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1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谈个体化麻醉   收藏
林舜艳, 高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初步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对麻醉临床的指导作用,进而提出“个体化麻醉”方案。

论著
右旋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对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   收藏
沈婷, 王英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儿全麻手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对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I~II级、72名4~10岁在全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定(0.5μg·kg-1·h-1)(PD组)及七氟醚复合右旋美托咪定(SD组),丙泊酚复合生理盐水(PN组)及七氟醚复合生理盐水(SN组)。分别记录患儿泵注右旋美托咪定前、泵注后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及拔管时的心率、平均压、脑电双频指数;测定停止麻醉药物至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术后患儿躁动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计算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1)PD组与PN组相比、SD组与SN组相比,拔管时间(7.1±2.6vs4.4±2.1分钟、7.3±2.1vs4.9±2.0分钟)及睁眼时间(16.3±5.7vs9.8±3.1分钟、13.4±5.8vs8.8±5.0分钟)显著延长(P<0.05),但PD组与SD组无显著差异(P>0.05)。(2)PD组与PN组、SD组与SN组相比较,术后躁动评分(1vs2分、3vs4分)及CHIPPS评分(2.5vs3分、4vs7分)下降(P<0.01)。SD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下降(SD组5.6%vs SN组33.3%)(P<0.05)。PD组的躁动评分低于SD组(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定虽会造成术后苏醒时间延长,但可以降低小儿麻醉术后躁动评分及术后即刻疼痛评分,并且显著降低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发生率,使患儿苏醒期更加平稳。

右美托咪啶预注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收藏
王瑞雯, 高成杰, 王慧霞, 吕晓明, 姜冠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Dex)预注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 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微量泵预注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 ml的Dex(浓度为4μg/ml)0.5μg/kg,输注时间为10 min,C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以依托咪脂、芬太尼、哌库溴铵、咪唑安定复合诱导麻醉。记录入室后输注Dex前即刻基础值(T1)、输注Dex后5 min(T2)、输注Dex后10 min麻醉诱导前时刻(T3)、麻醉诱导后1 min(T4)、麻醉诱导后3 min(T5)、插管前即刻(T6)、插管即刻(T7)、插管后1 min(T8)、插管后3 min(T9)、插管后5 min(T10) 各时点的心率(HR)、有创血压值(ABP)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平均动脉压(MAP)]和BIS变化。结果 全麻诱导前,与T1(92.6±2.5)比较,D组BIS在T2(73.2±1.9)、T3(70.1±2.3)时显著下降(P<0.05或0.01),C组没有明显变化;全麻诱导期,与T3比较,两组BIS明显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C组在T7时BIS(34.8±2.2)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D组BIS无明显变化。与C组比较,D组BIS在T2~T5、T7明显降低(P<0.05或0.01)。全麻诱导前,与T1比较,D组在T2、T3 时ABP略有增高,HR显著降低(P<0.05或0.01);全麻诱导期,与T3比较,两组ABP、HR均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D组DBP、MAP、HR在T7 、T8 略有升高,T9 、T10无明显变化(P>0.05),C组ABP、HR在T7 ~T10显著增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D组SBP、MAP在T4~T10和 DBP在T3~T10显著增高、HR在T2~T10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 静脉预注Dex能明显加深麻醉,BIS降低,减少瓣膜置换术患者气管内插管期心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灌注指数变异度监测伤害性刺激反应的评价   收藏
张建海, 徐子锋, 郑吉建, 王莹恬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PVI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监测作用。方法 择期行胃部手术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A)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GE)组,每组30例。记录气管插管和手术切皮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灌注指数(PI)、灌注指数变异度(PVI)。结果 两组组内比较,在气管插管和手术切皮前后,HR和MB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PI显著下降[GA组插管前后分别是(2.63±0.54)和(0.94±0.23),GE组插管前后分别是(2.63±0.44)和(0.93±0.23)](P<0.05),而PVI显著上升[GA组插管前后分别是(11.07±2.56)和(21.50±3.44),GE组插管前后分别是(10.80±2.78)和(21.77±3.07)](P<0.05)。手术切皮后GA组PI显著下降[切皮前后分别是(2.67±0.62)和(0.77±0.28)](P<0.05),相反PVI大幅增加[切皮前后分别是(10.80±2.57)和(23.70±3.63)](P<0.05);GE组切皮后PI、P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I能即时、准确地反映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反应。

