组、B2组、B3组)。C组硬膜外注射NS 30μl,B1、B2、B3组硬膜外分别注射布托啡诺60、120和240μg(均用NS稀释至30μl)。置管成功后第1d~5d给药,1次/d。动物在给药前(T0)、末次给药后6h(T1)、24h(T2)、72h(T3)采血,检测血清MBP。末次给药后72h(T3),取脊髓腰膨大,行HE染色、Bcl-2、Bax、细胞凋亡和电镜观察。结果 各组血清MBP未见明显差异。和生理盐水组(C)和低剂量组(B1)相比,中剂量组(B2)和高剂量组(B3)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尼氏体消失;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P<0.05);髓鞘数量减少,结构破坏。结论 布托啡诺60μg连续给药对大鼠脊髓形态功能无影响,但布托啡诺120μg 和布托啡诺240μg连续给药会损害大鼠脊髓形态功能。

病例析评
经皮肾镜碎石术并发急性肺水肿及重症感染一例   收藏
李凤仙, 徐世元, 曾繁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39-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是尿石症的现代先进、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手术过程中可出现多种相关并发症。本病例报道了一ASAⅠ级女性患者,在手术即将结束时出现了顽固性低氧血症,继而出现休克、ARDS、DIC直至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为PCNL术中同时合并了急性肺水肿及重症感染所致,提示在该类手术中应密切注意不寻常的咳嗽、寒战等表现;防止脓毒血症及急性肺水肿的发生。

综述
超声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收藏
王俊安, 汪春英, 杭燕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66-56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些年关于其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了一些报道,并认为其安全、方便。目的 分析、总结超声在气道管理各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内容 简要介绍了上呼吸道的超声解剖以及获得满意的超声图像的方法和途径,综述了超声技术在插管前评估、气管导管位置的确定、双腔气管导管和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PDT)应用中的进展。趋向 超声在气道管理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其它影像技术相比较有独特的优势,但其在困难气道预测、处理及喉罩使用方面的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心率变异性分析和麻醉深度监测   收藏
王娟娟, 申岱, 贾晓宁, 李文硕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70-57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主要受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它可动态、定量地评估麻醉和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信息。目的 探讨脑电信号之外的其他手段——HRV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内容 重点综述了HRV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HRV的分析方法及其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研究。趋向 HRV可以从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角度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血小板激活中性粒细胞的细菌诱捕功能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收藏
孙振朕, 朱科明、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74-57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脓毒症是血液循环中爆发性感染引起的危重病,是多种细胞和介质参与的复杂反应。全球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该病,我国每年患者超过300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积极参与脓毒症炎症反应、并在其过程中协同作用。目的 现就血小板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其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内容 描述脓毒症中血小板与免疫系统部分协同作用机制及循环中的细菌诱捕新路径。趋向 希望为脓毒症治疗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非麻醉因素外周神经并发症   收藏
傅钢兰, 王寿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77-57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术后外周神经并发症除了与麻醉操作有关外,还与产科因素、手术体位、手术操作过程等密切相关。 目的 分析总结非麻醉因素相关的外周神经并发症的文献资料。 内容 除麻醉因素外,产科中体位、胎头压迫、产钳使用等可导致腰骶丛、股神经、坐骨神经、腓骨神经等外周神经损伤,出现感觉异常、足下垂等症状,外科的术后非术区神经损伤也不少见。趋向 麻醉医生应当明确多种非麻醉因素可导致外周神经并发症。

术后认知障碍神经心理学测评量表的选择与思考   收藏
吕晓明 范全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80-58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神经心理学测评是诊断和研究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重要手段。如何规范进行POCD的神经心理学测评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目的 分析总结国内外POCD临床研究的文献资料。内容 总结国内外常用的POCD神经心理学测评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趋向 有必要设计一种专门用于POCD的测评量表。这个量表不仅准确全面的反映患者的认知状况,而且测评过程简单,具有多套平行版本。测评结果的评价应使用特殊的统计学方法减少测验误差和练习效应。

电针刺预防胃肠道应激性粘膜损伤的机制   收藏
董树安,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84-58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胃肠道在围手术期极易发生应激相关性的黏膜损伤(stress-related mucosal damage, SRMD),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ynction syndrome, 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 就电针刺预防SRMD的可能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内容 电针刺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层和胃黏膜厚度、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和细胞内Ca2+超载、降低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的活动以及调控机体内源性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水平等实现的。趋向 SRMD形成机制比较复杂,而电针刺对其发挥的保护作用不能用单一的机制解释,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

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应用及作用机制   收藏
曹建平, 石学银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88-59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最近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在维持正常内皮功能和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 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应用的现状,同时探讨了内皮祖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内容 描述了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内皮祖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趋向 内皮祖细胞的移植治疗为血管性疾病和炎症损伤的防治提供一个以细胞为基础,内皮细胞为靶向治疗的新策略。其在临床的应用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浅低温脑保护降温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姚文瑜, 张山, 姚淑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92-59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低温特别是浅低温对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降温方法近年来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的 分析总结各种浅低温降温法及其作用机制。内容 浅低温降温法主要有全身浅低温降温法和局部浅低温降温法即选择性头部浅低温降温法,每种降温法又分为无创浅低温降温法和有创浅低温降温法。浅低温分为缺血前浅低温、缺血期浅低温和缺血后浅低温,前二者又称为早期低温, 而缺血后浅低温又称为晚期低温或延迟性低温。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分为早期机制和远期机制。趋向 探讨降温速度快、可控、无创、并发症少的选择性脑低温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也是今后的治疗重点。

