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7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中性粒细胞/白蛋白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拔管时机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收藏
史妍, 刘存明, 孟雅玲, 张斯璧, 黄河, 徐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6 )   HTML( 86 )     PDF( 86 )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白蛋白(neutrophil/albumin, N/A)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PB术后拔管时机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5月行CPB下心脏手术的72例先心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参数(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临床诊断、ASA分级,术中心脏停搏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收集患儿术前(术前1 d)及术后(术后1 d)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并计算N/A。分析围手术期N/A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术后白蛋白水平及术后N/A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术后N/A对术后早期拔管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0.05)、白蛋白水平降低(P<0.05)、N/A升高(P<0.05);术后N/A与术后拔管时间相关(P<0.05),与患儿年龄、BMI、ASA分级、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手术时间无关(P>0.05);术后白蛋白水平与年龄、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拔管时间相关(P<0.05),与BMI、ASA分级、手术时间无关(P>0.05)。术后N/A预测早期拔管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敏感度为78.3%,特异性为79.6%。 结论 术后N/A对先心病患儿CPB术后早期拔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后腹腔镜肾癌手术老年患者术中肺通气效果及术后谵妄的影响   收藏
张雨涵, 苏杨, 王立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4 )   HTML( 86 )     PDF( 110 )

目的 探究在老年患者后腹腔镜肾癌手术中,采用动态调整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LPVS)对术中肺通气效果及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患者138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通气组(A组)和个体化PEEP组(B组),每组69例。A组设置潮气量(tidal volume, VT)为 8 ml/kg[两组患者VT按照预测体重(predicted body weight, PBW)设置],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 RR)为12~20次/min;B组通过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 Cdyn)滴定最佳PEEP值,联合低VT(6 ml/kg)及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 RMs)。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1)、改侧卧位后5 min(T2)、气腹后每隔30 min(T3、T4、T5)、手术结束即刻(T6)的Cdyn、气道平台压(plateau pressure, Pplat)、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PaCO2及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S100‑β)、IL‑6、TNF‑α的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 d POD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 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患者T3~T6时Cdyn及rSO2均下降(P<0.05),Pplat及PaCO2均升高(P<0.05),B组患者T4~T6时OI下降,A组患者T3~T6时OI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3~T6时Cdyn及Pplat升高(P<0.05),T4~T6时rSO2与OI升高(P<0.05),T4~T6时PaCO2下降(P<0.05),拔管时间缩短(P<0.05),术后第3天的血清S100‑β、IL‑6及TNF‑α浓度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3 d POD发生率23.9%(16例)高于B组10.4%(7例)(P<0.05),而两组患者的POD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最佳PEEP联合低VT和RMs的LPVS可改善后腹腔镜肾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并降低POD的发生率。

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0.08%罗哌卡因复合 0.3 mg/L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最佳脉冲容量的研究   收藏
周双琼, 王菁, 陈小芬, 曹秀红, 宋玉洁, 徐振东, 刘志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6 )   HTML( 78 )     PDF( 90 )

目的 探讨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为90%产妇第一产程提供有效镇痛的最佳脉冲容量。 方法 根据偏倚硬币序贯(biased coin up‑and‑down, BCUD)法对4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PIEB药物为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间隔时间45 min。根据BCUD法,PIEB脉冲容量设定为8、9、10、11、12 ml,分别对应8 ml组、9 ml组、10 ml组、11 ml组、12 ml组。首例PIEB给药容量设定为8 ml,下一位产妇给药容量由前一位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决定。主要结局指标是设定的脉冲容量为对应产妇提供的有效镇痛。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低血压及瘙痒的发生情况。采用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90%有效容量(90% effective volume, EV90)及其95%CI。 结果 设定的脉冲容量为32例产妇提供了有效镇痛。根据产妇有效镇痛结果,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的EV90分别为10.53 ml(95%CI 9.18~11.87 ml)和10.76 ml(95%CI 10.30~11.82 ml)。共有3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高于T6,其中11 ml组1例,12 ml组2例;而10 ml组、9 ml组和8 ml组中所有产妇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低血压及运动阻滞。10 ml组、12 ml组各有1例产妇出现皮肤瘙痒。 结论 采用 PIEB模式进行分娩镇痛,当给药间隔设定为45 min时,0.08%罗哌卡因复合0.3 mg/L舒芬太尼的EV90不低于10 ml。

序贯试验法测定苯磺酸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量   收藏
肖洪一, 李子超, 李耀祖, 满妍, 纪凡层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6 )   HTML( 83 )     PDF( 172 )

