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0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疼痛基础研究的困惑与挑战   收藏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自闸门控制学说提出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脑功能成像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巨大进步,越来越多的参与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调控的基因、分子/信号通路和脑区/神经环路被发现,人们对疼痛调控机制的认识和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疼痛理论研究成果鲜有转化为有效的临床疼痛治疗方法和/或新的镇痛药物,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之间的巨大鸿沟?就疼痛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疼痛信号的处理过程予以梳理,对疼痛转化医学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

论著
脊髓水平KCC2在尼古丁戒断大鼠痛觉过敏中的表达   收藏
石文汇, 丁永红, 于爱兰, 王庆贺, 张宗旺, 张励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尼古丁戒断后大鼠痛觉过敏中脊髓水平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l- cotransporter 2,KCC2)的表达。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C组,n=12)、生理盐水组(NS组,n=12)、尼古丁戒断组(NT组,n=36);分别不注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尼古丁3 mg/kg,3次/d,连续7 d。末次注射后60 min皮下注射美加明1 mg/kg。观察大鼠尼古丁戒断后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的变化及脊髓KCC2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脊髓KCC2的分布,Western印迹法检测KCC2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C组与NS组相比,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3±0.25)s vs(15.52±0.20)s](P>0.05);与NT组相比,TWL在尼古丁戒断后1~7d足底显著缩短[(16.13±0.25)s vs(10.50±1.43)s](P<0.01),且在尼古丁戒断后第4d降为最低[(16.13±0.25)s vs(8.4±0.3)s](P<0.01)。C组和NS组脊髓水平KCC2表达相对值相比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4±0.02)vs(1.02±0.01)](P>0.05);NT组脊髓背角浅层的KCC2表达相对值较NS组显著减少[(1.04±0.02)vs(0.23±0.01)](P<0.01)。 结论 尼古丁戒断后大鼠痛觉过敏形成中脊髓背角浅层的KCC2的表达降低。

帕罗西汀镇痛作用与海马CA1区BDNF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   收藏
邹士雅, 胡康, 王刚, 吴梦迪, 王辉,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观察新型抗抑郁药帕罗西汀(Paroxetine)对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疼痛模型小鼠痛阈的影响,及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关系。 方法 雄性健康小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组(CCI组),两组小鼠于术后第3天开始分别给予Paroxetine(20mg)或等量生理盐水(NS)灌胃,连续给药7天后,从第8天开始停止给药,再分为Sham+P组、Sham+NS组、CCI+P组、CCI+NS组,每组12只。①于CCI模型建立后第0、3天,以及给药后第1、3、7、8、9、10、11天分别检测实验小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变化。②将CCI+P组、CCI+NS组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CCI+P+BDNF组、CCI+P+PBS组、CCI+NS+BDNF组、CCI+NS+PBS组每组6只,在Paroxetine 给药7天后行脑立体定位,于CCI对侧海马CA1区注射小剂量外源性BDNF()。观察BDNF注射后的1、2、4 h的疼痛行为学变化。 结果 与Sham+NS比较,Sham+P组灌胃后各时间点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NS组比较,CCI+P在灌胃后第3 d PWL(6.66±1.43)明显升高(p<0.01),在灌胃后第7d PWL(8.36±1.13)升高更明显(p<0.001),CCI+P组在停药第1 d PWL(7.84±0.37)仍较高(p<0.05),然而,CCI+P组从停药第2d开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NS+PBS组比较,CCI+NS+BDNF组在各时间点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P+PBS组比较,CCI+P+BDNF组PWL在注药1 h (5.78±0.39)、2 h( 5.34±0.47)明显降低( p<0.001),并且可以至少持续至注药4h,CCI+P+BDNF组在注药4h PWL(5.85±1.13)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 新型抗抑郁药Paroxetine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其机制是通过抑制海马内BDNF的升高而产生镇痛作用。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酸敏感离子通道1a表达的变化   收藏
马文文, 朱珊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探讨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大鼠脊髓背角酸敏感离子通道1a(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ASIC1a)表达的变化。方法 雌性未交配Srague-Dawley(SD)大鼠56只,体重18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I组,n=12),假手术组(II组,n=12)和BCP组(III组,n=32)。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8天时测定大鼠体重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I组、II组于术后18d测完PWMT后,III组于术前1d,术后3,7,10,14,18天同一时段随机处死4只,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SIC1a的表达。每组于14天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患侧脊髓ASIC1a和神经元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I、II组比较,III组术后第7~18天体重降低(P<0.01),术后第5d PWMT[(8.86±2.49)g]开始下降(P<0.01),术后7d PWMT[(5.17±1.26)g],10d PWMT[(2.68±0.60)g],14d PWMT[(1.85±0.98)g],18d PWMT[(1.58±0.38)g]进一步降低(P<0.01);Western blot显示,III组术后第3天开始ASIC1a表达上调(P<0.01),于术后第14~18d达到高峰(P<0.01);免疫荧光发现,III组脊髓背角ASIC1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神经元共标细胞数也相应增加(P<0.01)。结论 BCP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ASIC1a表达增多,大鼠BCP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脊髓背角ASIC1a表达上调有关。