电针预处理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强, 熊利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597-5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如何减轻脑缺血损伤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预处理和缺血耐受的发现为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目的 本文分析总结电针预处理脑保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文献资料。内容 此文描述了电针预处理的发现;与“逆针灸”的关系;适宜参数和作用规律和可能作用机制。趋向 电针预处理为中医“治未病”和“逆针灸”的观点提供新的证据,也为临床应用电针预处理预防脑中风奠定理论依据。电针预处理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阿片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孔令锁, 胡宪文, 张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00-60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μ、κ、δ、ε、σ及λ等多种阿片受体广泛存在于体内各器官,它们各自有其特异的内源性配体,发挥不同的生物效应,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器官的保护作用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的 综述阿片受体激动剂对I/RI器官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内容 阿片受体激动剂可模拟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对心脏、脑、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损伤程度,保护缺血后器官的功能。趋向 阿片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对I/R器官的保护作用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为缺血预处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仍停留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具体机制和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应用证实。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的围麻醉期管理   收藏
吴少勇, 方琰, 葛圣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04-60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概述 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with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用于治疗腹膜表面恶性肿瘤(peritoneal surface malignancies,PSM)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目的 本综述通过研究CRS-HIPEC的病理生理改变,旨在为临床麻醉医生围麻醉期处理提供参考。内容 CRS-HIPEC手术操作复杂且时间冗长,切口巨大,伴随大量液体丢失,尤其是HIPEC阶段,可导致高血流动力学状态、体温升高、凝血功能下降、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化疗药致心律失常和肾脏毒性,肌松药时效缩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围术期管理复杂。因此,有必要采用PiCCO等监测手段以优化围术期治疗。趋向 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处理的进步,CRS-HIPEC患者的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麻醉药对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朱子夫 王晓凑 晏馥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08-6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麻醉药可导致发育期神经细胞变性凋亡,但临床研究中却未能得到确证。目的:本文就麻醉药导致发育期神经细胞变性凋亡及一些改善这些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麻醉药如氯胺酮、异氟烷和丙泊酚等可诱发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变性、凋亡,由此推测这些药物可能诱发小儿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凋亡,进而影响预后。最近研究发现,另有麻醉药如氙、右美托咪定等能有效地改善上述药物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这对于优化小儿麻醉用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趋向:进一步的研究趋向可能集中在临床上如何确证麻醉药对发育期神经细胞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其发生机制。

右美托咪啶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收藏
陆海松, 晏馥霞, 王晓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13-61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M)是新一代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交感作用。虽然DEX还未被批准用于18岁以下患者,但已有许多在小儿心脏外科使用的文献报道。目的 本文总结了DEX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近况。内容 除最常用于围术期重症监护治疗外,DEX在小儿心脏外科还可用于各种诊疗时的镇静、作为麻醉辅助用药、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治疗阿片药及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撤药反应。趋向 DEX的安全范围较宽,对呼吸影响小,特别是对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重症先心病患儿能发挥独特的优势。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肺保护策略   收藏
王晓凑, 薛庆华, 晏馥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17-62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肺损伤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肺保护一直是临床、实验研究热点。目的 为CPB下心脏手术肺保护提供参考。内容 就近年来心脏手术CPB期间通气策略和麻醉药物、CPB设备和技术、肺动脉灌注技术、药物干预对肺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趋向CPB下心脏手术肺保护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更多的研究仍值得开展。

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方法研究   收藏
孙丹, 孟凌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22-62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注射痛是异丙酚常见的副作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紧张焦虑,而且影响了麻醉的平稳。目的 总结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方法。 内容 减轻注射痛的机制主要是稳定细胞膜,降低异丙酚水相浓度。措施为使用有全身或局部镇痛作用的药物,不同药物采用不同的预注时间和剂量或,配合止血带等物理方法效果更明显。趋向 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方法众多,效果确切,目前仍在不断地改进,临床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熟练和简便的方法。

芬太尼离子渗透经皮给药系统在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收藏
喻洁, 黄宇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26-62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盐酸芬太尼离子渗透经皮给药系统(fentanyl Hcl iontophoretic transdermal system, fentanyl, ITS)是通过电离子渗透技术经体表的微弱电场由皮肤给予芬太尼,产生镇痛作用的给药装置。已在美国和欧洲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中到重度的手术后疼痛。目的 主要回顾了在欧美针对该给药系统所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试验。内容 安慰剂对照试验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均证实,以离子渗透技术经皮给予芬太尼对多种手术后疼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给药系统具有与标准的吗啡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趋向 芬太尼离子渗透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无创,有效,安全,简单,易于为患者接受等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PCA方式。

从心肺复苏到心脑复苏   收藏
周磊, 史宏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30-6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不容乐观,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心脑复苏(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 ,CCR)的新概念。目的:心脑复苏的应用有望大幅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一分析。内容:心脑复苏区别于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最大不同点是将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复苏重点由心肺改为了心脑,复苏重点的转变带来了复苏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的变化。趋向:心脑复苏概念的出现, 是心脏骤停救治领域的一次重大观念变革,有望带来突出的变化。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   收藏
刘宿, 刘怀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1,32 (5): 634-63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妊娠期间一些合并症如先兆子痫以及其它严重状态如羊水栓塞等,均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目的 探讨胎盘在妊娠相关的DIC中所起的作用。内容 介绍与妊娠相关DIC时胎盘引起凝血机制变化的最新发展。趋向如何将凝血相关新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用于产科临床。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