目的 测定苯磺酸瑞马唑仑(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50。 方法 选择择期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的妇科患者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55岁。麻醉诱导时应用序贯试验法给予0.10、0.13、0.16、0.20、0.25 mg/kg五种剂量之一的瑞马唑仑,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50和95%有效量(95% effective dose, ED95)以及各自的 95%CI。 结果 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50为0.175 mg/kg(95%CI 0.153~0.206 mg/kg),ED95为0.255 mg/kg(95%CI 0.213~0.577 mg/kg)。瑞马唑仑给药前后患者呼吸循环平稳,其中两例患者在给药后出现呃逆现象。 结论 序贯试验法测定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50为0.175 mg/kg。

肾移植患者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徐维维, 程雪梅, 黄格, 嵇晴, 段满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7 )     PDF( 89 )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405例,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36例)和未输血组(36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检查资料、术中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基于模型预测概率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 结果 405例患者输血率为8.9%。与未输血组比较,输血组女性、贫血、低钙血症占比较高(P<0.05),吸烟占比较低(P<0.05),术前Hb、Hct、Ca2+、白蛋白较低(P<0.05),术前AST、ALT较高(P<0.05)。与未输血组比较,输血组麻醉时长、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白蛋白总量、输血量、补液总量、失血量、尿量较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比值比(odds ratio, OR)=6.43,P=0.001]、低钙血症(OR=2.52,P=0.030)、失血量多(OR=1.01,P<0.001)、女性(OR=3.46,P=0.004)、手术时间长(OR=1.01,P=0.022)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的AUC值为0.856,敏感度0.750,特异性0.875。 结论 贫血、低钙血症、失血量多、女性、手术时间长是肾移植手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意愿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   收藏
庄婧雯, 刘超, 左荣华, 陈倩敏,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88 )     PDF( 99 )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labor epidural analgesia, LEA)对意愿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发生的影响。 方法 纳入705例意愿阴道分娩的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由产妇自主选择是否接受LEA。对试产中出现紧急剖宫产指征的产妇,由产科医师做出转剖决策。根据试产期间接受LEA情况和最终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4组:分娩镇痛阴道分娩组(V/LEA组,302例)、自然阴道分娩组(V/NLEA组,143例)、分娩镇痛试产转剖组(T/LEA组,85例)、自然试产转剖组(T/NLEA组,47例)。收集产妇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孕前病史、孕期状况、产前数据(包含心理学量表)和产妇配偶数据,记录分娩过程中最高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出血量、家人陪产及新生儿情况,产后第1天记录母婴同室及母婴亲密接触情况、NR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产后第3个月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分别探讨LEA对阴道分娩成功和转剖产妇PPD发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对PP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模型拟合效果。 结果 4组产妇年龄、初产妇占比、产时出血量、最高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LEA组和V/NLEA组产妇产程时长、会阴切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EA组和T/NLEA组产妇转剖前宫口开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产妇PPD总发生率为28.4%。在二次分析和调整组间混杂因素后,未发现接受LEA与PPD发生率降低相关[校正后优势比(odds ratio, OR) 0.774,95%CI 0.469~1.276,P=0.3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愿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危险因素有:孕期慢性疼痛、产前EPDS得分较高、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the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得分较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得分较低、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将上述因素拟合成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AUC=0.881,95%CI 0.851~0.911。 结论 接受LEA并不能降低意愿经阴道分娩产妇PPD的发生风险。孕期慢性疼痛,较高的EPDS、SAS得分,较低的SSRS得分,产时无家人陪产,产后第1天NRS评分较高等是P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于微信平台指导的呼吸功能锻炼对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膈肌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收藏
孙思阳, 严蓉, 高巨, 张嘉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87 )     PDF( 73 )

目的 观察基于微信平台指导的呼吸功能锻炼对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膈肌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43例,男109例,女41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50例)、术前呼吸锻炼组(B组,47例)、围手术期呼吸锻炼组(C组,46例)。A组患者常规进行术前宣教;B组患者在常规术前宣教的基础上,采用呼吸锻炼操进行术前至少5 d的训练;C组患者在常规术前宣教的基础上,采用呼吸锻炼操进行术前至少5 d和术后5 d的训练;B组和C组患者每日指定时间在微信群内上传锻炼视频。3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术中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尿量),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1 h(T2)的血流动力学指标(MAP、心率、SpO2),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10 min(t2)、气腹后60 min(t3)、气腹结束10 min(t4)时的气道峰压(peak of airway pressure, Ppeak)及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 Cdyn),开立住院证日(T0)、T1、拔管后30 min(T3)、术后1 d(T4)、术后7 d(T5)时的膈肌功能[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diaphragmatic motility, DM)和最大深呼吸DM],T1、T4、T5时的血气分析参数(pH、PaO2、PaCO2),记录患者术后7 d内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的发生情况(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呼吸衰竭),记录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 结果 C组T5时PaO2高于A组和B组(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1、T3、T4、T5时最大深呼吸DM增加(P<0.05),满意度评分提高(P<0.05),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缩短(P<0.05);C组术后7 d内PPC总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指导的呼吸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膈肌功能,加速术后恢复。