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收藏
郑旭, 孙玉娥, 彭慧萍,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方法 择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患者52例, ASA分级I~II级,年龄11~18岁。根据术后7天是否发生POCD,将患者分为非POCD组和POCD组。术前1天、术后7天均采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视觉词语学习测验、stroop色词命名测验、数字广度测试、连线测验以及数字符号测验综合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既往病史、术前1天及术后1、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例患者因术前MMSE评分为21分被剔除,其余51例完成测试。根据诊断标准,15例患者在术后7天发生POCD,即POCD发生率为29.4%,经统计,视觉词语学习测验以及stroop色词命名测验成绩出现下降的人数较多,分别占总人数的29.4%和23.5%,并且POCD组有50%以上的患者均出现了该两项测验成绩的下降。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在术中出入量以及复苏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均为0分,术后1、3天分别为4±2分,2±1分,经分析,组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术后7天POCD发生率为29.4%,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终末期肾病患者顺式阿曲库铵量效关系测定   收藏
葛彦虎, 王宏月, 刘秀珍, 王恒林, 张斌, 王卓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采用单次剂量注射法测定终末期肾病患者顺式阿曲库铵量效关系。方法 选取接受肾移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4个剂量组患者按体重注射20μg/kg、30μg/kg、40μg/kg、50μg/kg的顺式阿曲库铵。选取无神经肌肉病变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记录每个患者最大抑制效应,并对最大抑制效应进行概率转换,对应的肌松药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顺式阿曲库铵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 顺式阿曲库铵ED95为43.85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ED95。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对肌松药的敏感性增加。

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   收藏
徐睿, 陈超, 孙宇, 李启芳, 姜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通过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抑制剂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indazoh(YC-1)预先抑制该基因表达对肠缺血再灌注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6~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YC-1处理组(YC-1组)。YC-1组于术前10min腹腔注入YC-1(1mg/kg),采用夹闭C57BL/6小鼠肠系膜前动脉45 min后再灌注6 h的方法造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小鼠肺标本称重后计算肺湿干重比,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ELISA检测肺组织TNF-α和IL-1β表达,RT-PCR法检测HIF-1α,TLR4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I/R组比较,预先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YC-1组)肺实质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聚集减少,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肺湿干重比降低(P<0.01),MPO活性下调, TNF-α,IL-1β,HIF-1α,TLR4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P <0.05)。结论 YC-1预处理可使肺组织TLR4 mRNA表达下调,抑制肠缺血再灌注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明显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

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持续性术后痛大鼠脊髓TLR4表达的影响   收藏
郭继燕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持续性术后痛大鼠脊髓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10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S组)、持续性术后痛组(SMIR组)、SMIR+鞘内吗啡组(M组)、SMIR+鞘内加巴喷丁组(G组)和SMIR+鞘内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组(M+G组)。S组和SMIR组于术前30min和术后1~3d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20μl, 1次/d;M组、G组和M+G组于术前30min和术后1~3d分别鞘内注射吗啡2.5μg、加巴喷丁50μg和吗啡2.5μg联合加巴喷丁50μg,1次/d;采用Flatters法建立大鼠SMIR持续性术后痛模型;于术前1d及术后d3、d7、d12和d22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脊髓Toll 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及S组比较,SMIR组、M组、G组大鼠术后d3、d7、d12和d22 MWT明显降低(P<0.05),术后d3、d7、d12脊髓TLR4 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SMIR组、M组、G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SMIR组、M组和G组比较, M+G组大鼠术后d3、d7、d12 MWT明显升高(P<0.05),术后d3、d7、d12脊髓TLR4蛋白表达则明显较低(P<0.05)。结论 在SMIR持续性术后痛大鼠中,鞘内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的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TLR4表达有关。