脊髓FGF-2/JNK通路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   收藏
范后宝, 申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研究FGF-2/JNK通路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 方法 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8),骨癌痛组(B组,n=8 ),骨癌痛+PBS(BP组),骨癌痛+FGF-2中和抗体组(BA组)。骨癌痛组在大鼠胫骨平台注入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5μl(4×105个/ml),S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10d,11d,12d,BA组鞘内注射FGF-2中和抗体(10μg/10μl),BP组鞘内注射等量的PBS。分别于注射肿瘤细胞前 (T0) ,及注射肿瘤细胞后3,5,7,10,12,14d(T1~6)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术后14d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p-JNK的表达。 结果 与S组比较,B组和BP组T2~6时,BA组T2~4时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明显下降(P<0.05),与B组和BP组相比,T5~6时,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B组和BP组p-JNK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B组和BP组比较,BA组p-JNK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脊髓FGF-2/JNK通路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调控。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应用   收藏
田海涛, 李海鸥, 王士雷, 尤培军, 廉萧, 孟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手术患者,进行术后48小时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A组) 采用舒芬太尼0.04μg•kg-1•h-1经静脉微量泵泵注,观察组(B组) 采用舒芬太尼0.03μg•kg-1•h-1 +盐酸右美托咪定0.07μg•kg-1•h-1泵注,术后即刻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病人术前和PCIA开始镇痛后1h、6h、12h、24h、48h时刻的生命指标,及术后对应时间点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自控镇痛按压人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均能达到目标镇痛水平,各时间点VAS评分均<4分,与A组相比B组在术后6h、12hVAS两个时间点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B组在术后6 h、12h两个时间点Ramsay评分增高(P<0.05) ,均未出现镇静过度,Ramsay评分<4分,B组术后l-48h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0.07μg•kg•h盐酸右美托咪定可明显提高舒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镇静效果,并减少其用量从而减少相关不良反应,且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收藏
赵学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脉冲射频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均采用病变椎间隙双侧DRG脉冲射频调节。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法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随访评定疗效。 结果 56例患者术后3、6、9、12个月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89.2%、87.5%、67.8%、66.0%。术后9、12个月随访时优良率与术后3、6个月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9个月与12个月比较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及病变间隙的多寡对疗效有显著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DRG脉冲射频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安全有效的,半年之内效果较好。

脊髓背角单羧酸转运蛋白-2在大鼠术后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   收藏
徐黎, 何建华, 沈羽, 刘廪, 顾小萍,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研究脊髓背角单羧酸转运蛋白-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2,MCT-2)在术后慢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7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0组)、模型组(S1组)和给药组(S2组)。S1组和S2组建立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术(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动物模型,S0组仅切开而不进行SMIR操作。术后第10天,S2组鞘内注射溶解于10%二甲基亚砜10μl中的α-氰基-4-羟基肉桂酸(α-cyano-4-hydroxy-cinnamate,4-CIN)100μmol,S1组仅鞘内注射10%DMSO10μl。各组在术前1天(-1d)、术后第1天(1d)、3天(3d)、7天(7d)、10天(10d)、14天(14d)、21天(21d)和28天(28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S0组与S2组于14d、S1组于-1d~28d各时间点分别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术侧L4-5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MCT-2表达变化。结果:各组术前PW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0组相比,S1组从3d(10.7±3.4,P<0.05)起PWMT明显降低且一直持续至28d(10.6±2.5,P<0.05),且1d~28d时脊髓背角MCT-2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S2组PWMT在给药后14d~28d与S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S1组相比,S0组与S2组在14d脊髓背角MCT-2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 SMIR大鼠脊髓背角MCT-2表达上调,鞘内注射4-CIN可缓解SMIR所致的术后持续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MCT-2有关。

