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综述  原创研究 
论著
TAPB联合PCIA在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手术术后镇痛的运用   收藏
董媛媛, 殷霞丽, 崔士和, 顾小萍,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24 )   HTML( 67 )     PDF( 124 )

目的 探讨单次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截骨矫形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40例行截骨矫形手术的AS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20例):TAPB联合PCIA组(T组)和单纯PCIA组(P组)。P组患者手术结束采用单纯PCIA镇痛,T组患者在P组基础上联合单次TAPB进行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PCIA按压情况及镇痛药物追加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 结果 T组患者术后T1、T2、T3、T4、T5的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P<0.05);T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按压比例低于P组(P<0.05);T组患者术后追加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低于P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P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术前上升(P<0.05),术后1 d T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次TAPB联合PCIA可安全应用于截骨矫形手术AS患者,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有利患者康复。

基于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   收藏
卜宁, 赵莎, 汪博, 高媛, 高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1 )   HTML( 60 )     PDF( 129 )

目的 构建并验证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择期在全麻下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生成的分配顺序按照7∶3的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通过C指数(concordance index, C‑index)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Calibration校正曲线验证模型的一致性,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以确定模型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其中40例(9.7%)发生SSI],建模组292例,验证组121例。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BMI≥28.0 kg/m²、糖尿病史、术前新辅助化疗、开腹手术、术前中度贫血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整合这6个因素构建了一个预测术后SSI的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在建模组中C‑index为0.868(95%CI 0.804~0.932),在验证组中C‑index为0.860(95%CI 0.789~0.931)。同时,该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62(95%CI 0.800~0.924)和0.873(95%CI 0.806~0.941)。Calibration校正曲线在两组中显示模拟曲线和实际曲线走势基本一致。建模组及验证组DCA显示,当阈值概率分别在1%~74%和1%~80%时,该列线图模型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 结论 术前中度贫血是结直肠癌人群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整合此危险因素和其他临床危险因素构建了一个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该列线图模型能够给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有助于尽早发现高风险人群,采取个体化预防方案,促进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

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法行多部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收藏
刘尧, 熊苗苗, 方明, 邹军, 方澍菁, 陈立平, 申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3 )   HTML( 63 )     PDF( 96 )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注射法与传统多点穿刺注射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 方法 门诊接受注射治疗的100例冻结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点穿刺组(S组)和多点穿刺组(M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肩关节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评价结果以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总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注射治疗操作时长、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恢复满意度。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和SRS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AROM中前屈、后伸、外展和体侧外旋的角度以及后伸内旋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S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SRSS总分、AROM、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以及患者恢复满意度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注射治疗平均操作时长为(3.5±0.8) min,明显短于M组(5.6±1.1) min(P<0.05);S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单点穿刺法行多部位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非劣效于传统多点注射法,临床操作时长更短,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学龄前患儿术前镇静抗焦虑效果比较   收藏
汲玮, 胡洁, 李禹, 黄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4 )   HTML( 71 )     PDF( 182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学龄前患儿术前镇静抗焦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90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2~6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1.0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1.5 mg/kg组(S3组),每组30例。在病房内给予患儿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30 min后转运至手术室。用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Short Form, mYPAS‑SF)量表评估患儿在艾司氯胺酮滴鼻前(T0)、艾司氯胺酮滴鼻后15 min(T1)、艾司氯胺酮滴鼻后30 min(T2)的焦虑水平,同时记录患儿心率、MAP、SpO2。用相应量表(Ramsay镇静评分、分离情绪评分、面罩配合评分)评估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水平、分离情绪满意情况、面罩配合满意情况,并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患儿T1及T2时mYPAS‑SF降低(P<0.05);与T0比较,3组患儿T1、T2时mYPAS‑SF均降低(P<0.05);与T1比较,3组患儿T2时mYPAS‑SF均升高(P<0.05);3组患儿T0时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与S3组患儿各时点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S3组患儿与父母的分离情绪满意率、面罩配合满意率均高于S1组(P<0.05)。3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率高于S1组、S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艾司氯胺酮1.0 mg/kg滴鼻可减轻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与1.5 mg/kg剂量滴鼻同等有效,但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垂体瘤切除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的预测因素及对术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收藏
王娟, 马婷婷, 曾敏, 董佳, 彭宇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1 )   HTML( 58 )     PDF( 97 )