B超测量环状软骨水平气道横径对小儿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预评估价值   收藏
葛艳萍, 朱珊珊, 衡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9 )     PDF( 84 )

目的 比较B超测量环状软骨水平气道横径(minimal transverse diameter of the subglottic airway, MTDSA)法、年龄公式法和身高公式法对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预判价值。 方法 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外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择期手术行全麻气管插管患儿120例(排除失访及资料不全样本7例,删失率5.83%),按照分层随机区组的方式将研究样本分为年龄公式组(36例)、身高公式组(39例)和MTDSA组(38例)。气管导管选择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3组分别以年龄公式法、身高公式法和B超测量MTDSA法行气管导管型号预评估,以插管成功最适气管导管型号为标准,判定3种方法的预评估准确率;比较组间换管率,插管后即刻MAP、心率,并发症情况。 结果 B超测量MTDSA法对首次气管导管型号评估的准确率为86.84%,高于年龄公式法的55.56%、身高公式法的46.15%(P<0.05)。MTDSA组换管率为5.26%、换管例次率为10.53%,均低于年龄公式组的33.33%、44.44%和身高公式组的43.59%、58.97%(P<0.05)。MTDSA组并发症中声音嘶哑(2.63%)、喉头水肿(0)发生率低于身高公式组(28.21%,20.51%)(P<0.05);年龄公式组与MTDSA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超测量MTDSA法指导加强型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导管型号预测准确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瑞马唑仑对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收藏
段声吉, 周述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3-3.  
摘要( 7 )   HTML( 101 )     PDF( 130 )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全麻患者麻醉诱导期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6例。R组泵注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P组泵注丙泊酚2 mg/kg(120 mg·kg−1·h−1)。两组患者BIS≤60后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行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诱导开始至BIS≤60的时间),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T2)的心率、MAP、BIS,诱导过程中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 R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长于P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心率、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T1时心率高于P组(P<0.05),T1、T2时MAP高于P组(P<0.05);与T0比较,P组患者T1时心率降低,T1、T2时MAP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均无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及高血压发生;P组患者低血压和注射痛发生率高于R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用于全麻诱导镇静起效时间较长,但镇静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病例析评
腹腔镜下肾上腺瘤切除术中后路腰方肌阻滞后大面积皮肤潮红1例   收藏
黄枭, 杨宜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3 )   HTML( 72 )     PDF( 87 )

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是围手术期常用的镇痛方法,可辅助全身麻醉应用于腹部手术。目前关于QLB后沿神经阻滞范围出现皮肤大面积泛红的疑似过敏病例报道较少。文章报道1例腹腔镜下肾上腺瘤术中应用后路QLB后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的病例,为今后进一步认识围手术期过敏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思路。

综述
麻醉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收藏
朱潇玲, 马涛洪, 祁学峰, 王亚莉, 陈雨露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4 )   HTML( 86 )     PDF( 132 )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护理及麻醉质量控制指标的正式发布和麻醉护理专科化发展,麻醉科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护理学者的关注。文章从麻醉科护理岗位设置及职责范围、国内外麻醉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研究现状、麻醉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内容分析三方面进行综述,其中指标内容分析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估框架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旨在为今后构建统一、规范的麻醉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提供参考。

癌痛治疗中吗啡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马超, 陈静, 刘丹丹, 张品一, 王国年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0 )     PDF( 88 )

癌痛作为一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吗啡镇痛是癌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吗啡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于其自身的耐受性。文章通过综述癌痛机制及癌痛治疗中吗啡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阐明癌痛机制和吗啡耐受机制在癌痛‑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其中的癌痛‑吗啡耐受机制,为癌痛的临床治疗及其治疗过程中吗啡耐受的防治提供参考。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刘亚俐, 魏义勇, 王海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69 )     PDF( 100 )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围手术期病死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被认为是PN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迫切需要探寻PND的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发现,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相关生物学改变与PND的发生发展有关。文章将从PND发生相关因素、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相关基因及线粒体相关的代谢通路等方面,对线粒体在PND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细胞焦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录亚鹏, 王迎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3 )     PDF( 90 )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可引起严重不良预后。然而,其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细胞焦亡作为一种可导致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器官IRI息息相关。文章简述了细胞焦亡的分子特征、机制,对细胞焦亡与心、脑、肾等器官IRI的关系和细胞焦亡与凋亡在IRI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目前针对细胞焦亡的治疗方式,旨在为器官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枢多巴胺能系统调节疼痛的研究进展   收藏
唐东亮, 张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4 )     PDF( 111 )