急性疼痛服务组织早期干预对患者术后自控镇痛质量的影响   收藏
刘冬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评估APS术后当日宣教联合对PCA使用患者镇痛效果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成立麻醉医师督导护士为主体的APS组织对术后患者实施镇痛服务,将术后4h接受APS当日宣教干预的PCIA患者作为干预组,将未有进行当日宣教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案和镇痛方案,采用APS疼痛评估体系,查房评估记录患者的镇痛控制程度、疼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干预组患者经常发生中重度疼痛的比例为34.7%,宣教组为6.6%(p<0.001);患者疼痛最剧烈的程度疼痛评分干预组为5.03±1.03,对照组为7.23±1.04(p<0.001),患者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干预组为4.20±0.13分,对照组为3.99±0.12分;48h内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干预组为72.80±27.18,对照组为78.82±24.95,(p<0.001);患者镇痛不全的发生率干预组为7.35%,对照组为13.76%(p<0.05)。结论:APS小组对PCIA患者实施术后4h宣教干预可以有效减少PCA患者的疼痛,提高术后疼痛管理质量,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不同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泵注对腰麻下择期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收藏
韩旭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泵注对腰麻下择期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参数、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六组(n=25): P1~P4(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泵注组)、C(对照组)、E(麻黄碱预防性静注组),腰麻完成平卧后P1~P4组产妇分别即刻以0.1、0.2、0.3、0.4μg·kg-1·min-1速度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0min。C组无预处理。E组平卧后即刻静脉注射麻黄碱10mg。采用无创血流监测仪监测产妇入室后基础值(T1)、麻醉前(T2)、麻醉后1分钟(T3)、麻醉后3分钟(T4)、麻醉后10分钟(T5)、胎儿娩出时(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胸液水平(Thoracic Fluid Content,TFC)的变化;监测产妇术中胎儿娩出前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C、E组比较,去氧肾上腺素泵注组在T3、T4、T5时刻心率明显减慢(P<0.05)。P4组在T6时刻心率明显减慢(P<0.05)。T6时刻P1、P2、P3组MAP均低于C组与E组(P<0.05)。T6时刻P1、P2和P3组CO均高于C组(P<0.05)。 P3 、P4组升压药追加人数均低于C、E、P1、P2组(P<0.05)。P1~P4组阿托品使用频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P1~P4组去氧肾上腺素平均泵注时间分别为10.00±0.00 min、10.00±0.00 min、10.00±0.00 min和9.63±0.74 min,P4组输注时间短于P1~P3组(F = 2.41,p < 0.05)。 各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发现,与E、C组相比,去氧肾上腺素泵注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时预防性泵注去氧肾上腺素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较使用麻黄碱更有优势.0.3~0.4μg·kg-1·min-1是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时较为恰当的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泵注速度。

自制高浓度七氟烷快速诱导器用于儿童全麻诱导的临床观察   收藏
纪洪波, 李泽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探讨七氟烷快速诱导器产生的一次性高浓度七氟烷用于儿童全麻诱导的可行性。 方法 观察全身麻醉患儿98例,依据随机分组原则患儿分入4个组,吸入七氟烷浓度分别为9.0%组(Ⅰ组),11.5%组(Ⅱ组),13.8%组(Ⅲ组),8%组(Ⅳ组)。观察诱导时间、生命体征、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Ⅱ、Ⅲ组诱导时间短于Ⅰ组,Ⅲ、Ⅱ组间无差异,Ⅰ组、Ⅱ组、Ⅲ组短于Ⅳ组。结论 诱导器产生的高浓度七氟烷麻醉效果良好、方便、安全。

病例析评
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不同治疗方法产生不同结局的启示   收藏
赵学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1例L4~L5~S1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L5间盘接受了经皮旋切减压术,L5~S1间盘未做任何微创治疗,术后旋切的间盘发生脊柱间盘炎,3个月后未治疗的间盘突出自行消失。提示机体对外界刺激是有反应的,在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时不应过于积极,能微创者不手术,能保守者不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继发双足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收藏
傅志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报道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双足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随访结果,认为早期确立诊断是改善CRPS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而规范综合治疗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

下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治一例   收藏
张挺杰, 李君, 刘益鸣, 冯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70岁男性,三月前带状疱疹后右侧臀部及下肢剧烈疼痛,并逐渐出现右侧臀部及下肢冰冷感,发汗障碍,伴肌肉萎缩及活动受限,经口服加巴喷丁、椎管内持续输注镇痛及神经阻滞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痛合并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采用右侧腰交感神经节化学毁损,疼痛显著缓解、下肢温度回升、肌肉萎缩及无力逐渐改善。