目的 确认垂体瘤切除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 TCR)的预测因素及TCR对术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择期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线信息(心率、MAP、ECG)、手术和麻醉信息、肿瘤特征(肿瘤大小、侵袭性、病理类型)、心肌酶结果、术前或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等变量。依照TCR标准筛选病例组患者,即在垂体瘤切除术中,刺激任何三叉神经分支时突然出现的相对心动过缓(心率减慢幅度超过基线值20%)。对照组为术中未发生TCR的垂体瘤手术患者,依据相同年龄和性别、相近的手术日期,以1∶3比例进行病例组对照组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苏醒期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率,术后垂体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住院时长,ICU停留时长,住院费用。两组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TCR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筛选后符合TCR定义标准的患者为22例(0.62%),病例组较对照组肿瘤直径大[(28.6±10.9) mm比(20.5±9.0) mm,P=0.001]、侵袭性肿瘤占比多(86.4%比56.1%,P=0.011)、手术时间长[180(121.5,223.8) min比107(69.5,184.3) min,P=0.008]、肿瘤全切除比例低(45.5%比72.7%,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5.85,95%CI 1.35~25.23,P=0.018]。病例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比0,P=0.014;40.9%比16.7%,P=0.049)。病例组ICU停留时长多于对照组[2.0(1.25,2.00) d比0(0,0),P=0.014],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44 100元比32 200元,P=0.016)。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切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七氟醚或丙泊酚对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改善控制性降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脑氧饱和度作用的影响   收藏
武芳, 王迎斌, 张雪逸, 李艳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2 )   HTML( 64 )     PDF( 124 )

目的 通过实时监测控制性降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变化,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对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改善rSO2作用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5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七氟醚组(S组)与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诱导方案,诱导后测定rSO2基础值,术中S组用七氟醚维持麻醉,P组用丙泊酚维持麻醉,行控制性降压,调整通气策略逐渐升高PETCO2,并分别于30~35 mmHg(1 mmHg=0.133 kPa)、35~40 mmHg、40~45 mmHg、45~50 mmHg、50~55 mmHg水平稳定5 min后记录MAP、心率、BIS及rSO2等数值。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调查,记录其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rSO2基础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控制性降压后rSO2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PETCO2为30~35 mmHg阶段比较,维持PETCO2于35~40 mmHg、40~45 mmHg、45~50 mmHg、50~55 mmHg阶段的rSO2明显升高(P<0.05);S组较P组rSO2随PETCO2水平上升的趋势更显著,PETCO2为50~55 mmHg时rSO2水平S组较P组高(P<0.05),且S组PETCO2为50~55 mmHg时与PETCO2为30~35 mmHg时rSO2数值的差值高于P组(P<0.05);与基础值测定阶段的MAP比较,两组患者PETCO2为30~35 mmHg时MAP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PETCO2各维持阶段下的MAP、心率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MSE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关节镜术中,丙泊酚或七氟醚麻醉维持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均可有效改善控制性降压引起的rSO2水平下降,相比丙泊酚,应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改善rSO2的作用更为明显,但两种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失血量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藏
王德祥, 闫翔, 董佳, 曾敏, 彭宇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9 )     PDF( 107 )