我国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现状分析   收藏
任超, 耿德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病种、年龄分布、干细胞种类、移植途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以数字说明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到底是希望?还是炒作?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推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走的更远。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万方全文数据库以“干细胞 脑 治疗 临床 患者 title:干细胞 例 keyword:干细胞 脑 abstract:干细胞 脑 治疗 临床”和“干细胞 神经 治疗 临床 患者 title:干细胞 例 keyword:干细胞 神经 abstract:干细胞 神经 治疗 临床”为检索策略,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起始时间未做限定,终点时间限定为2012年5月止分别得到文献156篇、234篇,获得文献阅读后进一步剔除,最终得到69篇有价值的文章见参考文献。结果:①2259例患者接受干细胞治疗,疾病种类涉及脊髓病变、脑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等,其中脊髓病变最多(36%);②年龄跨度为0.5-78岁,男女比为1477:782;③所用干细胞种类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源最多见;④多以腰穿鞘内注射作为移植途径;⑤治疗效果因观察指标不统一,无法具体计算显效率、好转率等指标,但所有报道均示有一定效果,且不良反应少;⑤随访时间不等,最短1周,最长达37个月,多集中在3个月、6个月。结论:在我国干细胞已被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效果,但没有统一的和(或)优先的干细胞移植途径、移植条件及移植时间窗,且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非随机的研究,以后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和随访资料,最好是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去获得最有价值的临床循证依据。

病例析评
重症ASA Ⅳ级患者实施膝上截肢手术的麻醉管理   收藏
王玥, 戈晓东, 王云, 岳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本文通过介绍一例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ASA Ⅳ级患者在区域神经阻滞下实施膝上截肢手术的麻醉过程,着重分析讨论了本例ASA Ⅳ级患者实施膝上截肢术时麻醉方式的选择和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区域神经阻滞为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综述
突触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蔡雨汐, 万燕杰, 徐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神经突触具有高度可塑性,突触的形成和重塑是神经元活动依赖性的,是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早期出现的轻度认知功能下降与突触功能障碍相关。目的:对突触功能障碍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系统阐述。内容:近年来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发生着明显的突触丢失的神经组织学改变,并多发生在认知缺失开始的早期;同时发现,突触的丢失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成为与认知缺失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趋势:对突触功能障碍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为AD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与方向。

新型气管插管器具的研究进展   收藏
薛富善, 程怡, 李瑞萍, 崔昕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Macintosh和Miller喉镜片问世以来,各种新的气管插管器具被商业性推广。目的 综述与目前临床实践相关的新型气管插管器具。 内容 重点阐述新型气管插管器具与传统直接喉镜性能的比较、新型气管插管器具的并发症、新型气管插管器具在清醒气管插管方法中的应用以及新型气管插管器具气管插管失败的预测等。趋向 在预知的和未预知的困难气管插管或者气管插管失败的情况下,应用新型气管插管器具可获得极高的气管插管成功率。然而更重要的是,操作者应用各种新型气管插管器具的经验和技能是保证其在不同临床情况下成功应用的关键。

拔管后喘鸣的预防和治疗   收藏
解群, 陈辉, 朱科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喉水肿所致的拔管后喘鸣(Post-extubation stridor, PES)是气管内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 临床医生有必要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及早发现PES高危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避免PES及再插管的发生。 内容 临床医生可在拔管前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超声检查和气囊漏气试验(Cuff leakage test, CLT)来筛选出PES的高危人群,通过规范手术和麻醉操作和预防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PES。对PES患者高危患者,拔管时可使用气管交换导管。PES的治疗策略包括再插管、全身注射糖皮质激素、局部喷洒肾上腺素、氦气/氧气混合气和气管切开术。 趋向 通过规范操作、筛选高危人群和采取预防措施降低PES的发生率。

咪达唑仑的矛盾反应   收藏
胡洁, 张马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咪达唑仑作为一种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咪达唑仑引起的矛盾反应却没有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目的 提高对咪达唑仑引起的矛盾反应的认识,从而不断提升咪达唑仑镇静的质量。内容 介绍咪达唑仑矛盾反应的概念、发生机制,并且分析了各种相关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的利弊情况。趋向 矛盾反应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随着对矛盾反应发生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能够有更好的方法应对矛盾反应的发生。