综述
运动神经损伤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收藏
刘先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1-1.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人们曾经认为感觉神经损伤引起NP,而最新研究表明,运动神经损伤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目的 指出运动神经损伤在NP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基础和临床研究者的关注。 内容 讨论神NP相关的实验和临床证据。 趋向 回复运动功能或兴奋运动相关脑区可抑制NP。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   收藏
李军, 马益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2-2.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免疫炎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非常重要,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活性细胞,已证实其激活与NP密切相关,而且其不同的极化状态M1/M2对CNS的免疫环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损伤或保护作用。不同于以前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可抑制多种慢性神经炎性疾病,并在脊髓损伤(SCI)模型中产生镇痛作用;目的:进一步研究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是否可以缓解NP。内容:本文主要简要介绍近来对于小胶质细胞极化,及其与NP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趋向:从免疫炎症方面为NP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Toll样受体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收藏
钱程, 薛庆生, 于布为, 张富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3-3.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概述: 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介导中枢免疫信号导致一系列包括慢性疼痛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反应。 目的: 对TL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内容: 介绍神经病理性疼痛、TLR4以及探讨TLR4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 趋向: TLR4可作为缓解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NMDA受体NR2B亚单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收藏
黄娅琴, 孙建良, 雷卫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4-4.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一种门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包括NR1、NR2A~D、NR3A~B等7个亚型。研究发现NMDA受体NR2B亚基在中枢性痛觉敏化形成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目的 结合文献就NR2B亚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内容 本文分别介绍了NMDA受体NR2B亚单位的结构与功能、中枢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NR2B选择性拮抗剂的镇痛效应等相关内容。趋势 NMDA受体NR2B亚单位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密切,NR2B亚单位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靶点。

RvD1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军, 马益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5-5.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临床上常见的医学难题,因其形成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消退素D1(RvD1)是一种新发现的内源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对多种疼痛模型具有镇痛作用,然而其具体镇痛机制仍不明确。最近有研究发现,它可参与影响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促进其M2型极化,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与NP等慢性神经炎性疾病密切相关;目的:进一步研究RvD1是否可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来产生镇痛作用;内容:本文主要简要介绍近来对于RvD1的镇痛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趋向:完善RvD1的镇痛机制,以及探寻新的NP治疗方法。

CaV3.2通道在伤害性感受中的作用   收藏
苏昊, 徐世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6-6.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疼痛是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其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可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尚不能满足患者的无痛要求,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之一为目前对疼痛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最近的研究表明T型钙通道CaV3.2亚型在疼痛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目的 综述T型钙通道CaV3.2亚型在痛觉传导中的重要作用。内容 位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T型钙通道参与传递生理性(疼痛感知)和病理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性刺激信号。趋向 T型钙离子通道可调控疼痛伤害性刺激信号传导,并可作为可能的疼痛治疗靶点。

干细胞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收藏
谢芳, 包萌萌, 利雪阳,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7-7.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近年研究发现,其对慢性顽固性疼痛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目的 综述干细胞移植对各种慢性顽固性性疼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内容 干细胞可应用于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糖尿病周围神经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慢性疼痛以及下肢缺血性疼痛的治疗,主要机制是修复和免疫调节效应。趋向 干细胞有望成为未来慢性顽固性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

右美托咪定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收藏
李明峡, 张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8-8.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疼痛为主的急性疼痛,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与其他镇痛药物联合可以减少其他镇痛药物用量及其副反应。 目的 综述右美托咪定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展,为该药在镇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内容 此文从右美托咪定的药理特性,镇痛机制,各种给药途径,副作用等综述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 趋向 右美托咪定在镇痛方面的应用有广泛前景,但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产科麻醉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朝光, 钱燕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9-9.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背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目前主要用于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手术前镇静及手术后的镇痛等,但其在产科的应用超出了规定范围。目的 对右美托咪定与产科有关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及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内容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右美托咪定可以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胎盘通过率较低;还具有围手术期脑保护作用,并且不会增加产妇反流误吸的风险。现阶段DEX在产科麻醉的应用仅见个案报道,多应用于一些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产妇。右美托咪定可用于产妇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插管、全麻诱导、分娩镇痛、抗寒战等,并且对新生儿的影响轻微。 趋向 DEX因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轻微的呼吸抑制,可唤醒的镇静、同时还具有镇痛作用, 使其在产科麻醉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由于缺少大样本的DEX 人体研究报告,现阶段DEX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还是要慎重。

吸入性麻醉药对免疫调节的作用   收藏
费苗苗, 邓小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5,36 (10): 10-1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背景 吸入性麻醉药作为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广泛由于各类手术中,近期研究表明吸入性麻醉药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保护作用。目的 总结吸入性麻醉药对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的相关进展。内容 分别从吸入性麻醉药对肺损伤、脓毒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及过敏的影响阐述吸入性麻醉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趋向 深入研究吸入性麻醉药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临床麻醉用药以及未来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