目的 探究幕上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310例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203例),根据术中出血量是否大于500 ml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出血量>500 ml组(42例)和出血量≤500 ml组(16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信息、麻醉和手术相关变量、术中快速血栓弹力图(rapid thromboelastography, r‑TEG)、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500 ml的相关因素。 结果 出血量>500 ml组患者中脑膜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级为Ⅰ、Ⅱ级、颅前窝占位、肿瘤侵及血管、肿瘤最大直径≥4 cm、肿瘤部分切除以及手术时间>240 min的占比均高于出血量≤500 ml组患者(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变量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4 cm[比值比(odds ratio, OR)=4.21,95%CI 1.52~11.71]、脑膜瘤(OR=9.05,95%CI 3.67~22.30)和手术时间>240 min(OR=4.88,95%CI 1.92~12.42)是出血量>500 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出血量≤500 ml组比较,出血量>500 ml组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明显延长(P<0.05)。r‑TEG异常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OR=3.56,95%CI 1.38~9.17,P<0.05)。出血量>500 ml组苏醒延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高于出血量≤500 ml组(P<0.05)。 结论 肿瘤体积较大(直径≥4 cm)、脑膜瘤切除术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患者术中失血量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

PTPIP51调节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在N2a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中的作用   收藏
于群, 赵慧, 王炳琪, 陈怀龙, 张文博, 王海鹏, 王明山, 时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1 )   HTML( 58 )     PDF( 133 )

目的 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nteracting protein, PTPIP)51对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the 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s, MAMs)的影响,探讨其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mouse neuro‑blastoma N2a, N2a)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将指数生长的N2a细胞株置于37 ℃、5%CO2、95%空气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至细胞密度达7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组(OGD/R组)、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PTPIP51转染组(siRNA组)、siRNA‑NC转染组(NC组)。OGD/R模型制备:将N2a细胞高糖培养液换成低糖培养液,置于37 ℃、5%CO2、95% N2缺氧环境中培养3 h后重新置于高糖培养液中正常条件下培养。C组继续在正常条件下培养;OGD/R组仅制备OGD/R模型;siRNA组与NC组在OGD/R模型制备前48 h分别转染siRNA‑PTPIP51及siRNA‑NC,余同OGD/R组。各组于复糖复氧12 h、24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PTPIP5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TPIP51蛋白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内质网共定位水平。 结果 与C组比较,其他3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线粒体‑内质网共定位水平、PTPIP51 mRNA及PTPIP51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与OGD/R组比较,siRNA组细胞存活率升高 (P<0.05),细胞凋亡率、线粒体‑内质网共定位水平、PTPIP51 mRNA及PTPIP51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 结论 PTPIP51表达上调介导的线粒体‑内质网共定位水平提高是N2a细胞OGD/R损伤的机制之一。

U99194A对睡眠剥夺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收藏
李静静, 马舒玉, 张慧敏,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61 )     PDF( 117 )

目的 研究多巴胺受体3(dopamine receptor three, D3R)拮抗剂U99194A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将42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只):对照组(Ctrl组)、睡眠剥夺组(SD组)及睡眠剥夺+U99194A组(U组)。SD组、U组小鼠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进行3 d的SD,U组行SD同时每日腹腔注射20 mg/kg U99194A连续3 d,Ctrl组与SD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水迷宫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IL‑6、TNF‑α及IL‑1β含量。 结果 3组小鼠SD前连续5 d定位航行训练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组及U组小鼠目标象限(第三象限)空间探索轨迹比Ctrl组局限;U组目标象限探索轨迹比SD组增加。与Ctrl组比较,SD组与U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隐藏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小鼠海马组织类胰蛋白酶平均光密度(D)值增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含量增加(P<0.05)。与SD组比较,U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隐藏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小鼠海马组织类胰蛋白酶平均D值降低;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含量下降(P<0.05)。 结论 U99194A改善SD小鼠认知功能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活化从而抑制神经炎症有关。

综述
巨噬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收藏
曹亚红, 李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13 )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调节有关。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通过自身极化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外周及中枢敏化形成过程,促进NP的发展。文章对巨噬细胞在N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巨噬细胞在NP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治疗NP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李英宁, 王玉尊, 郑伟强,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7 )     PDF( 111 )