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失调可通过增强或减弱伤害性信号的转导直接调节痛觉,也可通过作用于情感和认知过程,影响个体对伤害性感觉的预期值、体验和解释,从而间接地调节痛觉。文章综述了中枢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解剖学构成,并阐述了多巴胺在疼痛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深入探讨多巴胺在自然镇痛中的作用,并为一系列疼痛症状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调控觉醒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张思敏, 包畅, 李健楠,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1 )     PDF( 72 )

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是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的起始点。VTA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向伏隔核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发出投射,广泛参与奖赏反馈、动机、成瘾以及睡眠‑觉醒节律的调控,是中脑区域内与维持意识密切相关的关键神经元群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觉醒作用,然而其神经环路机制未被完全阐明。文章综述了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过调控下游核团对睡眠‑觉醒和全麻‑觉醒进程的调控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和睡眠‑觉醒中的觉醒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呼吸功能监测新方法综合肺指数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迪, 何龙, 田丹丹, 刘梦菲, 许颖, 秦菲菲, 艾艳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3 )   HTML( 74 )     PDF( 82 )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使用多种辅助工具进行呼吸功能监测来发现多种临床场景中的呼吸相关不良事件。综合肺指数(integrated pulmonary index, IPI)是一种新型医用呼吸功能监测工具,基于模糊逻辑数学模型,将反映患者呼吸状态的4个参数[PETC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 RR)、SpO2、脉搏(pulse, PR)]进行整合,简化为范围从1(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到10(最佳呼吸状态)的单一值,实时反映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文章从IPI监测的算法、临床应用(评估在程序化镇静、PACU、术后监护病房及急诊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其不足进行阐述。IPI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将患者的呼吸状态提供给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进行干预,对于减少呼吸相关不良事件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更多的益处以及临床常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外泌体作为脑靶向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馨月, 董贝贝, 蒋毅, 于泳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0 )     PDF( 74 )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血脑屏障一直是药物输送的一大障碍。外泌体是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天然膜囊泡,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原性低、天然稳定性好和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等优势,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尤其是在脑靶向递送药物方面独具优势。文章简要介绍了外泌体的功能特征、载药方式,重点总结归纳了近年来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脑靶向药物递送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为外泌体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米诺环素治疗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张微, 王祥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5 )   HTML( 70 )     PDF( 83 )

慢性疼痛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诱发神经炎症,导致慢性疼痛的产生,并伴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改变。目前,药物仍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方式,但现有药物疗效不佳。米诺环素是一种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其潜在的抑制神经炎症及焦虑、抑郁情绪的机制可能为未来治疗慢性疼痛提供新思路。文章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对慢性疼痛的分类,围绕米诺环素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与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细胞内信号通路、影响突触传递等问题,对近年来米诺环素治疗不同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蛋白质组学应用   收藏
姚尚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0 )     PDF( 78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临床病死率高,早期预警并积极干预对于改善ARDS预后非常重要。文章就近年来ARDS相关预警生物标志物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与ARDS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各种预警生物标志物,讨论蛋白质组学在ARDS预警生物标志物中的应用,为后续开展标志物高通量的筛选、验证提供参考。

不同麻醉深度监测指数在临床应用中的对比研究进展   收藏
左都坤, 李洪, 任玉坤, 李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2 )   HTML( 79 )     PDF( 118 )

目前用于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数已经超过10种,从最初的BIS到现在的多种指数,诸如意识指数、麻醉深度指数、熵指数、听觉诱发电位、相位滞后熵等。这些指数因算法不同而各有特点。文章重点介绍这些监测指数的基本原理、监测不同麻醉药镇静深度时的准确性、抗干扰因素、反映意识状态改变的即时性等,以及以BIS为对照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小儿心脏手术后声带麻痹研究进展   收藏
李妍宏, 何娟娟, 王晓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1 )   HTML( 74 )     PDF( 81 )

声带麻痹(vocal cord paralysis, VCP)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与患者拔管后呼吸功能不全、误吸、发声困难、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相关。文章主要对小儿心脏手术后VCP的相关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医师在围手术期诊断及处理VCP提供参考,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氢气对脓毒症多器官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亚欣, 李英宁, 陈军,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7): 0-0.  
摘要( 0 )   HTML( 70 )     PDF( 75 )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所引起的反应失衡,最终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氢气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目前发现其对肿瘤、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脓毒症等多种炎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文章主要阐述脓毒症造成脑、肺、心脏等器官损伤涉及的多种机制,以及氢气如何通过抗炎、选择性抗氧化、抗细胞凋亡、调节信号通路等发挥辅助治疗作用。总结氢气对脓毒症器官损害的保护机制,将为氢气治疗脓毒症的临床转化提供支持。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