有创与无创血压准确性的评价以及对治疗的影响   收藏
王丽霞, 沈健, 丁正年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血压监测在麻醉诱导期至关重要,准确及时的监测血压对指导麻醉期间用药和保障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同一患者的有创血压值和无创血压值存在一定差异。目的 就不同患者有创及无创血压值的差异以及对治疗的影响做一综述。内容 当患者血压较高时有创血压值高于无创血压值,血压较低时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使用无创和有创血压同时监测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血液制品的使用率。趋向 围手术期同时使用无创和有创血压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可靠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出准确及时的处理。

低压低氧预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陶磊, 张国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多种预处理方式均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耐受机制。低压低氧预处理(hypobaric hypoxia preconditioning,HHP)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 目的 通过分析近年来HHP研究进展,总结其保护作用及机制。 内容 HHP可以抗抑郁和焦虑、调节免疫稳态、降低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和严重低氧(severe hypoxia,SH)损害,诱导机体内源性耐受机制产生。其保护机制涉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雌激素、凋亡通路等多个方面。 趋向 未来除进一步探究HHP的保护机制,同时应建立一种既不损伤组织又能产生与预适应效应的HHP方法,加强HHP的转化医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右美托咪定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姜远旭, 张雪萍, 陶明哲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镇静作用强,易于唤醒且不抑制呼吸。临床上,右美托咪定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近年来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对多个器官具有保护作用。目的 通过DEX对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肾、心、肝、脑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趋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给临床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带来希望。

脓毒血症治疗研究进展   收藏
吴蔚蓝, 陈彦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灌注不良或低血压)和脓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患者给予足量液体复苏仍无法纠正持续性低血压)对于全世界围术期患者来说都是严重而致命的问题。目的 目前普遍认为及时施加适当的干预将改善其预后。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希望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内容 针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管理,主要围绕以下方面:抗感染,容量治疗,机械通气,血糖控制,预治并发症等。趋向 脓毒症的病理机制涉及炎症、凝血、凋亡三方面功能失调。当前对于治疗策略的研究也着重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开展。尽管指南在不断地定期更新,但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报道还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协作,积极开展多中心科研工作,不断验证和完善指南,为临床工作带来更多提高。

围术期肺栓塞的预防进展   收藏
刘新龙, 苏美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肺栓塞是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严重威胁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目的:为了改善围术期手术患者的预后,降低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现对围术期肺栓塞的临床预防作一综述。内容:主要针对围术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讨论目前国内外临床有效的抗凝及介入性预防措施的争议和进展,以及如何优化实施预防措施使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最小化。趋向: 采用以抗凝药为主,机械和介入为辅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

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孙威, 武庆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大量研究表明:源自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的一些特殊的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 SPM )对AL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总结SPM对AL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内容】此文描述SPM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炎症与ALI的关系,SPM的抗炎和促进炎症消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三个方面。【趋向】SPM对AL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对于临床上治疗ALI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血管系统改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收藏
王凯, 齐敦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1-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高位脊髓损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凶险的创伤性疾病,损伤之后会出现各种器官系统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系统尤为突出。目的 本文拟对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血管系统改变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内容 损伤即刻即出现脊髓休克的症状,伴随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许多患者急性期即失去代偿能力,严重的会引起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体位性低血压、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是慢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静息时血压较低而受到恶性刺激时血压急剧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趋向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为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抑制性氨基酸GABA及其受体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   收藏
朱爱, 王海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2-1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脑缺血时引起的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是导致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递质及其受体的改变能改善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往对抑制性递质系统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增强GABA能系统功能可以改善脑缺血结局。目的:探讨GABA能系统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内容:本文综述了GABA递质,GABA受体结构,分布,生理作用机制及其在脑缺血过程中不同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趋向:GABA能系统有望为临床脑缺血性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及其依赖性细胞死亡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宏伟, 华宁, 于泳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34 (11): 13-1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作为一种DNA修复酶,具有维持基因组稳定的生理作用,应激条件下介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即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目的 研究PARP-1及其介导的细胞死亡在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探讨PARP-1阻断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内容 持续氧化应激可使PARP-1过度活化,促进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 AIF)转位至细胞核,介导PARthanatos。缺血再灌注以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均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是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致病物质。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存在持续氧化应激和PARP-1活化,其介导的PARthanatos是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抑制PARP-1活化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趋向 PARP-1活化介导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阻断PARP-1有望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新靶点。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