脓毒症是机体对于感染的失控反应所导致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心肌损伤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而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其结构和功能障碍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总结脓毒症时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心肌损伤的相关机制: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和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过程异常等,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右心室肥厚和衰竭心肌细胞Ca2+稳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收藏
许红, 韩建阁, 翟文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8 )     PDF( 93 )

右心室肥厚(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H)和右心室衰竭(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RVF)是具有致命性的恶性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已经发现,Ca2+处理重塑在RVH和RVF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的两大主要死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和恶性心律失常)为框架,从微观角度详细阐述了在RVH和RVF病理过程中Ca2+的作用及Ca2+稳态的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危重症患者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收藏
孙月明, 李双玲, 王东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60 )     PDF( 123 )

睡眠障碍是重症患者在ICU停留期间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发生率为14%~50%。目前,联合应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文章描述了ICU重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ICU睡眠障碍对患者的不良影响、ICU重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ICU重症患者睡眠监测的方法、目前ICU睡眠障碍的治疗及进展。如何真正改善ICU重症患者睡眠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不同液体治疗方案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孙佳晗, 徐毅, 罗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61 )     PDF( 141 )

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围手术期容量灌注水平是术后AKI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容量治疗方案与其密切相关,但目前术中液体管理方案仍存在争议。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液体管理方案的相关研究及各项Meta分析结果,探讨优化的术中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预防或减少术后AKI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Mu阿片受体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何志健, 解康杰, 袁俊波, 方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60 )     PDF( 97 )

Mu阿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 MOR)是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受体,在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有研究认为MOR对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影响。MOR影响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繁杂,不同研究之间也存在争议。文章综述MOR及其亚型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不同的药物浓度差异对肿瘤细胞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及MOR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肿瘤微血管结构、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中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提供理论参考。

呼吸过滤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探讨及技术创新   收藏
曾静, 刘宜平, 李恩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3 )   HTML( 58 )     PDF( 129 )

近年来,为了减少呼吸回路内微生物的污染,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呼吸过滤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呼吸过滤器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合理规范地使用是当前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总结了呼吸过滤器的临床应用新进展,对其自投入临床使用以来遇到的各种潜在并发症进行分析,对呼吸过滤器的最新改进技术进行总结,以期对呼吸过滤器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中枢肥大细胞对神经系统的双向作用   收藏
李静静, 马舒玉, 张慧敏, 于慧智,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6 )     PDF( 99 )

中枢肥大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等中枢细胞一起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文章综述了生理状态下中枢肥大细胞在神经系统中参与调节神经发生及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及其异常激活后引起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炎症、应激、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病理过程,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手术麻醉进展   收藏
戴乐杨, 钱燕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6 )     PDF( 104 )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临床少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常因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功能不全。此类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文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从MND的疾病特征、手术方式选择、术前评估、麻醉方式及药物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中性粒细胞死亡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收藏
伍思怡, 林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58 )     PDF( 102 )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严重时会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呈现多种不同的死亡形式,如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铁死亡、焦亡、凋亡、自噬、坏死及坏死性凋亡等。不同形式的中性粒细胞死亡在ALI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文章对中性粒细胞死亡的不同形式及其在AL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ALI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伏隔核参与疼痛调节的分子和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高易红, 许政, 周瑜, 余雨媚, 张红星,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0 )   HTML( 65 )     PDF( 125 )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和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和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原创研究
一个独特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收藏
张励才, 麻醉编辑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43 (2): 0-0.  
摘要( 5 )   HTML( 83 )     PDF( 151 )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核。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核显著不同的是:触液核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文章提供了90~400 g大鼠触液核中心点坐标的经验公式,触液核与全脑24个功能区、235个功能核团之间的纤维投射及其可能参与的功能。著录了包括敲除触液核模式动物制作方法等7篇重要参考文献,以便为感兴趣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